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时报: 华为UT暗中角力未结束

光纤在线编辑部  2004-12-18 10:57:33  文章来源:原文转载  

导读:

12/18/2004,安然/文  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的纠纷在业界并不少见,但一般都是以民事纠纷的面目出现,像“沪科案”中这样动用刑事诉讼手段却非常少见。
  12月7日,备受关注的华为诉前员工公司侵权案一审宣判,以3位当事人被判侵犯商业秘密罪,分别被判刑2-3年不等而暂时告一段落,不过沪科案的判决并没有给整个案件画上句号。在一审判决3天后,UT斯达康总裁吴鹰就首次公开质疑宣判结果,认为华为利用自己的规模和影响力,压制了知识分子的创业和创新,表示在必要的时候,UT斯达康保留动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权利。
  此前曾有人表示,UT斯达康收购沪科,在光网络设备上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获得部分市场份额,即便是知识产权纠纷败诉,受伤的也只是沪科而不是UT斯达康。看来事实并非如此,UT斯达康此时不出来保护为自己开拓市场立下功劳的功臣,兔死狐悲效应还让谁今后敢如此效命于UT斯达康?
  为了表明对3位前华为员工、现为UT斯达康员工的声援,吴鹰甚至表示将取消一项数亿元的深圳投资项目——因为案件的审理地点在深圳,吴鹰借此表示对判决的不满,甚至对地方政府施加压力。
  而华为显然在审理地点上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按照被告律师的说法,案件的审理地点应该在上海而不是深圳,毕竟华为的总部在深圳,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暗指会对判决结果产生影响。
  在沪科案之前,华为对离职员工基本采取了宽松的政策,虽然这些员工都和华为签有各种各样的保密协议,但真正较真儿追究的这却是头一次。
  事实上,港湾网络、尚阳公司等都是由原华为员工跳槽之后创建的,前者更是由倍受华为总裁任正非一手提拔起来的原华为副总裁李一男创立,但它们都未与华为发生大的矛盾。而这次,华为为什么会以如此激烈的方式解决纠纷?
  华为前员工王志骏等3人创办沪科后,曾经参与了上海贝尔合作光传输设备8501B的研发,与华为展开面对面的竞争。上海贝尔该种设备仅生产了105套,售出其中60套,涉及金额约600万元。在此期间,华为诉诸的只是民事诉讼手段。事发后,该设备已停售,上海贝尔也终止了与沪科的合作。但UT斯达康收购沪科,似乎彻底“激怒”了华为。
  UT斯达康进军光通信领域,涉足华为传统强项,而华为染指小灵通手机制造,攻占UT斯达康的地盘,二者在市场上的正面竞争日趋激烈。可以想见的是,今后3G系统一旦上马,二者的冲突会更加激烈,沪科案件还只是山雨之前的风向标。
  华为的做法其实是在杀一儆百,给已经走出华为以及未走出华为的人一个警告:不要和华为作对。3名华为前员工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关系着这两大电信巨头之间的一场暗中角力。无论谁胜谁负,双方都已经不是赢家,更让人感到惋惜的是王志骏等3名有才华的技术人员的大好青春,也在无休止的诉讼中被白白的葬送掉了。 
关键字: 华为 UT斯达康
光纤在线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

热门搜索

热门新闻

最新简历

  • 刘** 嘉兴 技术支持工程师
  • 陈** 广东 副总经理/副总裁生产经理/主管营运经理/主管
  • 刘** 恩施 技术支持工程师生产线领班/线长技术/工艺设计工程师
  • 张** 嘉兴 研发/开发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
  • 梁** 东莞 品质/测试工程师

展会速递

微信扫描二维码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