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在线2007年度巨献专稿
十年再回首,我心依旧
—与国内三大运营商的传输专家面对面
燕晓颖
(光纤在线光网络技术编辑/顾问、前CCSA代表、光网络规划师)
前言
1997年,MPLS成为IETF的正式标准,CISCO公司则在千兆交换路由器上增加了POS接口,当时这些无意识的做法居然在10年后的今天把真正的SDH设备逼上了绝路。令人欣慰的是,虽然整体行业并不景气,但并没有阻止光网络一步步继续着其坚实的脚步。十年后再回首,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的光通信媒体,光纤在线特约光网络技术顾问在北京面对面专访了中国三大运营商的三位传输权威人士,请他们谈谈对未来光网络发展的看法。观点是个人的,但却充满了智慧的闪光点可供大家借鉴。
一、光网络应适合业务层的发展
专访对象:张成良(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传送组组长、光纤在线高级网友、国内公认的传输网与光网络技术权威)
约定的时间是周末下午,可惜天公并不作美,下起了大雨。我天生路盲,于是跳下出租车后,就在街边不停地举目远眺。哟,张老师一身休闲装打扮,笑呵呵地在街边朝我挥手。说实话,我已经有快一年没见到张老师了,于是三步并两步的冲到面前,张老师倒也爽快,直接拉着我去喝茶聊天。寒暄了几句,我就直接切入了主题,把准备了许久的问题一股脑儿扔了出去。
燕:张老师,听说最近你们对业务比较关注,呵呵,技术反而不重要了。
张:是的,中国电信是传统固网运营商,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比较重要。我们原来做传输的,把传输做的再好,也是个管道提供商,不产生什么利润。把IP 通道和宽带接入做好也是如此。现在关键是要把业务做好,转型很重要。比如目前中国电信主推两种业务:商务领航和号码百事通。前者就是逐渐转向了ICT,做与系统集成相关,将通信与企业内的应用结合在一起;而后者则是转向信息提供,提供类似于携程C-Trip这样的商旅信息。如果从纯电信技术看,固网运营商另外一个有增长点的业务就是IPTV。IPTV 是一种介乎互联网应用和连接性业务之间的业务,两点都十分重要,一个是网络的实时性、连接性,另一个是内容。从网络上讲,它是一种面向连接的业务,必须按照连接性业务进行设计。从内容上讲,它必须具有娱乐性和吸引力,以保持用户黏度和吸引客户。不过现在国内的管制政策不明朗影响了IPTV 发展。
燕:现在有些厂商给了IP彩光口的方案……
张:IP 彩光口在国内实施起来很难。因为涉及到数据与传输的分界,另外在WDM 系统进行增减波长时,两个厂商的情况下也无法实现WDM 系统功率的动态调整。出了问题,谁监控、谁运维都是问题。
燕:嘿嘿,我也这么想,估计就是国外那些小运营商为了省钱用用的。最近ASON测试比较多,是不是要用了?
张:中国电信去年就建设了5个节点的ASON试验网,一直在现网上测,恢复时间目前都还是在1~2秒左右,难点在于互联互通,还有一些深层次功能例如分区管理也不太成熟。下一步可能推广到19个节点。不过最近ASON方面国内测试太多了,没必要动不动就拉出去测,给厂商也造成了比较大的负担,短短这么点时间,想让人家的设备有大的改进也困难。
燕:ASON的下一步怎么发展?
张:我们也有把ASON像CN2那样下放到C3层面的想法,也就是建一张200个节点左右的大ASON 网络,承载大客户专线业务和TDM 业务。另外采用ENNI接口与城域网ASON 网络互联。对于UNI 接口的发展,现在感觉IP在短期内不大可能提供与ASON的UNI接口,与其这样,不如等技术成熟后直接做GMPLS,全网合一,端对端的跨越传输做寻址,但是多颗粒度的控制还有一定问题。
燕:OTN的优势在哪里?
张:OTN 的优势体现在对于大颗粒的数据通道如GE 的汇聚、交叉和传送上。而且如果OTN增加控制平面,效果会更好。
燕:对IP与ASON的协调,你怎么看?
张:目前我们ChinaNet的设备开在IP over WDM上,传送网提供只是波长的连接。如果转到ASON网络上,估计也不一定好。全球没有哪一张大网采用了IP+ASON 的双重分布式恢复,其具体技术和恢复策略尚不明晰。
燕:现阶段有几种新设备比较引入注目,一种是华为的OSN6800,它除了引入ROADM,还在之前加了一个电交叉矩阵。另一种是ASB的1850TSS,实现了全业务的交叉。你怎么看这两种设备,觉得它们的前景如何?
张:我比较清楚这两种设备,1850核心技术就是比特切割嘛,从SDH 的VC交叉转向分组packet交换是个趋势,但是该产品网络定位似乎不很清晰。而OSN 更强调的是OTN 的空分交叉,主要应用在城域网汇聚场合对GE 的处理。
燕:对中国电信的WDM系统和ULH、Roadm有什么考虑?
张:我们现在主要还是C波段,L波段在国外也不怎么用。80×10未来几年还会是主流,可能的话,也会开一些频率间隔在25GHz的C波段160波的系统。
点对点的WDM用的也会越来越多,用传送平面做一些简单的SNCP1+1,或者波分层OTU的1+1,移动最近也在测这个,可以对重要业务提供保护。但是对于业务量大的网络如中国电信163就未必适合,这样波长资源耗费太大而且成本太高。
ROADM我目前态度比较谨慎,WSS用单波调度解决不了波长变换,用群路调度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多个波分系统的互通,目前看可能性不大。即使像武汉这种大型节点有需求,短期内也不可能商用。
燕:对40G你怎么看?
张:AT&T最近做了一些试验,中国电信也感觉在600~700Km的情况下,可以做无电中继的40G系统,目前和短期内还是以10G/40G混传业务为主。现在对40G的色散补偿、调制码型、非线性控制都是很大挑战,另外需要对全网的光纤PMD进行一下摸底。
燕:对PON市场你怎么看?
张:中国的光纤接入市场其实不大,主要是成本太高和缺少业务需求。除了电信运营商,国内广电系统用了一些,作为双向网络改造,EPON+LAN作为数据的承载通道。一般相信截止到2006年底国内大概有2-3万个ONU。而对比日本则有800万光纤接入,美国VERIZON也有 130多万用户,中国的FTTH 市场还有待发展。
EPON商用化程度好一些,能做的事情多一些,GPON成熟度低一些,但其实我认为EPON和GPON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在中国,就技术而言的时代已经过去,关键是谁的成本能下的来并满足业务需求。从2007年开始,PON在中国市场将进入一个小步快跑的时期。今年大概10-20万,明年说不定有50万。整体来说和我们电信的整体接入数目比,还是差距很大的。今年DSL 中国电信需求是900万。你知道最近中国电信的光进铜退战略吧?
燕:知道,所以我觉得PON还是有市场的。
张:不是,我们的光进铜退是FTTB,光纤到楼道,小区,不是到户。依然要保持五类线或者电话线进户,这是保护现有投资的最佳方式。光纤到户,成本太高,赚不了钱,也没有杀手锏的应用。像SBC那种运营商,也就是1~1.2Km的情况下,普及20M速率。一般一个光节点,500户或者1000户。
燕:你对WIMAX这类的无线接入技术怎么看?
张:很简单,不会对光传输产生很大冲击。至于是否普及,应该要看宽带的需求和本身技术的成熟性。另外,不要总是看着3G能带来多少带宽,那个不大现实。
燕:目前ASON的前期规划是个比较头痛的问题,似乎规划设计院没有规划软件就不能进行网络规划?
张:不可能的,规划设计院算的不可能比厂家算的好,人家是结合设备的。除非采用预先指定的方法,确定链路的选择,要求厂商做到这个结果。但是这样,又回到最初的指定式连接了。个人觉得规划设计院配备规划软件意义不大。
燕:对于下一代城域传输的技术,你觉得TMPLS和PBT/VPLS/MSTP,哪一种会是主流?
张:TMPLS标准比PBT发展要快,组织比较好,体系架构也比较完整,PBT设备似乎要快一些,但是缺少规范性。现在有些说法认为TMPLS可以作为MPLS域内的P使用,如果再解决的互通问题,就很不错了。但是关键是设备的快速推出,并做好合适的网络位置。
燕:中国电信现网有些什么问题?
张:一些小问题还比较多,简单的举个例子,MSTP上的以太网单板版本太多了,稳定性不够,互通性也不好。
燕:张总,你觉得国外的运营商光网络建设策略对中国有什么借鉴意义?
张:国外与国内的情况不同,国外ROADM用得比较多;这个在中国很难实现,象中国电信,网上无数家厂商的设备,根本很难做互通,开起来用可能性更是不大。
燕:目前整个光通信的感觉是不是不太好?
张:其实今年还是有一些亮点的,比如40G、OTN、TMPLS。总体上我觉得仍然需要一种新的分组传输技术来整合大家,希望TMPLS能实现这个愿望,在底层可以逐步引入ASON的控制平面,这样用来开业务可以实现端对端。
对于业务格式问题,我觉得传输始终还是争不过数据,可能所有的东西都要everything over IP 吧。但是传输格式的IP化并不等同于将来网络就是一张端到端的IP网络,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电信网络分层模型的一、二、三层结构将被路由器组网所替代。其中,信号格式的IP 化绝不等同于端到端的以太网传输,而不采用其他任何传输格式封装,如SDH、OTN 等。事实上,即使在今天,核心路由器互联也还是采用了基于SDH的POS 接口。传输层的OAM 功能对于确保信号的端到端传输、恢复保护仍然十分重要。ALL IP更多地侧重于接入层面和信息格式方面,也就是用户所感受到的业务表现形式,如VoIP 、IPTV。
燕:请张总谈谈对下一步光通信的期望。
张:有时间的话,应该多关注OTN和分组化传输T-MPLS,这是传输本身的突破。对于ASON 的应用我还是有信心,在数据层行之有效的分布式恢复和保护在传输层面肯定能够成功,但设备成熟性应该加速。归根结底,重要的一点就是光网络必须配合业务需求,这才是生存之道,一门心思搞传输而不考虑业务需求不大现实了。
结束采访的时候,张总依旧显得谈兴正浓。他一再强调,尽管自己已经不在传输一线岗位上,但是还是时时关注着光通信的进展。而且由于自己工作中涉及到其他专业,需要从全程全网来看问题,这更增加了从别的视角来理解光通信和网络的机会,也就使得他对以前很多从传输人看来不能理解的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光纤 在线 2007年度巨献专稿(一)
光纤 在线 2007年度巨献专稿(二)
光纤 在线 2007年度巨献专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