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2006,近日,2006中国无线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政府管理部门以及运营商、科研院所的各界代表,共同探讨了无线技术目前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和相应对策。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蒋林涛作了题为“网络融合与FMC”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对于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的不同定义,将可能影响对于固定移动融合的一些概念的形成和策略的制定,融合的道路并非坦途,我们需要正确把握技术之间的差异,合理地推进网络的融合。
蒋林涛表示,从技术角度看,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各有优势及劣势。目前,有线通信主要采用了双绞线、同轴电缆等作为连接手段,提供了从几kbps到几Gbps的传输速率。几乎无上限的传输能力使它能够开展窄带到超宽带的各种类型的业务,而又恰恰是这根“线”使它失去了很好的自由度。而无线通信技术虽然突破了“线”的束缚,但是受到频率资源、传输能力严重限制,纯粹的无线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两者的互相补充、整合能够满足网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无绳电话、蓝牙、Wi-Fi等的广泛应用使得无线与有线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事实上,也正是这种“有、无”的结合构成了通信网的整体。一方面,固定和移动两者之间是大量共源的,而且是相互借鉴产生的,它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全业务是未来运营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他们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来实现最大的利益,这也使得FMC日趋成为人们的必需。
固定与移动的融合就是将固网和移动网的共同部分提取出来,用一套系统去满足其要求,将差异部分用不同的技术去满足各自的要求。蒋林涛说,现在我们谈论FMC,首先要搞清楚何为F何为M,因为不同的定义决定了差异性和技术实现方式的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异首先体现在移动性上,随着游牧技术的发展,以及无绳电话、蓝牙、WLAN的发展,使固定、移动的界限模糊了,差距越来越小。蒋林涛表示,其实可以把移动看作是一种业务,它由注册地逻辑功能实体、访问地逻辑功能实体以及论证与鉴权逻辑功能实体组成。要想使业务具有移动性,只需要在网络层将三个逻辑模块功能实体与网络层设备关联,网络就具备了移动性。目前,IETF提出的Mo-bileIP就是网络层的移动技术。移动业务系统可看成是无线接入加上基本业务系统和提供移动能力的逻辑功能实体组合而成的复合业务,比如将支持电话业务的逻辑功能实体和支持移动业务的逻辑功能实体组合起来,终端采用无线接入技术即构成移动电话业务系统。从这个概念出发,移动网和固定网的差异将仅体现在接入手段和接入方法上,两者的融合很容易理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其次,差异性还表现在终端方面。蒋林涛将固定终端的定义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固定终端完全不能移动,第二种是固定的终端能支持小范围的移动,第三种则是固定终端在工作时不移动,移动的时候不工作。第一种定义建立在终端连接是有线还是无线的基础上,而第二种定义则是用户终端的信用只限于本机,而第三种定义考虑了终端是否越区切换。他表示,对于终端定义的不同,对FMC将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从而影响融合的技术演进等。
最后,在业务网方面,蒋林涛认为下一代网的一个特点就是业务网与承载网的分离,因此将固定与移动业务综合于同一个承载网是不难的,如移动的话音与固定的话音等。但Web等业务在移动网中可能就比较难以实现,而且对于终端的要求也就较高。因此,固定与移动在业务网方面存在的差异造成了它们的融合与业务要求的环境条件不同等,对于FMC的理解也应注重这种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蒋林涛强调固定网和移动网的融合不能一概而论,固定网有固定网的特点,移动网有移动网的特点,二者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由于技术的趋同性,在一定程度是可以融合的,尤其在承载网上。在业务网方面,在特定的业务上也可融合,但不能无限制地推广。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在本次会议上总结指出,FMC工作内涵广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业务与网络的协调配合以及网络各层面的协调配合。
赵慧玲认为,尽管目前国际标准组织关于FMC的定义有着不尽相同的表述,但对于运营商而言,实施FMC都应关注的内容为:通过网络各层面、终端、支撑系统的整合和融合,为用户提供无缝的融合业务体验和服务能力;进行客户群细分基础上的产品和业务整合工作。目前,ITU-T将FMC定义为:“在一个给定的网络架构中,向终端用户提供业务、应用的能力和机制独立于固定或移动的接入技术和用户的位置。在NGN环境中,FMC意味着不论什么样的接入技术,都能够为终端用户提供NGN的业务。”即FMC是“用IMS网络同时接入有线和无线技术”。ETSI认为,“FMC关注的是独立于接入技术的网络和业务能力,并不一定指网络的物理层面的融合,而是融合的网络能力和支撑标准;这些标准可以支持一系列连续的服务,而这些服务可以通过固定、移动、公共或私有的网络提供”。
赵慧玲介绍说,当前,知名运营商普遍认同FMC远期发展方向应是系统化的融合,应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融合的业务体验和服务体验,应实现网络各个层面的整体融合。例如,法国电信FMC重点关注了跨网络的产品可达性、跨网络的呈现服务、统一的身份认证、统一的通信簿以及统一的支付解决方案共五个方面的内容;英国电信FMC则要达到七个统一,即统一终端、统一号码、统一认证连接、统一信箱、统一通信簿、统一接入和统一账单。目前FMC的业务发展是分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一般以提供语音业务为主,第二阶段实现数据增值业务。从已经或即将推出商用服务的几家运营商来看,FMC尚处于第一阶段。目前,FMC主要实现语音业务的提供,解决移动网络覆盖问题;语音的无缝切换尚未完成,部分运营商实现了短信业务。就技术方案而言,目前推出融合终端的运营商在接入方式选择上以蓝牙和Wi-Fi为主。
赵慧玲表示,固网移动运营商发展IMS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目前,大部分运营商都在着手进行IMS试验,少部分运营商推出IMS商用服务。移动运营商主要是将IMS与现有移动网配合,提供POC、视频共享等多媒体增值服务;固网运营商主要采用IMS为固网企业客户提供IPCENTREX业务、为公众客户提供VoIP业务;固网移动综合运营商希望通过统一的IMS核心网接入固定移动用户,但总体看来目前基于IMS的网络融合还处于试验阶段。
尽管IMS是实现网络融合的关键控制平台,但并非只要引入IMS就可以完全实现FMC。赵慧玲强调,IMS并不是下一代网络的全部,IMS只有与NASS/RACS等接入管控技术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IP开放环境下可管控、服务质量差异化的优势;IMS只有与综合智能终端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多业务统一控制的综合通信优势。目前运营商应该保持务实的态度结合自己的网络实际认真研究IMS的业务需求和业务定位,积极进行业务和技术试验,提出符合市场需求的IMS组网和解决方案。CCSA网络交换技术工作委员会将积极开展IMS标准化的研究,提出务实的IMS功能业务要求和相应的技术规范。
赵慧玲指出,家庭网络是实现FMC的一个很好的应用示例,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接入为用户提供宽带视频、高速上网和话音通信。目前国外主流运营商都在积极推进。但从总体上看,FMC工作内涵广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业务与网络协调配合以及网络各层面的协调配合。赵慧玲认为,首先,FMC远期的网络和业务发展目标是系统化的。FMC远期目标应实现网络整体上(包括运营支撑系统、业务应用层、控制层、承载层、接入层等各个层面)的统一和融合,从而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跨网络、无缝、融合的业务体验和统一的服务体验,并适应网络整体战略转型的远期目标要求。其次,FMC的具体实施过程也应系统化。目前存在的多阶段、多层次、多角度的融合业务目标,以及相应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网络整合融合技术手段,彼此间功能互补、重叠甚至可能是交错冲突,因此应理顺FMC业务和网络的阶段性实施策略,处理好短期与长期、部分与整体的协调配合关系。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