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2011,作者:杨福
在又一次并购美国企业的努力受挫后,华为决定不再沉默,选择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方式予以回应。2月25日,华为在其网站上发表了一封署名为华为美国公司董事长胡厚崑的公开信,信中不仅坦率地对长期以来笼罩在华为身上的“误解”给予说明,而且表示“愿意遵照美国政府在安全方面的任何要求,开放给美国的权威机构进行调查,我们将坦诚的给以配合”。
在西方世界眼中,中国的图腾—龙不仅具有攻击性,而且常常隐身于云雾中。长期以来,华为的形象也是如此。这些成见包括:华为有军方背景、知识产权纠纷、政府对其的财务支持和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等。信中引用了美国前总统林肯的名言:“品格像是一棵树,名誉就像是树的影子”,而多年来,这些误解和传言如同华为的影子一样影响了它的声誉。
的确如此。在最近的一笔价值只有200万美元的小交易中,华为尝试收购一家破产的小型技术公司的部分员工和专利,但由于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反对而最终放弃。此前已至少有三起交易,华为被排除在最终买家名单之外,包括北电网络、3Com等。
相信华为的困境会引发许多中国企业的同情。资金充裕的中国企业在寻找优质的海外收购目标时,都碰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就是信任。这已经导致2005年中海油失手优尼科,和2009年中铝增资力拓交易的流产。
华为已经从2007年收购3Com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并做出了许多努力。比如聘用西方人担任海外公司高管,成为美国数家擅长电信、并购和为敏感国际并购交易争取联邦政府批准的律师事务所的客户。在熟悉和运用西方规则来争取自身最大利益方面,华为刚刚取得了一个小小的胜利:美国法院支持华为的诉求,暂时阻止其知识产权被摩托罗拉的一家子公司转让给后者的收购方: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
不过看起来,这些还远远不够。这封公开信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华为正式向自身的不透明宣战。但这份声明中所暴露的中国式思维和行文方式,反映了华为还需要好好磨练西式外交沟通的技巧。观察人士说,最好的解决路径就是让华为公开上市,向资本市场和公众彻底敞开大门。
另一个切实建议是,可考虑选择合资的方式,而非完全买下,在美国商界和政界找到自己的同盟军。不妨借鉴鞍钢的策略。当去年鞍钢与一家美国公司试图建立合资公司时,也遭到华盛顿许多国会议员的联名抗议。鞍钢很聪明地在合资之初就坚持只做小股东,其合资伙伴和部分美国商界人士纷纷发表言论,呼吁对此交易放行。
等待解冻的过程可能很长,但不必悲观。在1980年代,日本企业也经常受到指责,认为其海外收购是政府策划的一些阴谋的一部分。中国公司全球化的议程现在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不过,来自美国国内的公允声音已越来越多,中国公司已逐渐被看作是为美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拯救不景气产业的友好型企业。无疑,获得信任的基础首先是自身的开放和透明化。
正如华为在公开信中引述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演说中的一句:“我们宣布要为无谓的摩擦、不实的承诺和指责画上句号”—最好是这样。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