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Leo聊光器件行业(41):“狗屁工程师”之二
发布时间:2015-12-30 10:26:51 热度:3880
12/30/2015, 编者按,“狗屁工程师”系列一出,立刻成为行业里街谈巷议的热点。Leo老师加班加点,又给我们提供两篇文章,进一步剖析那些缺乏经验又刚愎自用的“工程师”。我们的目的其实不是指责批判什么人,更重要的是治病救人,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开辟道路。想必这也是这些文章深受欢迎的原因。欢迎大家对此系列文章提出您的意见,想法。
说说镀膜面、通光面划痕麻点
我们很多光纤光学的元件的镀膜面、连接头的接触面都有划痕指标。而且我看到好多公司的文件都有对划痕麻点的各种定义。从ISO的角度来说,标准化、量化一切是个好习惯。可是这里面有问题:可以执行吗?我们都在定标准没有错,但如果定出来了不可执行的标准又有啥意义?首先,整个工业界,没有哪家公司可以说他们的制程能力可以完全没有划痕和麻点,顶多可以少一些。另外,测量检验划痕麻点就是个非常费工费时的工作,无论是制造方还是使用方,都不可能进行认真的全检(就是测量每个划痕长度每个麻点直径),能够大概看看算是不错了。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当制造方是内部部门时,什么都可以过,什么都好说。当制造方是外部供应商时,如果再碰上一两个狗屁工程师,制造方的所有产品都有可能全部成报废品。这时候又会出现我前面说的情况:要么供应商用脚投票,要么行贿。顺便说一句:这是一种奇怪的行贿,通常行贿是以损害公司利益为背景的,这种行贿却没有损害公司利益,只是饱了刁难工程师的胃口。第三,划痕麻点不在通光区域,或者在某些通光区域到底有多少风险?对产品的质量、可靠性有多大的损害?有点经验的工程师都知道,绝大多数的划痕麻点以及上一篇文章说的脱胶,都能够被用于制造出合格的光器件,而且能够通过环境可靠性实验(GR-1221)。可是,我就碰到有狗屁工程师这样的回答:“做出来的产品符合了规格、通过了可靠性实验,并不意味着OK,脱胶、划痕、麻点带来的“潜在的风险”不是通过一两轮可靠性实验可以发现的。” 我就想问: 凭什么对一个符合规格的产品在通过国际通用的可靠性测试之后还能再自创关于一个划痕、麻点、脱胶“潜在风险”? 天天说这种空穴来风的“潜在风险”, 哪里不是风险? 环氧树脂二十年后会松散,光纤包层几年就会变黄,玻璃管还有蹦边的风险, 都像你们这样子搞,公司还活不活?
真实的一个故事:有年公司对外采购尾纤,工程师提出了一个标准,被供应商如此回复:(这说明这是一个比较不错的供应商)“贵公司对镀膜表面质量的要求过高,我们做不到。我们建议我们双方使用我们给JDSU-新美亚的供货标准。”但不幸碰上了一个刚毕业的狗屁工程师,坚持要这个标准,说起来的理由真是理直气壮(却让我想起一个成语:夜郎自大):“我们凭什么要用新美亚的标准?我们又不是新美亚?新美亚标准低,不管控这些缺陷,我们为啥要放过这些缺陷?”(其实照我看来,JDSU-新美亚的标准都过高了,后面会提到,不过,拿他们做参照,或许有点说服力。)我估计到这工程师不仅狗屁而且顽固,为了给他们一个教育,我对供应商说:”你们就照这个标准来报价,顶多是价格高些,拿报价来。” 结果,供应商涨价80%,这下我们的工程师没气了。原来他不知道对供应商的多高标准意味着多高价格的!我后来发现,这种情况极其容易发生的一些小公司、新公司里,正是由于工程师行业经验少,不知道可用和不可用的边界在哪里,也不熟悉供应商的制造工艺,所以胆子小、标准高,强调潜在的风险还过度自信。进入二十一世纪,工程师这名号已经被稀释了不少:80年代大学毕业生进入国营单位,需要当五年的助理工程师才有资格提升为工程师。80年代的大学全年招生名额就三十四万,约占适龄人口的百分之一二,现在,大学生招生一年700万,占适龄人口的30%,而且毕业后一进公司就戴上了工程师的帽子,所以狗屁工程师多也不奇怪了。
还有一个故事:通常光纤连接头端面的要求到以纤芯为圆心、250微米的圆就差不多了。我碰到一个客户,原本在美国,给他们供应带连接头的模块两年后,该项目转产到国内,国内的狗屁工程师马上给出了直径400微米的圆的范围内的划痕、麻点的要求。我说两年多了供货好好的,都是按250微米区域算的,现在你们提高标准,那我要涨价。他回答说涨价不是我的事情,那是商务经理(Commodity Manager)的事。那好,我把增加的成本加进售价,顺便还多涨了一下,拿去给对方商务经理,对方商务经理没有任何还价能力,只好接受。这次,狗屁工程师为供应商公司增加了利润,哈哈。
那到底怎么从技术上考虑通光面上的划痕麻点呢?首先必须是通光面或者光可能经过的区域,不是这两者就不要去管划痕麻点。那种划痕麻点会扩大会移动的说法都是杞人忧天(读者可以自己想想为啥是杞人忧天,或者找有经验的镀膜工程师问问)。第二,通光面也要看光有没有经过扩束,连接头的光纤就没有经过扩束,所以通光区域就以MFD(模场直径)算,注意不是以光纤芯的直径算哟,因为光在光纤里跑,有一部分光还会跑到Cladding里面的。保险起见可以扩大到MFD的2倍区域。如果是扩束了,要考虑到86%的能量分布区域,罕见的特殊时候考虑99%光能量分布区域。第三,划痕麻点真正对产品有危害的是损害器件的Return Loss(回程反射)而不是很多工程师想象的插入损耗(Insertion Loss),所以对Return Loss要求不高的地方或者有隔离器的地方,可以放低要求。但这种判断需要很多的实际操作经验,也就是亲自动手做很多光器件,你才能摸索出多少划痕麻点对应多少Return Loss。根据我在JDSU-Ottawa和JDSU-ETEK的工作经验,我发现国内几乎所有公司,包括新美亚,所提的划痕麻点,还有脱胶的要求都过高了,更别说其他公司了,原因都是缺乏经验的工程师太多了。有些人说:“我工作了七八年了,怎么还说没有经验?”我的回答差点没把人气死:“你不在现场工作、不亲自动手做产品,而是天天坐办公桌发邮件、准备PPT,这些个技能一年就可以学到家了,所以你那是一年经验用了七八次而已,不是积累了七八年经验。”
关于作者
本专栏作者Leo Ye 1996年进入光通讯行业,先后在光器件龙头企业JDSU(加拿大和美国), Oplink,Finisar,光库,索尔思(Source)等公司工作过,担任过生产工程师,生产经理,研发经理,物流总监,厂务总监,运营总监,运营副总,研发总监和精益改造(Lean)小组组长等等。管理过所在公司的运营、研发、采购、进出口、仓库、设备、厂务、IT、人事行政和培训等业务,曾经主持研发了JDSU新一代全胶光环形器,组织实施了Oplink的ISO14001,组织了索尔思的精益改造等等。 Leo在中美加三国多个学校学习过,有三项中国专利,五项美国专利,他经历过光通讯的泡沫和起伏,做过多个岗位,对光器件行业有着深刻的认识,我们这里专门开辟专栏,刊载他的系列短文,以飨读者,读者如果有问题,可以和我们编辑联系,邮件: info@c-fol.net, Leo Ye的联系方式是: dp536@yahoo.com。
近期LEO老师的系列课程
其他课程:
光器件行业研发项目管理、
光无源器件工程师核心技能、
光无源器件行业质量管理方案。
欢迎联系我们咨询报名:0755-26090113,82943096,18318031194
联系人:邓小姐,唐小姐 左小姐(武汉)
说说镀膜面、通光面划痕麻点
我们很多光纤光学的元件的镀膜面、连接头的接触面都有划痕指标。而且我看到好多公司的文件都有对划痕麻点的各种定义。从ISO的角度来说,标准化、量化一切是个好习惯。可是这里面有问题:可以执行吗?我们都在定标准没有错,但如果定出来了不可执行的标准又有啥意义?首先,整个工业界,没有哪家公司可以说他们的制程能力可以完全没有划痕和麻点,顶多可以少一些。另外,测量检验划痕麻点就是个非常费工费时的工作,无论是制造方还是使用方,都不可能进行认真的全检(就是测量每个划痕长度每个麻点直径),能够大概看看算是不错了。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当制造方是内部部门时,什么都可以过,什么都好说。当制造方是外部供应商时,如果再碰上一两个狗屁工程师,制造方的所有产品都有可能全部成报废品。这时候又会出现我前面说的情况:要么供应商用脚投票,要么行贿。顺便说一句:这是一种奇怪的行贿,通常行贿是以损害公司利益为背景的,这种行贿却没有损害公司利益,只是饱了刁难工程师的胃口。第三,划痕麻点不在通光区域,或者在某些通光区域到底有多少风险?对产品的质量、可靠性有多大的损害?有点经验的工程师都知道,绝大多数的划痕麻点以及上一篇文章说的脱胶,都能够被用于制造出合格的光器件,而且能够通过环境可靠性实验(GR-1221)。可是,我就碰到有狗屁工程师这样的回答:“做出来的产品符合了规格、通过了可靠性实验,并不意味着OK,脱胶、划痕、麻点带来的“潜在的风险”不是通过一两轮可靠性实验可以发现的。” 我就想问: 凭什么对一个符合规格的产品在通过国际通用的可靠性测试之后还能再自创关于一个划痕、麻点、脱胶“潜在风险”? 天天说这种空穴来风的“潜在风险”, 哪里不是风险? 环氧树脂二十年后会松散,光纤包层几年就会变黄,玻璃管还有蹦边的风险, 都像你们这样子搞,公司还活不活?
真实的一个故事:有年公司对外采购尾纤,工程师提出了一个标准,被供应商如此回复:(这说明这是一个比较不错的供应商)“贵公司对镀膜表面质量的要求过高,我们做不到。我们建议我们双方使用我们给JDSU-新美亚的供货标准。”但不幸碰上了一个刚毕业的狗屁工程师,坚持要这个标准,说起来的理由真是理直气壮(却让我想起一个成语:夜郎自大):“我们凭什么要用新美亚的标准?我们又不是新美亚?新美亚标准低,不管控这些缺陷,我们为啥要放过这些缺陷?”(其实照我看来,JDSU-新美亚的标准都过高了,后面会提到,不过,拿他们做参照,或许有点说服力。)我估计到这工程师不仅狗屁而且顽固,为了给他们一个教育,我对供应商说:”你们就照这个标准来报价,顶多是价格高些,拿报价来。” 结果,供应商涨价80%,这下我们的工程师没气了。原来他不知道对供应商的多高标准意味着多高价格的!我后来发现,这种情况极其容易发生的一些小公司、新公司里,正是由于工程师行业经验少,不知道可用和不可用的边界在哪里,也不熟悉供应商的制造工艺,所以胆子小、标准高,强调潜在的风险还过度自信。进入二十一世纪,工程师这名号已经被稀释了不少:80年代大学毕业生进入国营单位,需要当五年的助理工程师才有资格提升为工程师。80年代的大学全年招生名额就三十四万,约占适龄人口的百分之一二,现在,大学生招生一年700万,占适龄人口的30%,而且毕业后一进公司就戴上了工程师的帽子,所以狗屁工程师多也不奇怪了。
还有一个故事:通常光纤连接头端面的要求到以纤芯为圆心、250微米的圆就差不多了。我碰到一个客户,原本在美国,给他们供应带连接头的模块两年后,该项目转产到国内,国内的狗屁工程师马上给出了直径400微米的圆的范围内的划痕、麻点的要求。我说两年多了供货好好的,都是按250微米区域算的,现在你们提高标准,那我要涨价。他回答说涨价不是我的事情,那是商务经理(Commodity Manager)的事。那好,我把增加的成本加进售价,顺便还多涨了一下,拿去给对方商务经理,对方商务经理没有任何还价能力,只好接受。这次,狗屁工程师为供应商公司增加了利润,哈哈。
那到底怎么从技术上考虑通光面上的划痕麻点呢?首先必须是通光面或者光可能经过的区域,不是这两者就不要去管划痕麻点。那种划痕麻点会扩大会移动的说法都是杞人忧天(读者可以自己想想为啥是杞人忧天,或者找有经验的镀膜工程师问问)。第二,通光面也要看光有没有经过扩束,连接头的光纤就没有经过扩束,所以通光区域就以MFD(模场直径)算,注意不是以光纤芯的直径算哟,因为光在光纤里跑,有一部分光还会跑到Cladding里面的。保险起见可以扩大到MFD的2倍区域。如果是扩束了,要考虑到86%的能量分布区域,罕见的特殊时候考虑99%光能量分布区域。第三,划痕麻点真正对产品有危害的是损害器件的Return Loss(回程反射)而不是很多工程师想象的插入损耗(Insertion Loss),所以对Return Loss要求不高的地方或者有隔离器的地方,可以放低要求。但这种判断需要很多的实际操作经验,也就是亲自动手做很多光器件,你才能摸索出多少划痕麻点对应多少Return Loss。根据我在JDSU-Ottawa和JDSU-ETEK的工作经验,我发现国内几乎所有公司,包括新美亚,所提的划痕麻点,还有脱胶的要求都过高了,更别说其他公司了,原因都是缺乏经验的工程师太多了。有些人说:“我工作了七八年了,怎么还说没有经验?”我的回答差点没把人气死:“你不在现场工作、不亲自动手做产品,而是天天坐办公桌发邮件、准备PPT,这些个技能一年就可以学到家了,所以你那是一年经验用了七八次而已,不是积累了七八年经验。”
关于作者
本专栏作者Leo Ye 1996年进入光通讯行业,先后在光器件龙头企业JDSU(加拿大和美国), Oplink,Finisar,光库,索尔思(Source)等公司工作过,担任过生产工程师,生产经理,研发经理,物流总监,厂务总监,运营总监,运营副总,研发总监和精益改造(Lean)小组组长等等。管理过所在公司的运营、研发、采购、进出口、仓库、设备、厂务、IT、人事行政和培训等业务,曾经主持研发了JDSU新一代全胶光环形器,组织实施了Oplink的ISO14001,组织了索尔思的精益改造等等。 Leo在中美加三国多个学校学习过,有三项中国专利,五项美国专利,他经历过光通讯的泡沫和起伏,做过多个岗位,对光器件行业有着深刻的认识,我们这里专门开辟专栏,刊载他的系列短文,以飨读者,读者如果有问题,可以和我们编辑联系,邮件: info@c-fol.net, Leo Ye的联系方式是: dp536@yahoo.com。
近期LEO老师的系列课程
其他课程:
光器件行业研发项目管理、
光无源器件工程师核心技能、
光无源器件行业质量管理方案。
欢迎联系我们咨询报名:0755-26090113,82943096,18318031194
联系人:邓小姐,唐小姐 左小姐(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