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谷,不在深圳
发布时间:2012-04-01 10:48:12 热度:9824
4/1/2012,我们先来看两则消息。一个是很早以前的:2009年2月5日,JDSU和新加坡EMS厂Sanmina-SCI达成协议,JDSU将位于深圳福田保税区的工厂设备、库存资产等出售给Sanmina-SCI。JDSU产线上的2000多名员工的工作关系也转移到Sanmina-SCI。另外一条是最近的:2012年3月21日,Oclaro和马来西亚的代工厂Venture达成协议,Oclaro将位于深圳福田保税区的工厂出售给Venture。并且将在未来的三年内,逐渐将工厂设备搬迁到Venture在马来西亚的工厂。
JDSU和Oclaro,两家于美国Nasdaq上市的行业龙头股,前后相隔3年,分别出售了各自于深圳的工厂。这件事,即便有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行业需求不振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解读为是产业现状调整的原因。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则消息:
2010年8月24日:中兴通讯武汉研究所落成。第一批143名员工入驻中兴通信位于华师科技产业园,承担中兴通信承载网的研发工作。网友在跟贴中说,“光谷”现在终于有点意思了!
2011年1月29日:华为宣布将向武汉未来科技城投资50亿元人民币,用于在武汉建立一个规模达1万到1万5000人的研发团队,从事于光通信系统、模块和器件的开发与生产。配套的厂房占地面积为1500亩。第一期厂房建设面积达558亩,预计与2015年完工。
笔者无意于为深圳这座城市渲染一种“岌岌可危”的气氛。但是,光通信行业几大巨头的实际举措,不能不给深圳这座城市,以她为家园的深圳人,还有这座城市的主政者敲一个警钟。曾几何时,深圳引以为傲的光通信产业,在全球产业格局的变迁中,已经逐渐和其他兄弟城市缩小了距离。
关于哪一个城市是中国的光谷,在2000年到2006年之间的争论还相当大。
由于武汉拥有华中理工大学的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气体和固体激光器、设备等领域,所以最开始,武汉是有强烈的意愿宣称自己为中国的光谷。可是在2000-2005年这期间,光通信行业的领头羊-华为与中兴的总部都位于深圳,为之配套的光通信有源与无源器件、模块公司也集中在深圳(如JDSU和Bookham的深圳工厂,内资的飞通光电,海外背景的飞博创)以及周边的珠海(如Oplink)。在此期间,要说中国光谷在武汉,即便是武汉的朋友也会感到有些心虚。不仅仅是武汉,包括成都,长春、西安等地,也曾经在争夺“光谷”这个称谓上,也表现过某种程度上的狂热。从笔者的感觉来看,如果说2000年到2005年的光通信相关(区别于工业激光器)的“中国光谷”在深圳,相信大多数的业内人士不会提出异议。
5年过后,是怎么一番新的格局呢?尤其是最近2年,武汉洪山区关山一带成为中国光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且这个光谷的概念,不仅仅限于光纤通信行业了。包括上文提到的气体与固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的研发、生产,这个行业在内,武汉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光谷”。
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光纤通信产业链上各领头企业在武汉的现状与动态。
在光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烽火通信是武汉本土的领头企业。虽然从全球范围来看,烽火通信并未成功跻身全球领先企业,但是在国内,烽火也是排位第三的设备制造企业。尤其是近年来在中国电信的40G网络设备招标中表现抢眼,在发展中国家也承建了不少系统,表明烽火作为具有较强技术开发优势的老牌内资企业,还是具有一定的行业地位。不仅如此,烽火通信也为国内培养了大批的光纤通信领域的人才。说烽火是国内光纤通信的“黄埔军校”毫不为过。
地头蛇本已非常强大,加之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华为和中兴,看重了武汉低廉的土地和用工成本,以及人才聚集的优势,相继在武汉投入巨额资金,建立研发与生产基地。
在为通信设备配套的子系统、模块领域,武汉本土老牌的WTD(未改制前为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器件封装部门),长飞光纤、光迅科技以及新锐华工正源,各霸一方。当中的WTD、长飞和光迅,不失为器件模块制造、光纤光缆和光放大器与无源器件的国内领头企业。由于华为和中兴将光通信的研发中心搬迁到武汉,之前位于深圳的企业,如新飞通也接踵而至成立武汉的研究中心。
在为子系统模块配套的器件封装领域,WTD和华工正源本身具备了很强的技术实力。由于两大公司在器件封装产能上的不足,几年前相继有若干武汉本地的公司成立,他们在承接WTD与华工正源的业务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研发与工艺实力,扩充产能,以及扩大了市场份额。
再回头来看一看深圳。
在2003年以及随后的3~4年中,飞博创异军突起,成为深圳本土的一个新锐模块制造商。笔者记得当年飞博创的国内研发和生产基地位于深圳科技园南区和北区,一部分生产置于成都。而本土的新飞通长久以来是华为中兴的主流供应商。为了提供本地化服务,全球领军模块厂家JDSU和Bookham在2000年以及随后的2~3年内,相继投资建厂,招兵买马。JDSU一度在深圳工厂有数千人的产线规模。
可以说,从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之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光通信行业消退之后,深圳在光通信行业又重新积累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但是,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笔者已经注意到了产业区域转移的动向。首先是飞博创将越来越多的人员和生产转移到成都。之后,越来越多的新创公司成立于深圳以外的城市,如苏州、武汉、成都,甚至在一些没有光通信产业传统的城市如山东潍坊、江苏镇江、福建福州和厦门等地。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产业转移的趋势更加突出。最明显的就是华为和中兴将光通信研发和生产转移到武汉的动态。
当然,这些年在深圳本土,也不是没有新的公司成立,如致一通信,亚派等。但是,即便到目前为止,他们还在为成为OEM厂家的合格供应商而努力,相信这段路还非常漫长,这不失为深圳企业的遗憾。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市场上早已有了WTD、新飞通、索尔思这样的老牌企业,在他们把持了系统商需求份额的前提下,想横刀切一块蛋糕,谈何容易。不说竞争对手虎狼环伺,客户也挑肥拣瘦,不好伺候。加之这些新创的深圳公司本身并未有创新性的技术实力,无非是做一些低成本的产品复制,难以进入OEM厂家的法眼。到目前为止,深圳新创公司的市场依然以海外系统集成商为主,所谓剑走偏锋,还是有一些成就。但是系统集成商的客户忠诚度毕竟有限,他们无非是无利不起早,只要产品质量过得去,谁给的价格低,就买谁的。终究来看,还是不断压榨厂家的利润。
上面提到了武汉和深圳的产业现状。不可忽略的还有在成都成立的优博创、易杰龙、光恒,以及苏州的旭创。这些公司当中有的已经成功跻身OEM的合格供应商。有的还在走着低成本复制的路子。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已经在2008年之后,丧失了作为中国光谷的地位。为什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企业成本,包括了企业的拿地成本,用工成本的高企。我们只要去武汉光谷腹地(关山、藏龙岛等),去苏州新区看看,大片的平整的土地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这些地方新建的厂房和道路,城市面貌等给人一种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感觉。地多,当然有空间去建设自有厂房。环境好,当然能够吸引人去生活和工作。看看深圳的企业,几年前还在南山、福田有厂房的,现在为了扩大产能不得不搬迁到西丽。新成立的一些公司,不得不到关外的龙华去租用厂房。西丽、龙华这些地方,不是笔者恶意要贬低,光是相当于城郊结合部的城市面貌水平来看,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在这样的地方建厂和工作生活,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好的。不仅城市面貌差,此类地区的社会治安也令人堪虞。用地成本低是第一块。第二块是用工成本低。员工的衣食住行成本,相比较深圳而言,都要低一些,有的甚至是只有1/3,这就对人才具有了非常大的吸引力。以商品房价相比,2008年武汉光谷一代的房价在5000-7000元每平米范围内,而深圳的早已跃居在15000-20000元之间。
第二是武汉的人才培养的优势突出。武大、华工以及武汉理工等学校每年为全国的光通信行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这些学校在光学、通信、软件等专业方面在国内还是比较领先的。恰恰是光通信行业所需的专业。深圳本地的人才培养机构实在不值一提。
第三是当地政府是否具有眼光与魄力,是否有产业刺激的政策,也是非常关键。笔者觉得深圳近年来的历届政府,是比较忽视光通信配套产业的。笔者注意到苏州当地政府有意促成本地企业形成一个光电产业联盟,并且有意地对外做宣传、引导以及鼓励的动作,吸引更多的光电企业入驻苏州园区。武汉当地政府更是将光谷的概念发挥到极致。
我觉得在中短期内(5年以内)深圳在光通信产业萎靡不振的这种态势是改变不了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但是,深圳还有没有机会呢?我觉得主要看政府是否有意去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来自于政府的运作和实施,深圳就无法重振雄风。但是,吸引政府在光通信产业方面制定什么样的激励政策,谈何容易。可是没有激励政策,又怎么改变现状。
当然,在某个城市的某个产业的发展上,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总是会有起伏。有些产业甚至会彻底退出某个城市,这是无可怀疑的。即便由于成本高企,更多的企业离开了深圳,我想总会有达至平衡的一个时间。或者,由于政府的关注,深圳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了高端的服务业,制造业,高端的第三产业如物流、设计、金融等领域,也不失为城市发展的一个良好趋势。
站在自身的角度来讲,还是希望深圳一路走好。(作者为光通信行业资深人士)
JDSU和Oclaro,两家于美国Nasdaq上市的行业龙头股,前后相隔3年,分别出售了各自于深圳的工厂。这件事,即便有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行业需求不振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解读为是产业现状调整的原因。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则消息:
2010年8月24日:中兴通讯武汉研究所落成。第一批143名员工入驻中兴通信位于华师科技产业园,承担中兴通信承载网的研发工作。网友在跟贴中说,“光谷”现在终于有点意思了!
2011年1月29日:华为宣布将向武汉未来科技城投资50亿元人民币,用于在武汉建立一个规模达1万到1万5000人的研发团队,从事于光通信系统、模块和器件的开发与生产。配套的厂房占地面积为1500亩。第一期厂房建设面积达558亩,预计与2015年完工。
笔者无意于为深圳这座城市渲染一种“岌岌可危”的气氛。但是,光通信行业几大巨头的实际举措,不能不给深圳这座城市,以她为家园的深圳人,还有这座城市的主政者敲一个警钟。曾几何时,深圳引以为傲的光通信产业,在全球产业格局的变迁中,已经逐渐和其他兄弟城市缩小了距离。
关于哪一个城市是中国的光谷,在2000年到2006年之间的争论还相当大。
由于武汉拥有华中理工大学的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气体和固体激光器、设备等领域,所以最开始,武汉是有强烈的意愿宣称自己为中国的光谷。可是在2000-2005年这期间,光通信行业的领头羊-华为与中兴的总部都位于深圳,为之配套的光通信有源与无源器件、模块公司也集中在深圳(如JDSU和Bookham的深圳工厂,内资的飞通光电,海外背景的飞博创)以及周边的珠海(如Oplink)。在此期间,要说中国光谷在武汉,即便是武汉的朋友也会感到有些心虚。不仅仅是武汉,包括成都,长春、西安等地,也曾经在争夺“光谷”这个称谓上,也表现过某种程度上的狂热。从笔者的感觉来看,如果说2000年到2005年的光通信相关(区别于工业激光器)的“中国光谷”在深圳,相信大多数的业内人士不会提出异议。
5年过后,是怎么一番新的格局呢?尤其是最近2年,武汉洪山区关山一带成为中国光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且这个光谷的概念,不仅仅限于光纤通信行业了。包括上文提到的气体与固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的研发、生产,这个行业在内,武汉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光谷”。
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光纤通信产业链上各领头企业在武汉的现状与动态。
在光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烽火通信是武汉本土的领头企业。虽然从全球范围来看,烽火通信并未成功跻身全球领先企业,但是在国内,烽火也是排位第三的设备制造企业。尤其是近年来在中国电信的40G网络设备招标中表现抢眼,在发展中国家也承建了不少系统,表明烽火作为具有较强技术开发优势的老牌内资企业,还是具有一定的行业地位。不仅如此,烽火通信也为国内培养了大批的光纤通信领域的人才。说烽火是国内光纤通信的“黄埔军校”毫不为过。
地头蛇本已非常强大,加之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华为和中兴,看重了武汉低廉的土地和用工成本,以及人才聚集的优势,相继在武汉投入巨额资金,建立研发与生产基地。
在为通信设备配套的子系统、模块领域,武汉本土老牌的WTD(未改制前为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器件封装部门),长飞光纤、光迅科技以及新锐华工正源,各霸一方。当中的WTD、长飞和光迅,不失为器件模块制造、光纤光缆和光放大器与无源器件的国内领头企业。由于华为和中兴将光通信的研发中心搬迁到武汉,之前位于深圳的企业,如新飞通也接踵而至成立武汉的研究中心。
在为子系统模块配套的器件封装领域,WTD和华工正源本身具备了很强的技术实力。由于两大公司在器件封装产能上的不足,几年前相继有若干武汉本地的公司成立,他们在承接WTD与华工正源的业务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研发与工艺实力,扩充产能,以及扩大了市场份额。
再回头来看一看深圳。
在2003年以及随后的3~4年中,飞博创异军突起,成为深圳本土的一个新锐模块制造商。笔者记得当年飞博创的国内研发和生产基地位于深圳科技园南区和北区,一部分生产置于成都。而本土的新飞通长久以来是华为中兴的主流供应商。为了提供本地化服务,全球领军模块厂家JDSU和Bookham在2000年以及随后的2~3年内,相继投资建厂,招兵买马。JDSU一度在深圳工厂有数千人的产线规模。
可以说,从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之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光通信行业消退之后,深圳在光通信行业又重新积累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但是,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笔者已经注意到了产业区域转移的动向。首先是飞博创将越来越多的人员和生产转移到成都。之后,越来越多的新创公司成立于深圳以外的城市,如苏州、武汉、成都,甚至在一些没有光通信产业传统的城市如山东潍坊、江苏镇江、福建福州和厦门等地。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产业转移的趋势更加突出。最明显的就是华为和中兴将光通信研发和生产转移到武汉的动态。
当然,这些年在深圳本土,也不是没有新的公司成立,如致一通信,亚派等。但是,即便到目前为止,他们还在为成为OEM厂家的合格供应商而努力,相信这段路还非常漫长,这不失为深圳企业的遗憾。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市场上早已有了WTD、新飞通、索尔思这样的老牌企业,在他们把持了系统商需求份额的前提下,想横刀切一块蛋糕,谈何容易。不说竞争对手虎狼环伺,客户也挑肥拣瘦,不好伺候。加之这些新创的深圳公司本身并未有创新性的技术实力,无非是做一些低成本的产品复制,难以进入OEM厂家的法眼。到目前为止,深圳新创公司的市场依然以海外系统集成商为主,所谓剑走偏锋,还是有一些成就。但是系统集成商的客户忠诚度毕竟有限,他们无非是无利不起早,只要产品质量过得去,谁给的价格低,就买谁的。终究来看,还是不断压榨厂家的利润。
上面提到了武汉和深圳的产业现状。不可忽略的还有在成都成立的优博创、易杰龙、光恒,以及苏州的旭创。这些公司当中有的已经成功跻身OEM的合格供应商。有的还在走着低成本复制的路子。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已经在2008年之后,丧失了作为中国光谷的地位。为什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企业成本,包括了企业的拿地成本,用工成本的高企。我们只要去武汉光谷腹地(关山、藏龙岛等),去苏州新区看看,大片的平整的土地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这些地方新建的厂房和道路,城市面貌等给人一种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感觉。地多,当然有空间去建设自有厂房。环境好,当然能够吸引人去生活和工作。看看深圳的企业,几年前还在南山、福田有厂房的,现在为了扩大产能不得不搬迁到西丽。新成立的一些公司,不得不到关外的龙华去租用厂房。西丽、龙华这些地方,不是笔者恶意要贬低,光是相当于城郊结合部的城市面貌水平来看,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在这样的地方建厂和工作生活,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好的。不仅城市面貌差,此类地区的社会治安也令人堪虞。用地成本低是第一块。第二块是用工成本低。员工的衣食住行成本,相比较深圳而言,都要低一些,有的甚至是只有1/3,这就对人才具有了非常大的吸引力。以商品房价相比,2008年武汉光谷一代的房价在5000-7000元每平米范围内,而深圳的早已跃居在15000-20000元之间。
第二是武汉的人才培养的优势突出。武大、华工以及武汉理工等学校每年为全国的光通信行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这些学校在光学、通信、软件等专业方面在国内还是比较领先的。恰恰是光通信行业所需的专业。深圳本地的人才培养机构实在不值一提。
第三是当地政府是否具有眼光与魄力,是否有产业刺激的政策,也是非常关键。笔者觉得深圳近年来的历届政府,是比较忽视光通信配套产业的。笔者注意到苏州当地政府有意促成本地企业形成一个光电产业联盟,并且有意地对外做宣传、引导以及鼓励的动作,吸引更多的光电企业入驻苏州园区。武汉当地政府更是将光谷的概念发挥到极致。
我觉得在中短期内(5年以内)深圳在光通信产业萎靡不振的这种态势是改变不了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但是,深圳还有没有机会呢?我觉得主要看政府是否有意去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来自于政府的运作和实施,深圳就无法重振雄风。但是,吸引政府在光通信产业方面制定什么样的激励政策,谈何容易。可是没有激励政策,又怎么改变现状。
当然,在某个城市的某个产业的发展上,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总是会有起伏。有些产业甚至会彻底退出某个城市,这是无可怀疑的。即便由于成本高企,更多的企业离开了深圳,我想总会有达至平衡的一个时间。或者,由于政府的关注,深圳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了高端的服务业,制造业,高端的第三产业如物流、设计、金融等领域,也不失为城市发展的一个良好趋势。
站在自身的角度来讲,还是希望深圳一路走好。(作者为光通信行业资深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