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世网:IMS成为“必然”的理由

光纤在线编辑部  2006-04-14 18:32:30  文章来源:原文转载  

导读:

4/14/2006,作者 何海涛    在发展NGN的话题上,有关“软交换和IMS关系”的讨论,已经成为一个国内通信业的热点,其实IMS在国外已经讨论了3~4年,也一直是处于丰富和完善过程中。
    运营商目前的主要关注点,还在如何取得移动网络运营资格和3G牌照上。其实,固定运营商更应当从现在就开始考虑,如何在将来有效“整合性利用”宽带网络,如何将PSTN网络、Internet宽带网络、以及未来3G移动网络融合在一起,不仅考虑网络是否支持移动性、是否支持宽带等各种网络应用形式,而应该从业务层和应用层去考虑未来网络的发展。
    可以确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运营模式必然将由封闭运营模式走向开放运营模式,运营商要确定网络可以控制,就应该确定能够将宽带化和移动化结合起来,这是大势所趋。

软交换忽视了什么?
    2004年以来,电信运营商和电信设备制造商都开始提到,固网分域时应当区分宽带域和窄带域,3GPP的相关规范,也希望网络尽量避免独立化,以免给网络融合增加困难。3GPP认为,随着用户终端越来越趋向于可移动性、多媒体、以及宽带化,IMS将成为涵盖多个宽带域、横跨固定接入带宽、移动接入带宽,以及语音接入带宽的最佳解决方案。
    2005年3月的时候,我们开始建议运营商从业务上关注中小企业,这是部署IMS的最佳起点.因为大企业对于新通信服务的接受和迁移,相对都会保守,而中小企业由于市场和运营压力,更愿意找便宜的运营商。运营商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同时也为了避免高成本压力,都会寻求通过业务整合和提供方式整合,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例如虚拟办公业务、移动办公业务等等。令人高兴的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都开始开展诸如商务旅行办公的服务,真正投入精力去关注中小企业了。例如中国电信将Internet服务和语音通信业务整合成一揽子方案,然后提供给中小企业,这就是一种很值得关注的运营转变。
    而一些先进的电信运营思维更应当给予关注。例如我们就提出,运营商不应该购买小交换机,然后租给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托管,这样的运营模式目前还较为普遍,但是并非长久之计。而IMS的作用,正是为了帮助运营商迅速建立、更改,甚至撤换业务。
    早期的时候,电信设备商和方案提供商建议运营商采用软交换建设NGN,达到控制和承载相分离的目的,但是这一时期建设的以软交换为核心NGN业务,忽略了对业务的思考。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任何一个软交换都是需要“带着业务上”的,而软交换本身又是脱胎于PSTN交换机架构,真正的、完全独立于网络控制层的业务网络很难实现。
    国外的电信运营商和国内的电信运营商一样,都在软交换上“栽过跟头”,而且栽过跟头的还包括电信设备商,特别是爱立信、朗讯这样在软交换上走得很靠前的厂商。这些厂商能够最先发现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朗讯和爱立信在IMS上也能领先的原因:最先发现问题,最先汲取教训,也就最先寻求解决办法。
    通信设备商在考虑解决单纯的软交换带来的NGN网络建设中的问题时,发现3GPP所确定的IMS可以帮助网络建立一个很清晰的架构,将控制和承载完全分离开来——而这正是NGN最为渴求的结果,通过IM 
S,也可以针对应用需求更自由地调动业务引擎,解决未来固定网和移动网融合的问题,而运营商在软交换建设中正是吃了这些亏。

“网络智能化”有何局限?
    2005年中国的固定运营商在网络智能化方面有很多的投入。网络智能化的概念提了很长时间了,国外厂商针对中国运营商也做了很多工作,而最后结果有些异常,就是没有任何国外厂商能够入围提供商名单。
    在网络智能化部署以后,运营商又感觉到缺少业务。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网络智能化主要就是针对窄带话音网络的改造,使得一些基本业务,例如PSTN电话用户使用彩铃、一号通业务、详细计费等,而对于更高的业务需求、在宽带上开展应用的支持能力,还无法满足。
    运营商部署网络智能化的主要驱动力就在于增加新的业务,目的是把PSTN网络盘活。但是从现在来看,在现有网络智能化改造之后,能够拓展的业务并不太多。全球范围看,似乎网络智能化漏掉一个很大的领域。如何解决企业用户的具体业务需求、怎么替换掉小交换机、怎么融合新型业务(例如VoIP)、怎么将企业办公软件和通信系统结合起来,这些问题在下一步都无法回避。
    2005年全球范围内和软交换有关的采购,大部分发生在中国;原因在于欧美运营商认为继续上软交换,会导致下一步网络融合出现问题,而且软交换并没有真正实现网络控制层和业务层的真正分离,特别是业务开发上仍然面临困境。还有一个原因则在于,欧美运营商的软交换建设高潮已经过去,而国内运营商则正当兴起。
    对于运营商来说,现在部署的网络智能化和IMS之间并不矛盾,关键是在哪一个阶段开始真正踏上IMS的开始,为未来的网络融合保留更多的空间,为多媒体应用奠定基础。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PSTN、软交换、IMS将保持一个长期共存的关系。网络智能化,只是介于PSTN和软交换之间的一个简单过渡。运营商很容易独立地谈论IMS,但是从根本上说,在部署之前,运营商应当清楚,需要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区支撑IMS,这也是英国电信建设“21世纪网络”的原因所在——尽管通信业界有不少人认为,英国电信的方式或许有些激进,投入也过于庞大,但从长期来看,这是很明智的选择。
IMS是个长期过程
   从长期看,移动软交换、固网软交换,以及IMS之间是不会发生相互冲突的,现在业界一些看法有些过了,大家在谈到NGN的时候,认为IMS替代了软交换,这种观点并不准确。
    IMS是网络走向宽带化、移动化,以及融合的必然选择,这不是一个技术或者工具问题,而是对于应用的满足问题。新通信工具和通信方式的出现,将改变人们的沟通习惯。例如QQ、MSN,从文字到语音,再到视频,交互性的增加是所有通信工具的努力方向,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通过一个电话号码的方式来进行沟通。PSTN虽然也有可视电话,但是在拨打电话前,你无法获悉对方的状态(忙或闲),没有好友列表,无法发送即时消息,绝大多数互动多媒体功能都不能实现;而在IMS阶段,利用融合技术可以实现多种通信功能的整合,例如通过呈现状态,可以知道对方忙还是闲;再例如发起通话时,可以自行判断哪个设备现在是可以接收的,包括座机电话、手机、显示器等等,而且可以通过插入白板功能,建立文件共享、应用共享,甚至加入多媒体视频和多方会议,这些功能都已经可以实现。很多人在形容IMS的时候,都会将它看成一个技术汇总,或者一种技术走向,而不是一种业务解决途径,按照这个思路,以上描述是IMS这一技术术语的现阶段体现之一。
    IMS的本质,不是帮助运营商开发新的单个业务,而是提供一个平台对业务进行组合,通过组合建立出各种新的综合业务模式。
    很多电信设备厂商,甚至包括电信运营商,一谈到IMS,总习惯于从标准开始。其实,IMS并非单独属于某个标准组织,而是跨领域的概念。提出IMS的是IETF,而3GPP在制定WCDMA R5版本时引入了这个原则,并且做了一些为了实现电信级服务的可控制、可管理的补充。接着是ESTI在定义NGN时引入了软交换,但是到了2003年,很多运营商在部署软交换的过程中发现了不足,于是向各个标准组织,包括ITU-T、ESTI都提出重新定义NGN架构的要求。这就是为什么NGN总是在反复重新定义的原因。到第三个版本的时候,标准组织提出来应当考虑3GPP所主张的架构,考虑未来的融合,由此IMS迅速被移动运营商和固定运营商两方面所接受。
    IMS因其开放性,可以和支持运营商采用第三方开发的应用,集成到现有业务平台上, 因此,要真实现控制层和业务层的分离,构建水平架构的网络,就应当采用IMS。换个说法,水平的业务网络架构是完全涵盖了IMS、现有PSTN,甚至移动网络等各种网络接入形式的。这也是运营商、特别是固网运营商对IMS更感兴趣的原因。已经有国内的固定网络运营商接受了“水平架构网络应当能够同时支持移动、固定和宽带等不同接入形式”,并且在招标中开始进行了一些尝试。
关键字: IMS
光纤在线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

热门搜索

热门新闻

最新简历

  • 陈** 广东 副总经理/副总裁生产经理/主管营运经理/主管
  • 刘** 恩施 技术支持工程师生产线领班/线长技术/工艺设计工程师
  • 张** 嘉兴 研发/开发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
  • 梁** 东莞 品质/测试工程师
  • 朱** 宜春 技术支持工程师培训专员采购经理/主管

展会速递

微信扫描二维码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