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009,说到中国企业,不能不提华为和海尔;说到华为和海尔,不能不提任正非和张瑞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企业就等于中国企业,这两个人就等于中国老板。
华为和海尔,分别代表了两类企业,一个是技术主导型企业,一个是营销主导型企业,堪称中国标本型企业。
两种企业,两种命运。中国企业99%属于营销主导型企业——营销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在企业存在过程中,营销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角色。
企业关键词
说到华为和海尔,人们立即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联想。华为的关键词是低调、理性、务实;海尔的关键词是高调、进取、变革。其中,低调和高调,是两个企业最显著的区别。
企业个性与企业文化及企业战略息息相关,当然,也与老板个性大有干系。我们经常看到张瑞敏出席各种社会活动,宣讲他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和主张;我们几乎看不到任正非在这样的场合现身,即使有,也一定悄无声息。
我们常说,行为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企业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企业的性格,决定这个企业最终的命运。为什么很多中国企业“其成也速焉,其败也忽焉”?为什么一些相当优秀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再也难有起色?我想,这里面一定有企业性格的因素在内。换言之,企业创始人及其继承者的性格,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命运。
显然,任正非和张瑞敏的个性,极大地影响了华为和海尔的命运。
性格有内向、外向之分,内向、外向却无好坏之别。但是,老板张扬的性格一般会导致企业急功近利;老板内敛的性格,则往往有助于企业内功的修炼。
技术型企业和营销型企业
华为的本质是技术。海尔本质是营销。
技术和营销,是两个迥然有别的概念。一般来说,做技术需要沉下心来,而营销则需要抛头露面。
技术和营销的区别,还在于一个着眼于未来,一个风光于当下;技术建构企业核心竞争力,营销追求销量立竿见影的提升。
中国人喜欢做立竿见影的事情,总幻想今天播种明天收获。尤其今天的中国,人心浮躁,耐得住寂寞默默做事的人少而又少。正因为营销可以满足浮躁者看得见的需求,所以,营销在中国特别受欢迎,营销老总在企业的地位总是比其他副总高半格。同理,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耐不住寂寞,所以,没有人愿意做基础研究工作,在人们看来,这是“不出成绩的事情”。所以,中国企业家喜欢说“我们在应用技术领域和外国已经没有差距”,这是半句话,还有半句没说,那就是“我们的基础研究还很薄弱”。
实际上,基础研究决定应用技术,没有基础研究哪来应用技术?我们的应用技术多半是买来的,没有意义。
华为十年前以“低调”著称,实际上是把心思用在了技术研究上,搞技术是不适合抛头露面的,象杨振宁那样到处风光,技术生命基本已终结。
天道酬勤。
华为的低调总是有收获的,否则就是天不长眼。现在的华为,在国际市场攻城略地,即使金融危机也奈何不了它。背后的动力引擎,其实就是技术。
与华为刚好相反,海尔则已走过高速成长期。2006年之前,海尔保持年40%以上增速(据海尔宣传资料),但是,从年营业额1080亿元到1220亿元,海尔用了3年时间。
海尔慢下来的这几年,恰恰是华为快起来的几年。
我们看看华为这几年的成绩单:
2000年,华为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设立研发中心,当年海外市场销售额1亿美元。
2002年,华为海外市场销售额上升至5.52亿美元。
2005年,华为海外合同销售额首次超过国内市场,到2008年,华为销售额的75%来自海外市场。
2007年,华为销售收入达125.6亿美元。
2009年上半年,华为合同销售额达到157亿美元,全年有望达到300亿美元。
300亿美元什么概念?约等于2040亿人民币(以目前汇率计算),远远超过海尔2008年的1220亿元。
20年时间,华为销售收入增长了140倍。
我们常说“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高速成长。华为与99%的中国企业不同,是因为它装上了“技术”这台引擎。看一个企业的技术实力如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这个企业的专利数量。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华为在2008年专利申请公司(人)排名榜排名第一,LTE专利数占全球10%以上。
变革与改良
10年前海尔比华为走得快,现在华为比海尔走得快。什么原因让两个企业出现乾坤大扭转?
这些年,我们不断地看到海尔改革的消息,从“1000天流程再造”到“1+1+N模式”,再到“制造型企业向服务营销型企业转型”,海尔的生命历程中几乎和改革形影不离。改革,成了海尔一大特色。
但是,改革给海尔带来的并不都是甜美。实际上,这些年,海尔改革有误入歧途之嫌。频繁的变动造成企业策略缺乏执行的连续性,很多改革的推行显得不够审慎和理性,多少有点“乱折腾”的意思。别的不说,仅就目前海尔正在推行的史无前例的“制造型企业向服务营销型企业转型”,就明显缺乏成功几率,把企业命运托付给一项不确定的战略,是不是儿戏了一点?
在研究人士看来,海尔这场变革实际上是一场革命,等于把一切推翻重来。这样的变革在全球企业发展史上鲜有前例,在中国企业界更是罕见,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都有点过,因为根本没有石头可摸,风险系数极高。
当然,海尔成功了,它将成为中国最伟大的企业。
成熟的企业,是忌讳变革的,毕竟变革要付出代价。
频繁的变革,折射出企业机制不成熟的一面。
对待变革,华为与海尔相反,它从来反对大幅度变革,主张实施不断改良,在稳定基础上创新。所以,关于华为,我们听到过任正非关于“华为冬天”的警示,却很少听到他关于变革的高论。
任正非告诉华为人:“我们有许多员工盲目地在自豪,看到我们在局部产品上偶然领先西方公司,就认为我们公司已经是世界级水平了。他们不知道世界著名公司的内涵,也不知道别人不愿公布的潜在成就。华为在这方面很年轻、幼稚,很不成熟。”
在中国,能说出这话的老板,也就任正非而已。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企业唯恐别人不知道它的成绩,夸大其词的传播比比皆是。
谁将率先成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企业,华为?海尔?联想?
华为和海尔,都是中国优秀企业的代表,这一点必须承认。但是,相比较而言,华为更出色。
实际上,在中国,优秀企业的还有联想、美的、格力等等。
人们对联想的印象,大致介于华为与海尔中间,它不象华为那样低调,也不象海尔那样高调;它的企业形象与产品竞争力,都还不错。
但是,和海尔相似,这几年联想也进入发展停滞期,虽然2008年大力度赞助北京奥运会,联想并没有得到它期待得到的结果。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联想造成的影响也很大。
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锋,华为、海尔、联想,都是走在最前面的企业。但是,如果从企业属性特征上讲,联想更接近于海尔,营销色彩大于技术色彩,这一点从联想创新能力有限,专利数量不足,可窥知一斑。
因此,我仍然认为,中国企业中真正有能力率先登顶国际高峰的,不是海尔,也不是联想,而是华为。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