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现丑海外的中国游客

光纤在线编辑部  2006-11-21 08:29:58  文章来源:原文转载  

导读: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   
    美国东部一小镇。前些年,当地居民发现,每到傍晚,总有一批东亚模样的中年男子结伴而行,循着固定的路线,围着特定的民宅,周而复始地环行,有人剔着牙,有人边走边作伸臂扩胸状,但均旁若无人地大声议论着、说笑着,几圈之后,消失无迹。
    最初,遭到环行的那几家民宅的居民们,只是好奇地从窗帘隙缝中望着这些东亚人,几天之后,他们的眼光从好奇转为警惕,继而转为恐慌,最后,他们忍无可忍,报告了警察局。
    后来,他们接到了警察局的调查结果:这批东亚人是在附近一所大学进修英语的中国某省份的政府机关干部,围着民宅遛弯儿,不过是晚饭后为消化胃中积食而进行的集体散步,属中国养生文化中“饭后百步走”在异邦之实践,并无其它恶意。
    当地居民听后将信将疑,日久,他们发现,尽管这些中国人依然每晚绕宅数匝,但也并无扒窃或扰民行为,方才相安无事。——这是我在中国的一个朋友笑着告诉我的真人真事。当然,他也是上述集体散步活动的参与者之一。

文化碰撞?
    近些年来,随着中外交流、互动日趋频繁,不仅出国“公干”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自费旅游的中国人也渐成规模,因此,这种饭后在异国他乡结伴展开的集剔牙、健身、消化积食、交换趣闻等多种功能为一身的中国养生文化之旅,在中国人常去的国家已成街头一景,“老外”对此也开始习以为常,见惯不怪,故上述报警之举已鲜有所闻。
    饭后集体百步走,虽为中国独特民俗,但除了最初引致“友邦诧异”之外,并无太大遗患,但中国公私游客带至异邦的其它形式之“文化碰撞”,似乎冲击力更强,后患也更深。
    英国《泰晤士报》今年7月的一篇报道称,在1995年,仅仅有452万中国人出境旅游,但在随后的五年之内,这个数字已经翻番。去年出境旅游的中国游客已经超过3100万人,预计到2020年,将有一亿中国人走出国门,前往全球各地旅游。
    这还不包括那些公费出国的中国各类“公干”人员。世界旅游组织预测说,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出境旅游的最大游客来源国。不过,并不是所有“老外”,都对这一趋势欢欣鼓舞,都对中国游客笑脸相迎。
    据中国传媒报道,在中国游客较常光顾的泰国,一些高级度假酒店已明言,不再接待中国旅行团。某酒店工作人员被引述说:“以前我们接过一些中国团队,但这些中国游客在入住时经常在屋内吸烟,以至把房间的地毯烧出洞来;他们还在餐厅或电梯等场合大声喧哗,引来其他客人投诉。酒店因此造成了很多损失,后来我们就不接了。”
    另据一位中国驻法国记者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报道,有一次,在巴黎卢浮宫,当各种肤色的游客屏气息声地观赏艺术作品时,忽然一句洪亮的中国话炸响:“蒙娜丽莎就在前面那个厅!快走啊!”紧接着,20多名中国人呼啸奔来。
    待奔至名画“蒙娜丽莎”所在展厅时,这批中国人又蜂拥而上,把这幅画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别的游客根本甭想靠近,他们一边相互招呼着,一边轮流与“蒙娜丽莎”合影。由于“动静”太大,最终引致博物馆管理人员的干预。
    一位去过美国的中国游客,则向中国媒体抱怨美国酒店的“歧视”,他说,他在美国与另外几位中国游伴去酒店自助餐厅吃早餐时,被“单独安排”在自助餐厅之外的一个“非自助”餐区用餐。
    另据报道,许多欧洲酒店也专门在会议室等场所开辟了“非自助特区”,供中国团队用餐。总之,中国游客被不少国家的酒店“剥夺”了吃自助餐的资格。
    原因何在?一位中国游客的描述道出了真相:国外自助餐规矩比较多,除了要求吃客排队依次拿取食物之外,还倡导“少吃多拿”,但许多中国人一进自助餐厅,就在食物区里横冲直撞,抢在其他人前面挑选食物,并把盘中食物堆得像座小山,最后却吃不完,剩了大半在盘里,有的面包只咬了一口。还有的中国游客把鸡蛋偷偷揣在口袋里带走,或者是把饮料灌在自己的罐子里。
    中国一家旅游公司的总经理对中国传媒说,有一次他带团去法国迪斯尼游玩,有些地方的栏杆设计成回字形,但一些中国游客不排队,拉开栏杆就往里钻。一些其他国家的游客很愤怒,问:“是哪个国家的?”后来,他回忆说,“当时,我们做领队的都不敢说自己是哪个国家的,太丢脸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老外”都不满意中国游客的举止。例如,国外小偷就对中国某些游客的“露富”之举欣喜若狂。某些富起来的中国人,出了国,特爱穿金戴银,挥金如土,并且喜欢随身揣着大把钞票,招摇过市,从而勾起国外惯窃的情有独钟、痴迷暗恋、关心研究、跟踪盯梢、乃至最终的零距离“求爱”。
    中国某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不仅引起了中国传媒的批评,也引起了国外传媒的报道。例如,英国《卫报》今年五月发表了题为《中国游客被告知留意自己的举止》的报道;《中国游客:亚洲新的“丑陋美国人”》,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今年年初一篇文章的标题;《纽约时报》去年十月的一篇类似报道,则以《中国游客留下了坏名声》作标题……

舆论监督
    对于外国传媒的批评,某些中国人有着一种奇怪、复杂的心态:同样的毛病,即使完全属实,只要是中国血统的人批评,哪怕是海外华人,都能接受,但要是“老外”批评,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轻者指责对方歧视中国人,重者则反击对方“妖魔化”中国。
    九月底,我去中国探亲时,曾经看过凤凰卫视的一套辩论节目,就是围绕英国《泰晤士报》一篇相关批评文章而展开的。参加辩论的,除了李敖的女儿李文是美籍华人之外,大部分都是中国大陆人。
    多数发言者对外国媒体的批评都抱着一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平常之心,但也有一些人委屈地反问:凭什么中国人和中国传媒对某些在华“老外”的不雅之举心存宽容,而外国媒体却对某些中国游客的不当行为揪住不放,大做文章?为什么“老外”在中国行为不端,就被视为个别现象,而某些中国游客海外出丑,就被认为是中国人“丑陋的国民性”在作怪?
    还有一位辩论者认为,虽然随地吐痰、随意插队等行为确实不文明,但某些被视为“不文明”的举止,其实是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并没有什么不妥,如说话声大,就是源自中国人爱热闹的文化传统,“中国人是一种团体性、社交性的民族,中国人喜欢扎堆,喜欢在一起聊天,一块喝酒,一个桌喝不行,还要把旁桌的人拉过来一块喝,中国人喜欢这种气氛,中国人走在街上喜欢大声说话,为什么?就因为他们想显示他们这几个人的存在。”
    另一位参加讨论的嘉宾说,“中国人出境旅游,肯定给去旅游的那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好事也不能都让他们占了,你别钱也挣了,然后还要骂人家,这是最不道德的事。”
    公平而论,上述这些观点并非毫无道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某些中国游客在外举止不雅,也无须上升到“丑陋的国民性”之高度,如果因此以为找到了中西文化高低优劣的证据,则更是小题大做。
    人的修养是可以培育、提升的,连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可以变迁,那就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国民性”了。说话声大,就像饭后集体遛弯儿,只要注意场合,也没有什么不妥。外国人的批评也不一定全对,中国人也不必拿“老外”的喜恶爱憎,当作自己举手投足是否妥当的标准。
    但反过来说,中国人也不必对“老外”的批评太过敏感,动辄上升到千年族荣、百年国耻、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辱我之意难消的高度。其实,再平心静气细读几遍国外媒体上那些被指为“辱我族类”的批评文章,你就会发现,国外媒体的批评比起中国境内媒体的批评,要委婉、客气、有节制得多,似乎没有哪些“老外”对个别中国游客的不雅行为无限上纲,进而得出中国人是劣等民族、中国文化是丑陋文化的结论,相反,他们批评起自己同胞在海外的“现丑”行为来,却更为苛刻、直率和不留情面。
    例如,上面提及的《纽约时报》那篇《中国游客留下了坏名声》的报道,在解释这一现象时,这样写道:“中国游客潮反映了自从罗马人以来几乎每一波海外游客群体崛起的共性,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在海外的恶劣表现,到二战之后在欧洲的丑陋美国人,再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海外景点到处留影拍照的日本人。”
    当然,“家丑不可外扬”、“宁忍老婆数落半天,不听外人指教一句”等情结,不仅是普通中国人的特点,也是全人类的共性。就连我自己也是如此:虽然我也常写文章批评中国的缺点,但每逢外人批评中国,即使说的是事实,我也总是在理智上接受,感情上抵触。
    所以,如果不想听到外人的批评,同时又想改正自己的缺点,唯一的方法就是:经常自暴己丑,内抖家丑。说得文绉绉一些,就是充分发挥境内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公平地说,在批评某些中国游客海外出丑这件事上,中国媒体是发挥了很大的舆论监督作用的。当然,如果中国传媒能够依此类推,将舆论监督作用扩及到更敏感、更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务上,那么,中国未来在这些方面的进步,也就更可想见,而“老外”指手划脚的机会也就更加减少。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境内媒体,都奉守“家丑不可内扬”的信条,那么,即使“老外”出于礼貌,不去指手划脚,这个社会也会要么自我腐烂,要么小道消息、民间笑话满天飞。
    小道消息、民间笑话满天飞,其实是民间舆论监督机制自发出来“内扬家丑”,替代缺失的官方媒体监督机制。此文临收笔时,我收到了中国朋友通过电子邮件传来的一则笑话——
    “本·拉登说:中国是全球唯一绝对不能惹的国家,因为基地组织曾向中国派出五名恐怖分子,试图袭击中国,结果一人炸立交桥,转晕于桥上;一人炸公交车,没挤上车;一人炸超市,遥控器被盗;一人炸高楼,被保安狂揍:‘叫你讨薪,叫你上访';最后一人成功炸矿,死伤数百人,但此人潜回基地后,半年都没见新闻报道,遂被基地组织以撒谎罪处决。”
    这则笑话在不经意之间,嘲弄了中国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但它的点睛之笔,却是第五名恐怖分子的命运。读完这则笑话,忍俊不禁之余,我也在想:对内对外均不扬家丑,也许会阻退追求新闻爆炸效应的恐怖分子,但显然不会阻退草菅人命的不良矿主。(作者:魏城)
关键字: 海外市场开拓
光纤在线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

热门搜索

热门新闻

最新简历

  • 陈** 广东 副总经理/副总裁生产经理/主管营运经理/主管
  • 刘** 恩施 技术支持工程师生产线领班/线长技术/工艺设计工程师
  • 张** 嘉兴 研发/开发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
  • 梁** 东莞 品质/测试工程师
  • 朱** 宜春 技术支持工程师培训专员采购经理/主管

展会速递

微信扫描二维码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