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2003,8月12日的一则外电报道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报道称,美国一些著名的软件公司为提高他们在中国政府项目市场上的占有率,正帮助中国开发一系列对其庞大的退休金体系进行自动处理的软件工具。而IBM、BEASystems及甲骨文(Oracle)等公司是这一软件开发项目的主要参与者。报道援引一位政府官员的话说,虽然参与软件开发的各公司不能直接取得收入,但在各地运用该软件时他们将有机会赢得合同。
这条消息实际上透露出这样三点信息:一是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外企早已垂涎三尺;二是由于种种原因,政府部门的管理软件开发目前主要还是由国内软件企业承担;三是国内软件企业的开发能力已经跟不上政府信息化工程需求的迫切性,政府部门不得不寻求“外援”。
与世界软件巨头这些“大鳄”相比,中国绝大多数软件企业只能算作大洋中的小鱼小虾。从个体上来说,中国人的智商并不比其他民族差,为什么在软件开发能力上比拼不过人家?实际上衡量一家软件企业的实力,无非是技术、人才、资金这些指标,而其中的核心是人才。
首先,在技术上国内软件企业往往处于劣势或从属地位。一些软件开发的核心技术掌握在人家手里,如系统软件、开发工具之类的基础软件等在业内已“约定俗成”由几家跨国公司瓜分垄断,你只能开发应用软件还有市场,而应用软件的开发只能在这些平台上进行。当应用软件销售给客户时,这些“平台”软件一般也将“搭车”卖给客户,或者应用软件的价格本身已包含“平台”软件部分。这就是上述外电报道中所称“各地运用该软件时他们将有机会赢得合同”的含意。
其次,中国软件人才尚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软件发展初期,“个体户作业”盛行;自局域网、互联网发展起来后,一些大型软件的开发已非个人所能承担,必须“兵团协同作战”才能完成。然而由于体制等原因,中国软件业里缺乏既了解目标行业、又能统率全局的复合型软件人才;体制改革的滞后也限制了软件开发人才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发挥,不少基层软件人员往往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因而导致软件人才的流失。
最后,融资困难、资金匮乏也制约了中国软件业的发展。软件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自改革开放、允许外资进入中国投资以来,外企在人员的使用上,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许诺优厚的待遇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本土化”战略,抢夺了中国许多优秀的软件人才。而中国软件企业则多为民营企业,由于起步晚,资金、技术实力有限,知名度低,只能小打小闹,无法承担大型软件的开发。
国务院《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提出,到2005年中国软件产业销售额将从2002年的1100亿元增至2500亿元,中国软件业占全球软件市场份额将从2002年的2%提高到3%。笔者以为,振兴中国软件业,在政府扶持的基础上,更应该借助资本市场,进行兼并重组,以壮大优秀软件企业的实力,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和抗风险的能力。当然,在运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时,也要防止“圈钱、圈地”之类不务正业的事情出现。(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