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再回首,我心依旧
—与国内三大运营商的传输专家面对面
燕晓颖
(光纤在线光网络技术编辑/顾问、前CCSA代表、光网络规划师)
三、一切需要等待时间的考验
专访对象:徐荣(北京邮电大学光通信博士、中国移动研究院传输部、国内著名的光网络领域专家、著名的“徐荣/龚倩”夫妻博士搭档、著有多本光网络专著、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成员、光纤在线战略技术顾问)徐博士是光纤在线的战略顾问,很早就和光纤在线的刘铮主编有过良好的合作,这次和徐荣博士约在晚上的清华见面,他在月色下与笔者侃侃而谈,几个小时下来,点心几乎一点没动,精神食粮却是让笔者大快朵颐。
燕:徐博士,近期觉得光网络是否有复苏的印象?
徐:中国移动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通信公司,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目前,中国移动在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地推动网络不断演进方面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超前的。而作为非直接盈利的传输网,现在有点被忽视也是正常的,我虽然郁闷,却也能理解,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我认为当一个领域演进方向混沌,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候,通常是这个领域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时候,所以可以说传输网络的发展正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你知道,现在我们的研究方法是,无论任何新的研究项目还是建设项目,首先考虑的就是要制订合理可行的“商业计划书”,对于运营商来说,商业计划上没有成功的可能,技术上也就自然不考虑了。
燕:呵呵,你说的对,其实光网络现在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合适的业务驱动很重要。
徐:中国移动最近搞的飞信业务,就是一种,我们现在的目标应加大光网络盈利的可能性。数据业务的比重越来越高,业务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对我们整个基础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融合的大趋势,传输领域不能够只坚持“傻瓜透传”的立场和定位,也要考虑到技术的发展、考虑到客户层的需求,寻求融合对我们自身的最大价值。
燕:那么对于未来,移动最关注的3G业务,光网络有什么前景?
徐:呵呵,你也是最早研究3G对光通信影响的人呀,你也应该有相对独立的观点吧。我谈谈我的想法。
首先大家要明确一点,关于3G对有些领域来讲机遇大于挑战,但3G对传输而言现在是挑战大于机遇。根据我们的研究,3G无线接入是不能带来很多带宽消耗的,不要把“带宽杀手级应用”的希望寄托在这里。
由于IP的低成本,我们有很多东西需要重新去思考。中国移动面向IP演进的思路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超前的,我们基本形成了传输系统、通信设备的全IP化演进的思路。如果我们的各类系统全部转向基于IP的系统,原来所有的话音抽样编码体系都会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从而使整个通信系统的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全面适应IP化的传送是我们传输领域最优的出路。也就是说,我们要引导设备提供商将传输设备做成面向分组传送的传输系统。
现在我所关注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传输网络如何适应全IP化发展的需要,二是全IP化下同步定时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正确理解IP化,才能真正发挥IP化的简单、高效、成本低等优势。我认为接口IP化不等于全IP化;全IP化也不等于全路由器化;还有全IP化也不等于数据网络的全“三层化”组网,因为IP化在城域网和接入网范畴内应该主要体现为电信级以太网为主的二层组网模式。总之,针对干线传输网络上2.5G POS及以上速率的大量IP电路需求,应该直接使用WDM层组网的IP over WDM组网方式进行建设,这时就要求WDM层能够提供ODU交叉或OCh光通道交叉能力,并具有类似于SDH的强大的网络保护、性能检测和运营管理能力。根据我们前一段时间所做的测试和研究来看,设备厂商的产品开发有些滞后。对于城域传送网,目前主要承载面向基站等业务的接入,数据业务量比重低、多为GE以下颗粒电路(如FE、nx2M、155M等),因此仍可采用MSTP组网方式进行建设。随着数据业务比重显著提高、带宽需求逐步增大,应推动向下一代分组传送网演进。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现在有个疑问,IP网络本身的工作原理决定其并不需要同步,那么为什么会提出分组网络的定时问题。好像现在大家多数描述的场景都在于这样一个情况,一个有同步需求的系统,必须通过一个 “孤岛”IP网络,到达另一个有同步需求的业务系统,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分组网络来传同步。其实大家可以想想,怎么会出现一大堆与世隔绝的“孤岛”的IP网络。现在IEEE的1588给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与传统的NTP协议不同点主要是结合了物理端口的同步处理机制。无疑使用这个协议模块的数据设备,比原来确实提高了传输质量,但问题是,在哪里应用呢?
燕:移动有专用的IP承载网,是不是对SDH承载有威胁?
徐:当前,各业务网将逐步转为由IP网承载,IP网电路颗粒变大、局向减少、网络结构简化。为适应网络IP化发展,增强网络承载能力,保持网络竞争优势,传送网向分组传送网的方向进行发展演进,以满足GE、2.5G、10G等大颗粒IP业务的传送需求。SDH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调度粒度为VC级别太小了,因此其复用分插功能在2.5G以上带宽需求情况下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是其强大的环网保护、丰富的维护开销字节是其他技术无法匹敌的。其实SDH面临的问题光通信界早就预见到了,因此在2000年前后ITU-T就形成了关于OTN光传送网的技术标准体系(G.872、G.709等),其调度颗粒升级为ODUk,同时继承并发展了SDH网络丰富的维护开销功能。现在传输网络要作的工作是必须进行演进以适应全IP化发展的需要,而SDH将逐渐被推向网络边缘。
燕:目前ASON的情况,你怎么看?
徐:目前的产品大家都还是基于SDH的ASON,2.5G的POS业务是我们比较多的业务需求。不过短期内我们移动国干上ASON的可能性不会很大。因为骨干网上系统容量大,而我们目前每年实际增长的业务并不象电信那么多。话说回来,虽然我们业务增长不多,但是都是些话音业务,移动对这块的质量要求是很高的,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ASON的机会,但是我们也关注上了ASON以后的成本问题,大家也要关注路由器的成本下降问题。目前我们也有移动的IP专用承载网,不过感觉容量还是小了点,需求也没上来。
我和一些分公司交流下来,倒是各个省干和本地网上,大家上ASON的热情都很高,主要因为它们有大量的低速电路业务调度和比较多的GE业务需求。
燕:IP和ASON的协调,现在是比较热的话题。
徐:因传输层和数据层均可提供保护功能,在网络建设时需考虑两层网络保护技术的相互协调。我觉得除了拖延机制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传送层保护方式主要应对光缆线路故障,而IP层采用IGP收敛和MPLS FRR技术可以应对路由器节点和端口故障。在传输层无保护的情况下,根据网络结构和业务模型不同,路由收敛时间由几百ms到数秒,而传输层保护都可以在50ms以内完成。应加强数据专业与传输专业的联动、协调机制,进行传输层与数据层的统一规划与联合设计。
燕:你怎么看1850TSS系统和OSN6800这两种设备?
徐:1850定位在TDM核心向IP转变,比MSTP好一些。当然我也觉得加了控制平面的话,会更好一些。6800这个设备增加了ODU交叉内核,克服了VC级别太小的问题,还是比较符合移动现有业务需求的。
燕:对ULH系统你怎么看?
徐: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ULH系统由于受限于维护区域的划分在国内使用比较困难,不过ULH的技术倒是可以在各种传输系统中组合使用,大大提高了传输设备应对各种复杂应用情况的设计和优化配置能力。例如具有不同增益的FEC、编码格式、大功率放大器已经在跨海、沙漠等地区得到应用。其实我们移动的国干在招标的时候也要求厂家,如果可能的话,就做一些ULH的段落。但是最后,出于故障检测的考虑,我们基本还是没有真正超长距离地使用。
燕:我觉得现在针对OSNR和BER的问题,CCSA有必要做一个新的标准。
徐:我很赞同你的说法,大家应该给出一个固定的FEC效果,然后定义如果达到XX效果,可放宽OSNR到XX,这样对厂家也比较公平。目前CCSA正在制订相关性能指标,我个人的基本观点是对于超长距离传输系统,降低收端OSNR要求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此标准没有任何价值。
燕:ROADM呢?
徐:现阶段应该考虑ROADM模块引入带来的色散均衡,功率控制等,这些对全网是有影响的。ROADM基于OCH交叉适合于距离相对较短、容量较大、波长级业务调度的网络。
燕:对OTN这类骨干网的技术演进,你怎么看?我个人觉得OTN那套监测机制在欧洲可行,人家泛欧的网络多,过一个国家做一个Tag,咱们国内这么大,一个客户可能就租一个运营商的网络,不会涉及那么多字节的透明监测。
徐:2.5G和10G,颗粒度不大不小,ODU还是比较可行的;对于更大颗粒度,要靠OCH,不过组网比较困难。我们移动对IP Over Dwdm最近做了比较详细的测试,1+1系统,感觉可靠性还是可以的。就是OTU是1+1配置,还是比较浪费的。近期可能考虑用它做一些长途链路,作为现网的优化手段和策略。不过从测试看,波分之间的互通还是有很多问题,这个对组大型的骨干网会有些限制。
OTN呢,我觉得它的优势还是颗粒度高,容易控制。而且保留了SDH开销,方便维护。张成良说的混合传输也是一个优势。至于监测方面,你说的我也有同感。
燕:对于下一代城域传输的技术,你觉得TMPLS和PBT/VPLS/MSTP,哪一种会是主流?
徐:不好说,这个还需要时间的验证。我个人不看好任何一项技术,技术的普及程度由市场决定。
燕:对于如EPON/GPON这类的光接入系统,你怎么看?
徐(笑):这个我现在不好说呀,移动这方面面临管制限制。就个人而言,我倒是觉得关键是成本,而且宽带接入的下行带宽还是需要提高的,一个GE的下行带宽也就只能将30M给30个用户使用,不是很多嘛。不过这个前提还在于有没有业务需求,有没有降低产品应用成本的措施。
燕:那么对现在的光网络的进展,你认为有什么可以关注的?
徐:我最近倒是很看好Infinera的光子系统,不管怎么说,就在我们看不清方向,到处炒概念的时候,人家做出了一套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系统。而且真正在光电子集成方面做出了新东西,我觉得还是比较有特点的,至少指出了物理层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燕:徐博士,你觉得国外的传输建设策略对国内有借鉴意义吗?
徐:个人认为很少,国外和国内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对成本的理解和对产权的理解。比如国外都是私有土地,你建传输成本太高,逼着你用租线传业务。这就使得国外的很多建设思路都是处于成本在前的考虑,这个和国内更多讲究质量是不一样的。
对于现在光通信的低潮,徐博士也比较郁闷。告别时,他亲自开车送我们,一路上也不停地和我们交流着下一步的想法。不过看得出来,他没有改行的打算,作为给我们奉献了那么多光网络的著作的先行者,徐博士对光通信的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
四、编辑总结
这几年看了很多的文章,感觉中国的学术界真的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很少,或者说真正提出自己观点的文章很少。其实我相信真正的专家是很有自己独到想法的,因此我们这次采访采用的是点对点面聊的方式,在第一现场与三位来自不同运营商的专家交流,切身感受一下他们对光网络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和想法。
这次采访的三位专家都是光纤在线的老熟人,张成良总工从2002年开始就对光纤在线的论坛以及新闻时时关注;而王健全博士是光纤在线的高级网友,经常和我聊到光纤在线的发展;徐荣博士更是我们光纤在线的战略发展顾问,一直对光纤在线的建设予以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光纤在线和传统媒体的很大区别在于,我们拥有着一群高素质的编辑/评论员和网友。他们有的来自国家863光通信项目评委组,有的曾经在运营商的研究院负责专职的光网络研究工作,有的来自光网络设备商的第一线,还有的来自中立第三方的光网络规划部门。因此,我们的评论可以真正做到技术准确度第一,市场全面性第一,在这里,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是最好的。
专访结束的时候,我有种感觉,尽管这几年光网络的发展遭遇了低潮,但大家对它的信心从未消失过,我们一直都在坚持。
十年已逝,回首往昔,我心依旧。
欢迎你对本次光纤在线的2007年年中的专稿发表你的评论,作者的BLOG地址是:yanxy.blogbus.com,光纤在线网址是www.c-fol.net。
本文仅供光纤在线(www.c-fol.net)网站发表,其他各类网站媒体若需转载,请与光纤在线或作者联系。
光纤 在线 2007年度巨献专稿(一)
光纤 在线 2007年度巨献专稿(二)
光纤 在线 2007年度巨献专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