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新幻觉:CEC投40亿与广电总局

光纤在线编辑部  2004-01-11 21:31:32  文章来源:原文转载  

导读:

编者按:其实三网融合的最大难点正在于广电总想单方面进行电信业务,不能让电信经营广电业务。所以对于三网融合来说,这条消息并不能算什么令人激动。对于广电的利好只能让他们更加顽固地拒绝向电信开放。CEC是前电子部下属公司,我不认为这样的投资能对电信业带来什么好结果。也许有线电视设备公司们应该好好想想今年的款是否能多要一点回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欧阳长征 北京报道
  CEC入股国家干线网标志着封闭了几十年的国家广电传输网络开始向国有法人大规模开放。CEC背靠信息产业部,因而此次与广电总局成立合资公司也被视为“三网合一”进程的重大转折。
  历史性的转变,常常在一转眼间便告完结。
  广电总局的一位高级官员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CEC)的内部人士8日向本报证实,双方已达成一项协议,将以组建合资公司的形式来承担国家广播电视光缆干线传输网络的开发、运营和管理。
  知情人士称,CEC将向新公司投入近40亿元人民币,其中集团公司至少投入10亿,其余资金部分由CEC旗下的控服公司来分摊。广电总局则以公司(中广网络)的资产及技术参股合资公司,占有新公司约60%的控股权。
  中广网络管理着3.9万公里(2002年底数据)的国家干线网,CEC入股国家干线网标志着封闭了几十年的国家广电传输网络开始向国有法人大规模开放。“这是国家广电系统自组建以来的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引进外部资本。”广电总局的一位人士如此评价。
  CEC背靠信息产业部,因而此次与广电总局成立合资公司也被视为“三网合一”进程的重大转折。此前,两大部委曾因电信网是否与广电网对等开放而争得不可开交。
  CEC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士说,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和中广网络董事长陈晓宁近期接连拜访CEC高层,就合资公司事宜进行最后的协商。这位人士估计,新公司将在今年3月正式浮出水面。
  CEC救急
  尽管合资公司的组建被看作是广电系统改革的一次突破,但CEC的巨资进入无疑为目前资金匮乏的中广网络缓解了燃眉之急。
  中广网络的前身是中广有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中广有线),二者成立的目的都是广电总局希望利用国家骨干网来整合全国的有线电视网络。
  广电系统在建国之后,始终是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下有计划地按行政级别和行政区划开办电台、电视台。因此,尽管电视台数量增长突飞猛进,但总体而言,整个行业格局呈现出行政区域壁垒分明、各自为政的稳定态势,各台之间少有竞争。
  为改变这种困境,实现广电系统台网分离、制播分离,组建跨媒体广电集团的改革目标,中广有线顺势成立。此后,随着中央三大台为主体的中国广电集团的成立,又由三大台各出资1000万组建了中广网络,并将中广有线的主体业务划转到中广网络,负责骨干网的建设和运维。中广网络属于广电集团的五大主体之一,与中央三大台平行。
  按照广电总局的设想,组建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公司的主要步骤是:一、中央和省级分别组建;二、中央和省级干线网整合;三、对地、市县网络的整合。最终形成唯一可以和电信运营商抗衡的“全国全程全网”。
  但对于这一宏伟目标,无论是中广有线还是中广网络都感到举步维艰。
  2000年初,广电总局曾设想“以省为单位组建公司,市、县无条件地进入;以资产为纽带,采用股份制开式,以账面净资产核资入股,存量不动,增量分成”的方案,但遇到各地冷遇。主要原因在于各地有线电视网一般都是由各级政府和地方投资经营,要按账面净值逐级上交,等于从地方挖走了一块利益,地方政府当然不情愿。
  而按每名用户的价值来进行收购,也几乎不大可能。有专家估计,即使按全国有线电视用户9000万、每户花费600元来计算,加上对有线电视网进行双向改造也需要大致花出同样的价钱,要整合全国的有线电视网至少花费1000亿元。
  拿不出这样一笔巨资,手中没有最终用户,中广网络的主要任务也就变成了搭建一张连接各省的骨干网络,依靠传输节目来收取费用。中广网络每年的收入也就8000万左右,同当初的宏伟蓝图相去甚远。
  事实上,从1999年广电总局网络中心与北亚集团合资成立中广亚,到后来和四通集团注入6个亿成立中广有线,再到三大台出资成立中广网络,广电总局都一直在为整合全国的有线网寻找融资的有效途径。但终因花费的资金过于庞大,最后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中广网络一位市场人员透露,公司手中的几十亿现金基本都用作骨干的建设,网络后期的维护、运营费用也均开支不菲,更为关键的是,目前银行贷款已经到期,使得中广网络不得不寻求新的资金注入。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CEC的40亿资金注入,对于中广网络合全国有线网暂时起不到任何作用,但合资公司的组建却可能打开了融资的渠道:一方面,公司可以继续采用银团贷款的形式来逐步收购地方有线网络公司;另一方面,也可在上市融得资金后进行反收购。
  广电进入电信?
  CEC方面认为,合资公司主要业务方向有两块:第一是数字付费电视,二是电信增值业务,如宽带接入。相比之下,CEC无疑更看重数字付费电视。随着CEC的进入,加上中广网络的母公司中广影视集团,将垄断广电产业链的设备制造、内容制作、播出和传输四个环节。CEC那位管理人士也说,之所以花费如此代价进入广电,实际上就是为了获得设备采购上的先机,无论是传输光纤还是机顶盒。“CEC的专长还是在制造业,相对于数字电视上万亿的市场,我们投入的40亿相当于购买了一张准入证而已。”
  但在广电方面看来,CEC浓重的电信背景才是真正的关键。CEC由原电子工业部旗下的众多企业组合而成,电子工业部并入信产部后,CEC也就理成章地归到信产部的管理范围。透过这层关系,合资公司就有可能拿到电信运营的基础牌照。广电总局的一位官员讲到,他们也是吸取了当年的教训。1994年联通公司组建后不久,联通高层曾向广电高层提议合作,利用广电的网络开展电信业务,未获广电同意,原因是担心交出网络后广电自己不能作主,从而失去一个上千亿的产业。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数字电视在中国走向成熟尚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而整合有线网络的地方诸侯也非三两天的时间。因而,进入基础电信业,就成为迅速将合资公司做大最有效的途径。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陈金桥所长指出,从下一步的电信运营体制改革来看,无论是增值服务还是基础电信服务,都会逐步放开。加入WTO后,电信业向外资开放的同时也必然要对内资开放,从这点来说进入电信领域对于广电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截至2002年底,广电已经建设完成国家光缆干线网3.9万公里,省级光缆干线电视网超过11万公里,市级下光缆传输网超过30多万公里,连通2000多个县级网、1000多个企业网、3000多个社区,全国光缆总长超过300万公里,并在东南沿海省份基本实现全部联网。一旦这些网络的双向改造结束,并实现全国联网,广电的网络实力将超过目前中国任何一个电信运营商。
  然而,铁通从专网转向公网的痛苦经历,使多数人不禁对广电大规模进入电信领域的前景产生了怀疑。实际上,尽管在网络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广电在电信运营经验及技术人才的储备上都处于劣势,甚至还比不上当年的铁通。中广网络的一位员工说,由于没有电信运营经验,其经营的广电骨干网在传输电信业务时,常常发生网络中断的情况。另外,广电网和电信网之间不同的物理特征也限制了广电经营电信业务的能力,如骨干网上使用的DWDM光传输设备就一直不能正常地运行。
  陈金桥说,广电进入电信会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向其它运营商出租网络,如获得固话牌照的移动运营商或需要南北补网的固话运营商;另外,在将电视节目传输分析出去的情况下,可考虑和外资、国内小型运营商进行合作。
  三网融合新变局
  但广电想要真正进入电信领域,仍然存在政策上的限制。199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的意见》(简称“82号文件”),文件明确规定电信和广电部门的业务不得交叉。时至今日,82号文件仍然有效。
  信产部的一位官员说,82号文件出台的背景实际上是电信和广电相互之间的一种防范。当时电信运营商普遍对广电系统的网络传输能力和强大的接入网感到害怕,而广电总局则担心广电对电信开放后失去对这一领域的控制力。
  时过境迁,随着新技术和新业务的发展,以及双方实力的对比差距,广电和电信的融合已经越来越密切。电信运营商来看,在经历了两年跑马圈地似的宽带发展,已经在接入网上具备了同广电之对抗的能力。对于广电来说,2003年电信系统4600亿元收入是广电系统的10倍以上,产业规模差距的拉大使得广电总局不得不考虑向电信领域拓展。双方在暗地里都不断向对方领域进行渗透,如网通控股早在几年前就利用大股东广电总局的资源进行宽带接入,而使用中国电信和网通宽带接入的用户也可收看实时的电视节目。
  陈金桥认为,随着广电系统台网分离、制播分离的完成,广电网和电信网的区别已经很小,都是传输内容服务的平台。即广电网上可以跑电信业务,而电信网上也可以跑经过监管部门审核的广电节目。CEC入股广电网,只是两大产业加速融合的一个开始,1996年美国新《电信法》允许长话公司、市话公司和有线电视公司自由交叉进入,已经向中国昭示出这种趋势的必然性。
  产业间的相互融合,必然带来监管模式的变革。信产部和广电总局两大对等机构的存在,决定了很难由一家来对另一家的业务进行管理。陈金桥说,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成立一个高规格的同时对电信和媒体进行监管的机构,类似于美国的FCC。尽管这一过程可能很长,但陈金桥相信,“分业监管和分业竞争最终会走向融合监管和融合竞争。”
关键字: 三网融合
光纤在线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

更多关于 三网融合 的新闻

热门搜索

热门新闻

最新简历

  • 刘** 嘉兴 技术支持工程师
  • 陈** 广东 副总经理/副总裁生产经理/主管营运经理/主管
  • 刘** 恩施 技术支持工程师生产线领班/线长技术/工艺设计工程师
  • 张** 嘉兴 研发/开发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
  • 梁** 东莞 品质/测试工程师

展会速递

微信扫描二维码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