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几乎每周都传出一则外国主权财富基金抢购美国知名企业股份的消息。美国人对此产生恐惧,也是可以理解的。有人担心,美国很快会被阿联酋、新加坡和中国“瓜分”;更有人认为,世人正见证着美国如何走向没落。
出现一些担忧,是无可厚非的。主权财富基金意味着透明、互惠,但我们还应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主权财富基金。
在心服口服之前,美国人应先理解以下几点:
首先,要全面考虑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这里只讨论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因为它总是争议的焦点。
截至去年12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了1.5万亿美元,还在以每日1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为实现外汇储备保值增值,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拨出2,000亿美元,成立了中投公司。公司负责人表示,三分之二的资金将用于注资和重组国内银行业,而剩余的三分之一则去投资海外。
多数美国金融机构的自有资产约为800亿美元,并控制着上千亿美元的资产。例如,“股神”巴菲特白手兴家创办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也作巴郡公司)拥有460亿美元的资金,还管理着超过1,000亿美元的资产。若他手头有中投公司投资海外的那笔巨额资金,后者将很难改写全球金融秩序。当然,中投公司是个有分量的竞争者,但比之更举足轻重的参与者大有人在。
其次,我们必须观察主权投资基金的投资性质。过去数月中,它们买入了英国巴克莱银行(Barclays)、贝尔斯登投资银行(Bear Stearns)、黑石(Blackstone,也作百仕通)、美林、摩根斯坦利等公司的股份。这其中有个明显的模式,即主权投资基金大量注资西方的金融机构。然而讽刺而又不太容易看出来的是,这些西方金融机构都把目光投向中国,寻找投资机会。那么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何苦要这么大老远地来美国投资,然后通过美国企业又把钱再送回去呢?中国的市场环境,显然本土基金经理最为熟悉。为何偏偏要费这么多周折呢?
这只能说明一个事实:尽管存在语言、文化及地域障碍,欧美的资产管理者仍是全球最出色的投资人。主权财富基金均意识到这一点,很多美国人却偏偏对此视而不见。各国主权财富基金对美国趋之若骛,完全是出于它们对美国长远经济走势的信心。我们应该如此解读这一现象,大可不必惶恐不安。
难以理解的是,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行为对该国百姓而言并非是充分利用资源的最明智举动。我们仍以中国为例。世界银行最近公布的报告称,有3亿中国人生活在日均1美元贫困线以下。只要走过北京的旧胡同,见过深圳的工厂宿舍,或逛过中国内陆省份,你就明白中国的贫困状况是难以想象的。
一般认为,5,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足够中国应付国际贸易所需了,另外的1万亿美元纯属多余。如果中国能将这1万亿美元分给3亿贫困人口,他们每人便有了近3,000美元的存款。中国也可把这笔钱投入到各种项目中,这样做既不会违反公民不得持有外汇的规定,也可惠泽百姓。
又或者,它可以把每日增加的10亿美元外汇储备分给那3亿的贫困人口;也就是说,每人每天增加了3美元。虽然是个小数目,但与他们每日不到1美元的生活水平相比,那可是天翻地覆了。试问哪个老板会一下给你加两倍工资呢?
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解决贫困问题,如今也赶上了这样的机会。对中国领导人而言,难道购买西方金融机构的股份比消除贫困来得更实际吗?一边是众多的贫困人口,一边是大量积累的财富:在此形势下,难道非得有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智慧才能看出问题的解决之道吗?
学者与分析人士们纷纷指出,中国所闯出的经济与政治之路,为新兴国家提供了一个美国之外的发展榜样。它的成功,并未以向美国屈服为前提。不少新兴国家相信未来会亲北京,而疏远华盛顿。但中国真的是开创了新发展模式吗?一朝成功便抛弃曾经患难与共的朋友,这根本不是什么新模式,而是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
当然,我们应该一视同仁,中国也有权选择无拘无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权利。但相信有很多人希望,中国的资本主义应有所不同,至少是应该有“中国特色”的,因为它仍以社会主义国家自居,还保留了一些社会主义的特征。如果中国让他们失望,我也不会感到意外。不过,我更希望中国不负众望。(作者 Richard Komaiko)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