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2012,今年8月和9月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甫一公布620万台机顶盒集采计划,10月广电系统的中央电视台就播出电信运营商“假宽带”的节目。由此折射出两大博弈方在下一代电视屏方向上的利益纠葛和战略分歧。
博弈方之一是工信部辖下的三大运营商,以中国电信为首力推IPTV方案。从广电总局2005年5月给上海文广发放第一张IPTV牌照开始,IPTV经过六年发展,积累了1700万用户。中国在今年一季度成为全球IPTV用户最多的国家,占全球6560万用户的25%。今年8月和9月,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相继计划集中采购486万台和133万台机顶盒,以加速推进IPTV业务发展。
另一博弈方是广电系统,包括中央台、省、市播控平台(内容方)和各级有线电视公司(渠道方)。在面对下一代电视屏时,广电系统对IPTV的控制是通过牌照发放实现,所以虽然有厂商联盟(如中国智能电视联盟)在推进下一代电视屏发展,但它需要依附广电系统的牌照持有者。目前获得广电总局IPTV牌照的只有七家内容集成商:CNTV、百视通(上海文广与中国电信成立的播控平台)、杭州华数、南广传媒(曾放弃IPTV牌照,后获得互联网电视牌照)、湖南广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近两年广电系统开始着力发展一种OTT TV(Over-the-top)的互联网电视,以避免电信运营商对内容的干涉。
在IPTV博弈中,“广电系”占据上风。与国外内容播送不一样,广电部门要求播出内容“可管可控”,所以广电系统通过IPTV牌照的发送死死掐住IPTV的发展——要知道放任IPTV的发展,无异于革系统内各级有线电视公司的命。直到两年前广电系统找到一种可以避开运营商的OTT TV模式,并于去年10月扶正互联网电视和机顶盒产业后,广电系才不惧谈IPTV,同时在去年底宣布互联网电视用户量超过IPTV用户量。
也正是这一势头,今年起“OTT TV取代IPTV”的论调越来越流行。所谓OTT TV,几乎是与IPTV相反的模式。IPTV在电信商们的宽带网内通过IP地址进行数据传输,相当于使用电信商的专网,它对内容可以实现控制和调整,但由于接入的内容多为传统电视节目,因此它更像是传统电视的延伸,而非革新。OTT TV也需要通过电信商的管道传输数据,但由于其内容来自第三方——国外如Netflix、Hulu,国内如乐视、奇艺——电信商仅仅充当传输节目包的管道。
有一种论调认为OTT TV代表的是“互联网方向”,代表的是未来,所以其取代IPTV是必然的趋势。比如今年1月,CNTV与乐视联手进军机顶盒,今年3月又与PPTV达成合作;今年9月联通、华为、央广、爱奇艺合作采用“IPTV+OTT”模式试水OTT TV业务。广电总局在去年10月扶正机顶盒产业,可以预见将来会有更多的内容商的机顶盒、智能电视厂商的机顶盒冒出来——当然,前提是它需要与7家互联网电视牌照商达成合作。
但事实上,虽然OTT TV据守未来的方向,要取代IPTV却并非易事。这里面两个因素:一是IPTV锐意进取,二是OTT TV阻力大,两者相加抵消了OTT TV的优势。关于IPTV锐意进取,电信运营商今年的表现尤其惹眼,大力搞基础建设,升级网络带宽,并通过“智能手机3G+宽带+IPTV”的方式捆绑推广IPTV。其中又以上海百事通做法最为激进:机顶盒免费,每月开机8次免交月费。百视通去年年初借壳上市,采用这种推广方法有上市公司拓展业务的压力,却直接影响到了有线电视公司的收入,两者正面竞争。虽然确实存在“假宽带”问题,但升级后的宽带理论上为IPTV传输视频内容提供了更便捷的管道,帮助其发展进行造势。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620万台机顶盒采购计划来看,电信运营商准备攒积力量加速发展。
OTT TV的阻力不是来自于乐视、爱奇艺这样的第三方内容商——相反,他们期望越激进越好——而是来自于互联网电视牌照持有者。在今年6月“DVB+OTT融合创新论坛”上,歌华有线副总经理兼运营总监罗小布对牌照商们有一个生动的刻画:
CNTV不错,但是央视不懂服务的组织和机制,有的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文化,不是这帮人不行,是这个组织不行,就跟有线一样,有线做销售怎么可能呢?有线是七大姑八大姨的企业,他能做销售吗?他要做七大姑八大姨的事情,CNTV央视那是大爷企业,大爷要拜一下,他怎么可能为人服务呢?不可能。有人不服,举个例子,央视当年的高清很牛,但是后来给全国很多网络公司不打招呼就停播了,那是爷,爷就得拜。百视通是精明不聪明的上海人,精明就要算计到家,什么叫聪明?大智若愚。这不是我写的,这是当年朱镕基对上海人的评价。华数懂得现代不懂得传统,创新一流,传统在哪里?他是科技颠覆传统,把所有的电视都归结到互联网了,老百姓不习惯,特别是我爷爷,我妈,我爹都不习惯,老人不习惯。南方传媒是外包的天才,什么都不干,都是外包的。湖南广电,要么不干,要么胡干,是爱怎么的怎么的。还有两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只求牌照齐全,干不干单说。
罗小布还提到广电系统与电信商IPTV的竞争策略:
跟电信讨论的时候,三网融合网络带宽,电信一搞冒出一个30M、40M,我说哥们儿你搞错了没有?广电256就是4.5G。兄弟,拜托你用G来描述。因此广电真正的上等马就是下行,用IP能是上等马吗?变成劣等马了,IP调制才是标准的广电的上等马,哪个电信不服咱们PK一马。交互确实是电信的上等马。它敢胡说八道,为什么呢?法x功的电话打到千家万户,没有一个领导人制止的,没听说过。咱们有一个杀头的,广电为这个事情死的人多了,耻辱人物一大堆,这是不一样的,大家要把赛马看清楚。因此,策略就出来了。我们的下行要对对方的上行,我们的交互要对对方的下行,反过来,我们的劣势是对对方的交互,这就是田忌赛马。
这段话中很清晰地描述了IPTV的软肋——下行速度。这也是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假宽带”节目一打一个准。这里且不谈央视的节目,就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今年8月在广州遭遇一场“假宽带”事件,并且这个“假”得到中国电信工作人员的确认。当时我们的网络刚从4M升级到16M,是跟风广东电信的宣传“免费升级”的,没想到升级后的速度反而比原来更慢,甚至时常发生断网。有一次电信维修工程师来检修时,我们询问其原因,他说是因为机房交互机的速度最高只支持12M,16M是“超标的”,不稳定。后来我们最终换回普通的4M带宽。所以在央视“假宽带”节目之后,电信商不是通过测速来反驳,而是祭出“全球世界都用假宽带”的“事实”。
就有线电视而言,借助于传统优势,目前全国用户已经突破1亿,而且按照罗小布“广电4.5G”理论来看,有线电视对IPTV具有压倒性优势。但OTT TV刚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亏损的第三方视频供应方,电信运营商有丰富的资金;相较于牌照商们的“慢”,市场化运作的电信商在技术、网络、市场方面又更加灵活。今年8月广东电信终于开始准备推广筹备已久的iTV计划,可以看作是电信运营商准备利用自身的优势牢踞三网融合的主导权。
业界正在探讨“IPTV+OTT TV”模式的可能性,那么电信有没有可能拥抱OTT TV?根据爱范儿了解到的消息,这正是IPTV牵头者中国电信接下来的战略方向。据一位消息人士透露,电信运营商们在内容基地方面有很强的优势,接下来他们将采用“管道+业务平台”模式,明年会慢慢把IPTV转到OTT TV。其中“管道”即指为OTT TV服务的数据传输管道,而业务平台是指运营商自己和它要为第三方开发者搭建的服务平台。据这位人士介绍,中国电信半年前已经在其内部“能力平台”(即支撑系统)之上打包了一层SDK,将开放用户认证系统、支付系统等API,为开发者服务。这一行为显然有仿效手机平台生态系统之嫌,但后者的成功意味着它也许是未来正确的方向。与国内电信运营商主导SDK开发不同的是,国外是由智能电视厂商主导的。LG、飞利浦、夏普在去年9月就宣布将向开发者推送“一次开发,到处适用”(buildonce,runeverywhere)的“通用SDK”。今年6月LG和飞利浦的控股公司TPVision更是成立智能电视联盟推进这一事务。此外,GoogleTV虽然不像施密特宣称的那样在2012年年中覆盖“大部分”新上市智能电视,但支持这一系统的电视厂商已经远远超过去年只有SONY一家的窘况。
此外,OTT TV模式在国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模式。运营商有HBBTV(应用可在电视和互联网同时使用)、TVEverywhere(多终端使用),终端商有GoogleTV、AppleTV,第三方内容商则有Netflix、Hulu、Amazon等。这些内容基本都接入到了电视、平板、手机、游戏机等多屏设备。相较之下,单纯的IPTV模式就显得比较封闭,过于传统。
从电信运营商的布局来看,也许到CES2013的时候,我们该开始像讨论iOS、Android一样讨论智能电视的软硬件;而到明年年底,我们不知IPTV、OTT TV有何区别。对于开发者来说,现在也许是进入智能电视平台不错的时间窗口。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