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行政改革,动力何来?
发布时间:2008-04-07 21:49:29 热度:1280
不支持该视频 中国大部制改革方案出台后,许多人都颇感失望。这种失望的产生,与其说是因为改革方案让人意外,不如说是因为人们对大部制改革曾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大部制改革以及更广泛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针对的是中国庞大的官僚体系,在不改变现有的社会政治结构的情况下,任何实质性改革措施的推行都必然会面临重重阻力,甚至可以说难有成功的可能。
还不具备现代官僚体系
“官僚主义”在中国无疑已成为一个贬义词,但一般意义上的官僚体制并不具有贬义色彩。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庞大的现代民族国家必须以官僚制为基础。充分发展的官僚体制与任何其他社会管理方式相比,都更为精确、迅速、清晰、连贯和严谨。
不过,任何官僚体系都存在不断改进和革新的必要,中国目前的官僚行政体系也不例外。中国官僚行政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既源于特有的问题,也源于官僚体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国官僚行政体系的主要缺陷是,它仍保留诸多前现代性的特点,或者说尚未充分具备现代官僚体系的如下特征:非个人化的成文程序规则;对官员所掌握的强制手段的严格限制;根据能力和资质而不是亲疏关系进行官员任命,以及行政管理手段与官员个人利益的严格分离。中国行政管理体系中仍然残留的种种前现代性因素,使其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从一般角度而言,由于官僚掌握社会管理的专门知识,并具有强大的信息优势,他们必然会掌握重要的权力。如果这种权力失去制约,政府官员往往会以公共利益为代价,竭力利用公共组织牟取不正当的私人利益。
政治领导人要想使政策得以推行,都不可避免要依赖于庞大的官僚体系。这就给意图改革官僚行政体系的政治家造成了特殊的困难。由于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政治领导人几乎不可能自行制定出合理的行政改革方案。
因此,人们不难从中国的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政府各个部门本身是行政改革的对象,但每一次改革方案的制定,仍必须以各个政府部门的意见为基础。
中国政治领导人对官僚体系在技术和信息上的过度依赖,使他们无法制定具有实质意义的行政改革方案。要改变这一窘迫的局面,就必须推进政治的民主化,扩大民众对国家与社会管理的政治参与。
行政管理体制需要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是否需要改革以及应如何改革,民众必然具有更为切身的感受。就此而言,他们比政府官员更具有信息优势。毕竟,还有谁会比他们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吗?
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广大民众对政府部门分散的、个人化的感受,可以通过制度的运作汇成整体性的民意。只有感受到这种民意,并以合理的改革措施对之进行恰当回应的政治人物,才有可能获得领导国家的政治授权。
在中国,由于民主政治的缺失,政治领导人不但在技术和信息上,而且在政治上完全依赖于官僚行政体系,这是中国历次行政改革屡屡无功而返的更深层的原因。如果没有独立于官僚体系之外的政治支持,政治领导人不可能在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的同时,又不会摧毁自身的政治权力基础。当一个人的脚下只有一条板凳可供立足时,他要抽掉这条板凳,就必然会使自己同时摔倒在地面上。
中国每一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前,很多人都充满期待。但这么多次的行政改革,始终也无法扭转政府机构不断膨胀、行政支出日趋增长、官员腐败日益严重的趋势。
上述简单却令人尴尬的事实所能说明的,也只是一个更为简单的道理:在中国,政治领导人如果无法获得新的政治支持和政治动力,种种雷声大、雨点小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管如何改头换面,最终都不过是五年一次、隔靴搔痒的例行公事而已。(作者 张雪忠 任教于中国华东政法大学)
大部制改革以及更广泛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针对的是中国庞大的官僚体系,在不改变现有的社会政治结构的情况下,任何实质性改革措施的推行都必然会面临重重阻力,甚至可以说难有成功的可能。
还不具备现代官僚体系
“官僚主义”在中国无疑已成为一个贬义词,但一般意义上的官僚体制并不具有贬义色彩。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庞大的现代民族国家必须以官僚制为基础。充分发展的官僚体制与任何其他社会管理方式相比,都更为精确、迅速、清晰、连贯和严谨。
不过,任何官僚体系都存在不断改进和革新的必要,中国目前的官僚行政体系也不例外。中国官僚行政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既源于特有的问题,也源于官僚体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国官僚行政体系的主要缺陷是,它仍保留诸多前现代性的特点,或者说尚未充分具备现代官僚体系的如下特征:非个人化的成文程序规则;对官员所掌握的强制手段的严格限制;根据能力和资质而不是亲疏关系进行官员任命,以及行政管理手段与官员个人利益的严格分离。中国行政管理体系中仍然残留的种种前现代性因素,使其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从一般角度而言,由于官僚掌握社会管理的专门知识,并具有强大的信息优势,他们必然会掌握重要的权力。如果这种权力失去制约,政府官员往往会以公共利益为代价,竭力利用公共组织牟取不正当的私人利益。
政治领导人要想使政策得以推行,都不可避免要依赖于庞大的官僚体系。这就给意图改革官僚行政体系的政治家造成了特殊的困难。由于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政治领导人几乎不可能自行制定出合理的行政改革方案。
因此,人们不难从中国的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政府各个部门本身是行政改革的对象,但每一次改革方案的制定,仍必须以各个政府部门的意见为基础。
中国政治领导人对官僚体系在技术和信息上的过度依赖,使他们无法制定具有实质意义的行政改革方案。要改变这一窘迫的局面,就必须推进政治的民主化,扩大民众对国家与社会管理的政治参与。
行政管理体制需要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是否需要改革以及应如何改革,民众必然具有更为切身的感受。就此而言,他们比政府官员更具有信息优势。毕竟,还有谁会比他们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吗?
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广大民众对政府部门分散的、个人化的感受,可以通过制度的运作汇成整体性的民意。只有感受到这种民意,并以合理的改革措施对之进行恰当回应的政治人物,才有可能获得领导国家的政治授权。
在中国,由于民主政治的缺失,政治领导人不但在技术和信息上,而且在政治上完全依赖于官僚行政体系,这是中国历次行政改革屡屡无功而返的更深层的原因。如果没有独立于官僚体系之外的政治支持,政治领导人不可能在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的同时,又不会摧毁自身的政治权力基础。当一个人的脚下只有一条板凳可供立足时,他要抽掉这条板凳,就必然会使自己同时摔倒在地面上。
中国每一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前,很多人都充满期待。但这么多次的行政改革,始终也无法扭转政府机构不断膨胀、行政支出日趋增长、官员腐败日益严重的趋势。
上述简单却令人尴尬的事实所能说明的,也只是一个更为简单的道理:在中国,政治领导人如果无法获得新的政治支持和政治动力,种种雷声大、雨点小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管如何改头换面,最终都不过是五年一次、隔靴搔痒的例行公事而已。(作者 张雪忠 任教于中国华东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