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 中国改革内生动力渐弱

光纤在线编辑部  2008-02-21 12:45:08  文章来源:综合整理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导读:

来  经历过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过程的人,都不会忘记当时不断壮大的市场经济思想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回顾30年前的改革开放,当时我们有着强烈改变闭关锁国状况的冲动;20多年前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我们有的是强烈改变工农剪刀差的冲动;从90年代初开始的价格体制、投资体制改革,我们有的是打破计划经济下畸形配置生产要素的冲动;国企改革以及后来的国有银行改革,是为了使非市场的国有企业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2005年的汇率体制改革则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日益紧密的国际经贸关系推动下的人民币国际价格的市场化改革。

  这些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面向市场化的改革。正是市场化改革,使中国成为了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让世界开始谈论中国的崛起,而亿万普通中国人也开始真的有钱了。

  毋庸置疑,中国当前的市场化程度比过去更高了,然而在我们看来,中国面向市场化的进一步改革动力却显得弱了,从近一两年来中国政府推行的有关政策以及政府部门执行政策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中国市场化的内生动力已日益显得不足。

  这方面可以看到很多例子。在历经了30年的改革之后,国民虽然普遍生活更好了,但我们仍旧可以看到增长最快的是财政收入,利润最高的是国有企业,到国外频频进行并购的大多是国有企业,我们现今最好的政策、资源及其他各种投入,无不以国企为中心,各地政府无不指望凭借手中权力和政策打造出几家最赚钱的国有企业。这些利润最好的企业,还有推动市场化改革的动力吗?财政状况已经大为好转的政府,还能继续推动市场化改革吗?

  至少从我们能够看得到的现象看,改革的动力正在流逝。增值税转型已经说了很多年,试点也已经有了两三年,2008年估计仍旧难以指望。投融资体制改革已经说了十几年,融资体制到目前基本还是一块铁板,而投资体制也还是铁板一块,否则,国务院“非公三十六条”怎么到现在为止都还只是一些政府部门的儿戏?而最可靠的证据是,在2007年全年,我们看到政府在通货膨胀和维护稳定的口号下,不断推迟各种改革的时间表,未来如果不是不断推迟,那就是换汤不换药的改革。

  从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来看,中国本轮宏观调控已经进行了四年,但在调控之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宏观调控的微观化、宏观调控的行政化,当经济社会中的矛盾变得复杂、激化时,政府采用最多的手段,还是行政式的调控。最典型的是,进入2008年初,面对通胀压力的全面上升,政府又重新拿出了十几年不用的临时价格管制措施。

  中国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构成和影响力的变迁,也足以令人对国内今后的市场化改革感到担忧。大量的国有经济体在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改革之后,现在也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它们现在处于“双重竞争优势”之中──以市场化的方式获得集团利益,却以非市场的方式享有各种廉价资源(包括垄断、准入与许可、融资等)。民营经济虽然在总量上已占大多数,但面临的市场化环境却并不比过去宽松多少。大量的国有经济体已成为中国社会中强有力的利益集团,它们把持着中国经济中的重要位置。要想让现行体制下受益最大的国有经济体来推动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这将损及它们的特殊利益,这怎么可能呢?

  十七大之后,中国政府开始讨论公共财政转型问题,提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也开始讨论加强执政能力的问题,并锐意推动体制改革。这一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未来中国经济不能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注重真正的市场化制度的建设,结果恐怕并不乐观。(作者 张巍柏)
关键字: 中国
光纤在线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

热门搜索

热门新闻

最新简历

  • 陈** 广东 副总经理/副总裁生产经理/主管营运经理/主管
  • 刘** 恩施 技术支持工程师生产线领班/线长技术/工艺设计工程师
  • 张** 嘉兴 研发/开发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
  • 梁** 东莞 品质/测试工程师
  • 朱** 宜春 技术支持工程师培训专员采购经理/主管

展会速递

微信扫描二维码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