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2006,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电子工程专辑去年年底对飞搏创前总裁李睿的
采访,让我颇有点失落的感觉。去年年底在成都的时候,朋友曾经极力向我推荐去见一下李睿,因为他们太忙的原因,终于没有机会见成。否则,我或许也能写出类似的采访稿。当然,李睿的年纪之轻,成就之大,也是让我颇感失落的原因之一。
李睿1994年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后,做为一名普通的设计工程师,进入北京中龙电子公司(朗讯器件的代理)从事FPGA的设计工作。毕业后的几年和当地很多人一样把大部分业余时间奉献给了新东方。1997年下半年,当留学的计划已经水到渠成的时候,时任中龙董事长的孙景春(现任中电赛龙CEO)指派他负责成都片区的销售工作。采访稿中借李睿自己的话说:“当时中龙的其他三个办事处负责人都比我大十多岁,都具有丰富的销售和管理经验,而我没有任何经验和前期准备,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我对自己有一个定位,认为我能去负责做一些事。我很快就做出了决定,我认为一个事业机会更重要,因此选择了后者。”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孙的这个任命,他敢于不拘一格降人才,当然这也是李睿自身能力促成了这次命运的转折。
通过努力,成都片区的销售业绩在一年之后上升到中龙公司业绩的30%,增长近10倍。在与客户进行交流中,李睿获得一个信息:国内有线电视系统设备开发商在系统主要器件都能实现国产化的情况下,苦于其中的模拟光发射部分需要依赖进口,他们希望能采用低成本的替代产品。经验让他敏感地感觉到这将是一个不错的“niche market”(机会市场)。中龙当时代理的朗讯的有线电视发射机预失真板(还是不带预失真的发射机板?)在国内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恰巧97年前后也是中国有线电视大发展的时机。我当年恰巧也作为有线电视销售的市场人员对那一阶段的市场有所认识。当时应该说很多人都看到了李睿的这个机会,但是可能没有人像他那样决心大,恰巧又有朗讯的这个渠道在身边。由此看来,李睿的第一步成功和自己有关,和中龙也有关。
事情进展到下一步,显示出了李睿不会就甘于人心的性格。他想到了融资。直到2000年5月,他才碰到UT公司融资和投资的负责人,也是该公司的CTO黄小庆。应该说,走到这一步,有运气的成分,更多的是李睿自身的努力。这一次的融资带来了飞搏创的诞生,但是把产品最终放在光模块方向,再次显示出了李睿的市场灵敏度。
走到这里也许很多人就快到终点了,但是李睿再次显示了他不同常人的思维。采访稿中说“李睿认为:“进军国际市场必须有国际化的公司,这个时候我们萌生新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公司管理层的想法”。由于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形成了非常清楚的股权关系,公司创立者的股权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这种想法得到公司创立团队的支持。在成功建立一支卓有成效的国际化管理团队后,2004年全体创立者集体退出管理层。”
退出后的李睿并没有真正“功成身退”,2004年年底由他牵头成立了芯通科技,该公司定位于将最新的射频技术与光通信技术结合起来,研发TD-SCDMA基站射频子系统。我的朋友告诉我,芯通的工作忙得很,很多人都非常看好这家公司。这也是我那次无缘李睿的原因。
一个普通大学生,一步步从工程师,销售人员,项目负责人,走到最后的创业者,管理者,李睿的这条道路应该给我们很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