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今年一月底的日本纤维光学展览会(Fiber Optics EXPO, FOE)中,武汉光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中国光器件企业界的领头雁,是唯一被邀请到FOE技术论坛中的中国光器件公司代表。
在今年一月底的日本纤维光学展览会(Fiber Optics EXPO, FOE)中,武汉光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中国光器件企业界的领头雁,是唯一被邀请到FOE技术论坛中的中国光器件公司代表。光迅的许远忠副总经理,这位有着海外学习与工作背景的博士,代表光迅科技作了题为“The Business Strategies of Accelink Technologies”的精彩报告,介绍了中国光纤通信的应用的情况、中国光器件产业状况、中国市场的现状和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以及光迅公司运营策略等方面的问题。报告赢得了与会者及组委会的好评。FOE落幕一个多月了,许博士在FOE上的报告或许代表了许多人对当前光器件业的判断与看法。带着这种想法,笔者试着再解读这份报告。
首先,许博士认为2002年对光通信行业特别是光通信用光器件行业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一年。受需求急剧下跌、风险投资信心不足、愈演愈烈的价格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光器件厂家经历了一个风雪交加的严冬。“活下去”当时成为业内大多数公司的奋斗目标。2002年光器件业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公司裁员、减薪、关门的报道。多家著名的光器件厂家,如从Lucent 分出来的Agere,纷纷宣布退出光器件业。其实,自2001年起,光器件市场就进入了一个整合期。经过这次“大浪淘沙”,将只有少数运营状况良好有实力的公司在这一行业发展。
尽管光通信风云突变,市场需求依然存在,只是规模的理性回归问题。光器件需求仍然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经过动荡之后市场将朝着比较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迟早会复苏。实际上,从2002年第四季度起,国际通信产业开始转暖,让制造业看到了复苏的曙光。这些对于光器件提供者来说是有利的。
在介绍中国光器件行业状况时,许博士认为中国光器件商较国外器件商幸运,因为我们处在中国这样的一个避风港。2002年中国经济一枝独秀,GDP增长达8%。中国的IT行业也能独善其身,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但是运营商的固定资产投入却比2001年下降了20%多。
中国光器件商是多年来在与国外大大小小公司的竞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中国的光通信市场多年前早已向国外开放。目前,在传统器件和子系统领域,许博士认为中国光器件商能够支配中国的市场。CCID 2003年2月发布的报告就显示,本土光器件商占据国内光器件市场份额的57%。大多数国内器件商给国内设备商提供基础的光器件,还有一些出口北美、亚洲、欧洲等地。
低成本、低价格是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所在。和国外厂商相比,我们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封装测试等都集中在本地,成本相对较低。但我们必须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国内的光器件制造企业总体来说规模小,到2002年底能形成人民币亿元以上规模的生产厂家不超过4家。所以规模化生产仍然是中国大陆光器件厂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于当前光器件业的商业模式,许博士也有自己的看法。目前决定光器件订购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价格、交货期及产品品质。因此,要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在产品的价格、质量以及交货期各方面形成自己的特点。在这个市场,谁具有规模,和具有较低成本的生产,谁就可以凭借价格优势而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价格是越来越多的买主关注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实际的管理的难点是难以控制定单交货延迟,在制品与库存积压,对实际生产控制缺乏理解,而小的公司在这些综合素质上缺乏能力,难以合理控制和处理。因此,交货期使小公司面临更大的挑战。必须注意到,产品的质量是最基本的要求。产品没有了质量,就等于没有了生命力,而生命力不存在的产品,是绝没有市场而言的。所以,一切因素都是建立在产品合格标准和品质优良前提之下的。
--
综合以上判断,许博士认为,当前的光迅面临着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大公司的退出无疑为光迅的发展留下了较大空间,光器件的利润率的急剧下滑又使许多运营成本较高的国外公司在生死存亡线上挣扎。在这种环境下,正在蓬勃发展的光迅却能够更清晰、敏锐地洞察到市场动态,抓住更多的机遇从而拥有增长的市场份额。光迅丰富的产品生产线:光纤放大器 (EDFA)生产线;光衰减器及光仪表生产线;光纤准直器生产线;密集波分复用器 (DWDM/OADM/CWDM)生产线;光隔离器(ISO)/环形器生产线;光纤耦合器生产线;光纤连接器生产线。拥有达年产200万个光器件的产能,并形成10亿元人民币的产值规模。通过生产管理日益科学化,产品制造水平和工艺的提高,产品成本控制日益加强,产品质量控制的改善,多样技能的培训等一系列项目工作,使得光迅科技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运营状况,并能够以优质的产品、迅捷的交货期、低位的价格,有利保障大规模经营的有序进行。
在市场定位上,许博士认为中国大陆市场应该是光迅市场的基石。光迅所立足的中国市场是目前全世界最活跃的、增长最快的市场。而我们生这里,成长这里,对市场的了解和熟知程度,在市场中拥有的知名度和信誉,包括这些年建立起来的健全市场营销渠道,所有这些优势都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会在这个全球都看好的市场中赢得胜利。在国内市场份额方面,2002年光迅科技占国内光器件市场份额上升为11%,在光无源器件方面,光迅科技所占份额超过26%,是第一大供应商。另外,国内市场光器件的销售主要用户是系统制造商,而中国的系统制造商正渐渐地开始拥护国内品牌。随着国内企业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市场所占的份额也会随之扩大。
同时,光迅科技也应该重视对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加入WTO,市场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尤其是通信行业,存在与国际技术标准对接的问题,换句话讲,如何能够适应国际化的管理,能够适应客户国际化的要求,以及有国际化的综合能力,是衡量一个公司是否成为国际化公司的标准。在这点上,光迅科技迈出了相当大的一步,在2001年海外市场的基础上, 2002年我们在日本、韩国、印度等市场均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绩令人可喜。日本市场是个拥有着无限商机的市场,品质为先的产品价值观仍将是日本市场对标准化产品最基础的要求。而产品质量或许将是光迅公司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论坛中,许博士还特别谈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随着国内光器件制造商与外国公司同台竞争日趋激烈,大量外国知识产权的申请和注册将对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构成更强的竞争,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拥有量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推进知识创新已经成为各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谋求整个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并获取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手段。然而,国家专利局公布,截至2001年8月,在光器件领域共申请的中国专利共3510件,其中中国大陆申请专利100件,中国台湾115件,分别各占约3%,而外国厂商在中国申请的专利达3295件,占据了94%的份额。由此可见中国本土企业及其他机构在专利产权上的弱势。
可喜的是,技术革新和专利保护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认可,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意识到了专利的重要性。许博士在2001年提出,光迅科技作为中国光器件的龙头,应该切实落实专利战略,知识产权倘若不保护好,就会严重制约企业的长远发展。在公司的推动下,2002年光迅加大了专利申请的力度。全年共申请了36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9件,实用新型专利16件,美国专利2件。专利申请和保护让企业获得了更安全的竞争平台并获得了更多的商机和机遇。
许博士认为,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技术革新确实非常重要。然而,与前一阶段的光通信泡沫所不同的是,目前的市场已不是玩概念的时候了。在光器件领域,EDFA的发明及应用曾经是一次革命,它推动了超长距离光传输、及DWDM技术的迅猛发展。而目前,尽管光子晶体的研究越来越引起科学家的兴趣,近年来业界却一直为没有崭新的、革命性的、能在近期改变光通信颓废状态的技术而彷徨。一些较先进的技术,如光子集成、光电混合集成等或许会因为市场的波动而推迟进入应用的时间。许博士说,对光迅而言,培育一个新的技术平台十分不易。有时往往需要大的装备投入与人力投入,特别是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显得有些费力。因此,在目前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需充分利用光迅现有的微光学、纤维光学、子系统、PLC、光电O/E等5大技术平台,最能打开市场的产品未必就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在产品研究与开发上,许博士积极倡导巩固光迅现有工艺与产品的意识。在开发新的技术平台的同时,更应注重原有产品的持续改进与提高,开发新的功能,增加附加值,利用小的投入获得高额回报。在目前的形势下,这种策略或许更务实。
许博士深信,只要我们能找好定位,夯实基础,充分利用“中国制造”的机遇,以中国市场为基石,整合现有资源,切实落实质量为先的意识,积极参与国际光器件的全球竞争,光迅一定会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光器件供应商,光迅科技将会在全球光器件业中占据中国人应有的一席之地。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