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2016, 易飞扬李总的文章“光器件公司前途堪虞”一文引起业内诸多朋友转发与关注,讨论。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归根到底,是李总的居安思危打动了大家。他的担心也是许多人的担心。
我们这个行业究竟存在不存在智能手机替代传统手机那样的整体风险?我们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挑战吗?我们究竟是否该追求根本性的技术和知识的创新,放弃我们驾轻就熟的对商业模式转变的追求?李总的回答都是“是”。他认为光器件行业将上演手机领域同样的故事。
就像有读者指出的那样,这个观点虽然振聋发聩,如何证明才更加关键。李总对他的观点的证明基于易飞扬自身的经历以及他身边同行公司们的经历。他认为,在我们这个行业,“根本的成本创新并不存在”。换言之,大家的成本结构彼此彼此,谁也不比谁高多少。现在身后有了资本的推手,大家比的就是谁能抢先上岸。光器件领域,国外大厂都成功上市,国内的光迅,天孚等走在了前面,新易盛也可能很快跟上。只不过,在李总看来,由于缺乏根本的技术,还有外部的经营环境影响,上了岸的国内企业往往会转去其他业务,上不了岸的很可能功亏一篑一败涂地,因为外部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曾经的机遇窗口即将合上。正是这样的观察,让李总断言,“大多数行业公司绝非有竞争价值。传统的光器件产品历经二十年的改进、革新与不断重复,现在剩下的也许只是:没有肉的瘦骨头的梦。”
那么什么是李总所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他认为,从今年开始,竞争的关键已经不会再是成本,因为成本已经低无可低。物联网时代的竞争力将来自:“公平的环境,软硬件与工艺结合的能力,一直遵循的商业观念,经验与投资累加。”对于光器件领域来说,更高速,更智能,更数字,是下一代光器件发展的方向。他认为,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很少有国内企业能够适应这一挑战。
为什么我们很难赢得这场竞争?在李总看来,我们过往的经验和知识往往是单方面的,是在一点点上,构不成一个集合。他认为,构成竞争力矩阵的除了个别人才,还有团队,公司品牌美誉度、市场竞争壁垒与市场区间、关键切入点、战略与技术平台、长期投资与资本可获得性、管理等等。更重要的,还有历史的积累。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过去欠账太多。举手可及的例子当然是光芯片。李总还从更高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他提出行业的一体化结构一直没有成型。用我的理解也许该是产业链的完善。
怎么理解这个一体化的结构?产业环境,产业结构是个关键。李总经常会和我讨论经济学的话题。恰恰在这一点上我是非常认可李总的观点,也总是试图从经济学原理中找到能与之对应的内容。我们当下的社会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政策环境,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利于技术型公司的发展,不利于创新的产生。这是回答一切为什么的根本。李总只是用我们一个行业的例子来阐释中国整个制造业的问题。他的原话是“中国的产业结构缺乏生命”。因为我们太沉湎于过去的经验,我们耽误了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李总说:“”基于物联网的云时代要求基于云服务重新建立一个组织和产品体系。刚刚过去的时代还没有搞明白,一个新时代已经在西方崭新地开始。”
从对整个制造业的观察再细化到光器件行业,李总总结光器件行业的其他问题。他认为,首先,光器件的产品机构过于单一。其次,大部分公司盈利模式单一。虽然当下自动化改造热衷,但是市场需求的有限造成自动化生产往往无法发挥最大价值。第三,行业里频繁的创业或者说另立门户造成了更多的重复。
到这里,李总论证了他开篇提出的观点,为什么光器件企业前途堪虞?简单点说,我们的产业环境,产业结构,不能让我们产生能够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长此下去,我们面临的就只有窄路一条。
李总说,每一个光器件公司必须反复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离开现有的客户,公司的能力是否还可以生存;
第二,组织是否有紧跟数字化时代的领先技术或解决方案;
第三,我的业务是否有组合竞争的扩展区间。
现在他把问题抛给了更多的读者。我们期待大家的反馈。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