听LEO聊光器件故事(51):为什么光器件行业没有规模效应?
发布时间:2016-06-12 09:12:38 热度:3591
6/12/2016,近年来,光通信行业受到证券、资本市场的青睐,但通常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评价:产值不高,规模不大。今天Leo老师来和我们谈谈为什么光器件行业没有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什么我就不解释了。很多行业都有规模效应,比如汽车、钢铁行业,规模效应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因为规模大,所以成本低,因为成本低,所以销售高,因为销售高,所以规模大。 规模效应形成了一个先来者对后来者的壁垒。 通信行业也有规模效应,比如运营商,规模太小是根本当不了运营商的,比如设备商,现在慢慢地就那么几家了。 我们光器件行业的客户以设备商居多,都是有一定规模的。 可是,光器件行业就比较悲催, 总是无法形成大公司,当然也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最大的几家,如Finisar,卤馒头都是八十年代创建的,和华为基本一个年代, 而现在被华为甩出好几个街区了, 而且华为的势头还不减,我们行业的这几家已经有顶到天花板的迹象了,估计再过几年,我们这几家行业头几名的位子都难保住了。 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的客户都是巨头,我们都是为巨头服务,本来巨头对巨头,生产规模上比较匹配,但为什么我们行业就无法形成巨头,无法有明显的规模效应?
想来想去,我能大概认定下面这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光器件入门门槛太低。 无源器件只需要一个懂点光学的工程师就行了,甚至很聪明的操作员技术员都可以开个公司,设备也不需要几个钱。有源器件资金门槛稍稍高些,毕竟测试设备贵些, 但也不是不可逾越。 技术门槛嘛,一个刚毕业几年的电子工程师,基本就能应付。 门槛低的结果是小型光器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不停地拉低产品销售价格。
第二个原因是客户被宠坏了,行业又缺乏标准化,每个客户都可以在我们光器件厂商那里定制他们要的产品,但其实没有啥实质性的区别。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光器件厂家的品种超级多, 供应链、生产线整天要为不同的品种操心,质量水平也上不去。 同样, 因为品种多了,采购量分散到各个品种上,无法在采购上获得决定性的价格优势。
第三个原因我就是我前面文章提到的“劣币驱逐良币”。 Bellcore的可靠性标准严重偏离现实,其设定的光器件的可靠性标准是按25年算的, 可是,我们的器件根本用不到25年就被升级了,你没坏也没人抛弃了。那么高的标准让认真执行标准的大公司的成本,主要是管理成本(overhead)居高不下。 看看Finisar,虽然有30%多的毛利率,但净利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反观小公司,却没有这个“包袱”: 有良心点的,以超级认真的态度造几个Golden sample出来去做可靠性测试,至于量产的时候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做到和做可靠性的样品同等质量就不管了; 没有良心的,样品都不需要做,直接伪造个数据就能出报告。所以小公司不需要在可靠性上面投入人力物力, 管理成本自然低。 还有其他不必要严的规格,即使客户不测量,大公司不敢突破,从设计上制造上就要保证,但小公司就不管了,只要你客户不测量,我就不放任。 这样的话,小公司可以堂而皇之地省掉庞大的管理开支。
第四个原因是我们自己行业头几名的大公司自己不争气。 现在头几名公司从创业起家到现在,都没有在大公司系统管理上有突出表现。换句话说, 就是还不太知道如何把庞大管理成本消化掉,让规模优势发挥出来,让产品的全部成本低于其他小企业。 现在这几个大企业,降低成本的办法就两种: 一是放弃,低端产品越放弃越多,高毛利率的产品越来越少,到哪一天全部放弃光了,被别人用低成本的光器件挤到墙角了,我看还怎么活? 二是外包。别人苹果外包,是把设计、销售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制造外包,而电子行业的制造水平比较成熟,所以这是个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事例。 而我们的外包? 连产品设计都是别人的,自己快蜕变成贸易商了。 其实,外包本身就说明自己产品的成本很高了,而且没有办法降下来。 照理自己是的大公司, 材料需求量大,原材料采购价格便宜,所以成本应该低,现在产品成本还高过其他公司,只有一个原因:管理费高。换句话说就是,管理费用的产出/投入比不高。 再追问一下,无非是两种情形:要么付了高工资请来的工程师和小公司低工资的工程师作用相当; 要么管理体系复杂,各自为政,英雄一大堆,合起来是狗熊, 或者兼而有之。 产品外包后,表面上大公司都要求OEM商做到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质量水平, 但其实大家都心里有数,小公司再也没可能做到和自己一样了,否则他们怎么赚钱? 实质上, 这就是自己还没坏到亲自出面骗自己的客户的地步,只好让自己的供应商来骗了-------又是那句话: 越没有底线, 越有订单。 总之,不管是放弃还是外包, 本质上都是一条慢性自杀的路子,区别只是速度而已。
原因分析完了, 一定会有喷子说: 你光说问题,怎么不说解决方案? 我无法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但我认为解决方案无非是从两个方向着手:第一是通过技术更新、六西格玛和精益等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第二是把自己的管理系统做好,让自己的overhead真正发挥作用,做到真正的性价比高。至于具体怎么做,我相信N个公司有2N以上个做法,我无法在这里评述和提出建议。
【培训主题】:光器件研发项目管理
【时间】:2016年6月18~19日(周六,周日),共两天
【地点】:深圳市龙华新区
【报名方式】:请向我们索取报名表
电话:0755-82943096,26090113
联系人:唐小姐,邓小姐
武汉联系:18318031194
联系人:左小姐
E-mail: info@c-fol.net
关于作者
本专栏作者Leo Ye 1996年进入光通讯行业,先后在光器件龙头企业JDSU(加拿大和美国), Oplink,Finisar,光库,索尔思(Source)等公司工作过,担任过生产工程师,生产经理,研发经理,物流总监,厂务总监,运营总监,运营副总,研发总监和精益改造(Lean)小组组长等等。管理过所在公司的运营、研发、采购、进出口、仓库、设备、厂务、IT、人事行政和培训等业务,曾经主持研发了JDSU新一代全胶光环形器,组织实施了Oplink的ISO14001,组织了索尔思的精益改造等等。 Leo在中美加三国多个学校学习过,有三项中国专利,五项美国专利,他经历过光通讯的泡沫和起伏,做过多个岗位,对光器件行业有着深刻的认识,我们这里专门开辟专栏,刊载他的系列短文,以飨读者,读者如果有问题,可以和我们编辑联系,邮件: info@c-fol.net, Leo Ye的联系方式是: dp536@yahoo.com。
规模效应是什么我就不解释了。很多行业都有规模效应,比如汽车、钢铁行业,规模效应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因为规模大,所以成本低,因为成本低,所以销售高,因为销售高,所以规模大。 规模效应形成了一个先来者对后来者的壁垒。 通信行业也有规模效应,比如运营商,规模太小是根本当不了运营商的,比如设备商,现在慢慢地就那么几家了。 我们光器件行业的客户以设备商居多,都是有一定规模的。 可是,光器件行业就比较悲催, 总是无法形成大公司,当然也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最大的几家,如Finisar,卤馒头都是八十年代创建的,和华为基本一个年代, 而现在被华为甩出好几个街区了, 而且华为的势头还不减,我们行业的这几家已经有顶到天花板的迹象了,估计再过几年,我们这几家行业头几名的位子都难保住了。 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的客户都是巨头,我们都是为巨头服务,本来巨头对巨头,生产规模上比较匹配,但为什么我们行业就无法形成巨头,无法有明显的规模效应?
想来想去,我能大概认定下面这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光器件入门门槛太低。 无源器件只需要一个懂点光学的工程师就行了,甚至很聪明的操作员技术员都可以开个公司,设备也不需要几个钱。有源器件资金门槛稍稍高些,毕竟测试设备贵些, 但也不是不可逾越。 技术门槛嘛,一个刚毕业几年的电子工程师,基本就能应付。 门槛低的结果是小型光器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不停地拉低产品销售价格。
第二个原因是客户被宠坏了,行业又缺乏标准化,每个客户都可以在我们光器件厂商那里定制他们要的产品,但其实没有啥实质性的区别。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光器件厂家的品种超级多, 供应链、生产线整天要为不同的品种操心,质量水平也上不去。 同样, 因为品种多了,采购量分散到各个品种上,无法在采购上获得决定性的价格优势。
第三个原因我就是我前面文章提到的“劣币驱逐良币”。 Bellcore的可靠性标准严重偏离现实,其设定的光器件的可靠性标准是按25年算的, 可是,我们的器件根本用不到25年就被升级了,你没坏也没人抛弃了。那么高的标准让认真执行标准的大公司的成本,主要是管理成本(overhead)居高不下。 看看Finisar,虽然有30%多的毛利率,但净利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反观小公司,却没有这个“包袱”: 有良心点的,以超级认真的态度造几个Golden sample出来去做可靠性测试,至于量产的时候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做到和做可靠性的样品同等质量就不管了; 没有良心的,样品都不需要做,直接伪造个数据就能出报告。所以小公司不需要在可靠性上面投入人力物力, 管理成本自然低。 还有其他不必要严的规格,即使客户不测量,大公司不敢突破,从设计上制造上就要保证,但小公司就不管了,只要你客户不测量,我就不放任。 这样的话,小公司可以堂而皇之地省掉庞大的管理开支。
第四个原因是我们自己行业头几名的大公司自己不争气。 现在头几名公司从创业起家到现在,都没有在大公司系统管理上有突出表现。换句话说, 就是还不太知道如何把庞大管理成本消化掉,让规模优势发挥出来,让产品的全部成本低于其他小企业。 现在这几个大企业,降低成本的办法就两种: 一是放弃,低端产品越放弃越多,高毛利率的产品越来越少,到哪一天全部放弃光了,被别人用低成本的光器件挤到墙角了,我看还怎么活? 二是外包。别人苹果外包,是把设计、销售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制造外包,而电子行业的制造水平比较成熟,所以这是个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事例。 而我们的外包? 连产品设计都是别人的,自己快蜕变成贸易商了。 其实,外包本身就说明自己产品的成本很高了,而且没有办法降下来。 照理自己是的大公司, 材料需求量大,原材料采购价格便宜,所以成本应该低,现在产品成本还高过其他公司,只有一个原因:管理费高。换句话说就是,管理费用的产出/投入比不高。 再追问一下,无非是两种情形:要么付了高工资请来的工程师和小公司低工资的工程师作用相当; 要么管理体系复杂,各自为政,英雄一大堆,合起来是狗熊, 或者兼而有之。 产品外包后,表面上大公司都要求OEM商做到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质量水平, 但其实大家都心里有数,小公司再也没可能做到和自己一样了,否则他们怎么赚钱? 实质上, 这就是自己还没坏到亲自出面骗自己的客户的地步,只好让自己的供应商来骗了-------又是那句话: 越没有底线, 越有订单。 总之,不管是放弃还是外包, 本质上都是一条慢性自杀的路子,区别只是速度而已。
原因分析完了, 一定会有喷子说: 你光说问题,怎么不说解决方案? 我无法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但我认为解决方案无非是从两个方向着手:第一是通过技术更新、六西格玛和精益等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第二是把自己的管理系统做好,让自己的overhead真正发挥作用,做到真正的性价比高。至于具体怎么做,我相信N个公司有2N以上个做法,我无法在这里评述和提出建议。
【培训主题】:光器件研发项目管理
【时间】:2016年6月18~19日(周六,周日),共两天
【地点】:深圳市龙华新区
【报名方式】:请向我们索取报名表
电话:0755-82943096,26090113
联系人:唐小姐,邓小姐
武汉联系:18318031194
联系人:左小姐
E-mail: info@c-fol.net
关于作者
本专栏作者Leo Ye 1996年进入光通讯行业,先后在光器件龙头企业JDSU(加拿大和美国), Oplink,Finisar,光库,索尔思(Source)等公司工作过,担任过生产工程师,生产经理,研发经理,物流总监,厂务总监,运营总监,运营副总,研发总监和精益改造(Lean)小组组长等等。管理过所在公司的运营、研发、采购、进出口、仓库、设备、厂务、IT、人事行政和培训等业务,曾经主持研发了JDSU新一代全胶光环形器,组织实施了Oplink的ISO14001,组织了索尔思的精益改造等等。 Leo在中美加三国多个学校学习过,有三项中国专利,五项美国专利,他经历过光通讯的泡沫和起伏,做过多个岗位,对光器件行业有着深刻的认识,我们这里专门开辟专栏,刊载他的系列短文,以飨读者,读者如果有问题,可以和我们编辑联系,邮件: info@c-fol.net, Leo Ye的联系方式是: dp536@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