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2012,不久前,在武汉闭幕的“中国光谷”光电子博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带宽迅速提升,更多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接入网络,产生的数据及其增长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多,全球“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如何利用这些“大数据”,从而开发出其中的价值,以及“大数据”将带来哪些领域的繁荣,成为投资者、IT界人士以及政府公共管理部门普遍关心的问题。
智能手机数据蕴含海量商机
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带动下,中国移动互联网也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邬贺铨介绍说,过去短短的18个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增加了10倍,目前占到全球互联网流量的10%。
今年7月,全球知名电子商务品牌阿里巴巴集团在管理层设置了“首席数据官”一职,管理“聚石塔”一个大型的数据分享平台,它通过共享阿里巴巴旗下的子公司淘宝、天猫、支付宝等的数据资源来创造价值。
与此同时,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终端产生海量的个人用户与位置结合起来的数据,为各种各样的服务、产品及全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智能手机的使用让多媒体的产生随时随地,用户的手机接入移动互联网后,每天消费的数据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据知名市场调研机构IDC不久前发布的全球季度手机跟踪数据预测,2012年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中国市场份额占比达26.5%,美国占17.8%,中国将超越美国成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据调查,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的月均数据网络流量已经接近100M,如此大的流量将为“大数据”的分析提供天然的数据。
作为一种移动终端,手机上网曾经被视为钱多了“烧包”的行为,如今利用智能手机进行通讯、社交、购物等行为已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而事实证明,对智能手机产生的“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将大有可为。
通过数千款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人们已经可以充分利用用户的位置信息来预测交通拥堵状况、给常去光顾的餐厅评级以及与好友分享经验和图片。总部位于亚特兰大的AirSageInc.公司就通过追踪数百万手机用户的移动数据来为全美127个城市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报告服务。
以目前流行的微博为例,在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近期发布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中显示,微博用户开始大规模向移动端迁移,通过智能手机访问微博的用户达到了89.35%,而微博作为社交工具正慢慢释放出它的价值。Twitter则通过对用户产生的“大数据”分析,正式推出广告自助服务,以许可式、自助式进行广告获利。中国的几大微博运营商也越来越重视智能手机用户的体验,积极着手挖掘潜在的数据价值。
“大数据”分析助益医疗水平
“我们医院这些年一直忙于添置存储设备。”武汉协和医院副院长姚尚荣告诉记者“大型医院每年的数据增量在数十TB,并且几乎每年都在成倍增长。”
医疗卫生信息的数据量正在急剧增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除了开始利用“大数据”的互联网公司,医疗行业是让“大数据”分析最先发扬光大的传统行业之一。
医疗行业早就遇到了海量数据和PACS影像、B超、病理分析等业务所产生的非结构化数据的挑战,而近年来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医疗信息化发展,这使得很多医疗机构投入大量资金来做“大数据”分析。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排除体制障碍“大数据”存储和分析可以帮助美国的医疗服务业一年创造3000亿美元的附加价值。
邬贺铨介绍,微软的“健康储存库”和“谷歌健康”就为广大病患者提供了个人医疗卫生档案管理在线服务。用户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健康数据,也可以授权医护人员上网查看。尤其在急救过程中,迅速获取个人医疗数据,对于及时护理和救治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这些只是“大数据”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冰山一角。在美国有1.5亿糖尿病、充血性心脏衰竭、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他们的医疗费用占到了医疗卫生系统医疗成本的80%。通过对远程监控系统产生数据的分析,医院可以减少病人住院时间,减少急诊量,实现提高家庭护理比例和门诊医生预约量的目标。武汉协和医院目前也已经与市区八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远程遥控联系,并在将来提供“从医院到家”的服务。
姚尚荣介绍,在医药公司的新药研发阶段,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确定最有效率的投入产出比,从而配备最佳资源组合。除了研发成本,医药公司还可以更快地得到回报。原来一般新药从研发到推向市场的时间大约为13年,使用数据分析预测则能帮助医药企业提早三到五年将新药推向市场。
公共卫生部门则可以通过覆盖全国的患者电子病历数据库,快速检测传染病,进行全面的疫情监测,并通过集成疾病监测和响应程序,快速进行响应,这些都将减少医疗索赔支出、降低传染病感染率。通过提供准确和及时的公众健康咨询,将会大幅提高公众健康风险意识,同时也将降低传染病感染风险。
“大数据”带动光网络大发展
被称为“中国光纤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指出,“大数据”加速了对网络宽带化的需求,流量的飞速增加意味着需要大量光纤传输系统。他认为,中国有着良好的光网络基础,“大数据”一方面意味着宽带网络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却能助推光网络的大发展。
在美国,政府已经向国会申请250亿美元建设高速互联网和无线宽带网络,目标是到2020年,在一亿个家庭普及100M宽带。欧盟则要在未来10年实施大规模的公共宽带服务计划,2020年前保证欧洲境内一半以上的居民可以享受到30M的高速率宽带服务。
邬贺铨指出,在全球迎接“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全面加大光网络技术创新力度,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也已经成为中国光电领域发展的当务之急。
据业内人士介绍,上世纪90年代,电话线modem上网实现了最早的互联网接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ISDN,并形成中国最初的宽带产业链。90年代末,DSL问世,大多开通宽带的用户选择了512K、1M、2M的速率,而这样的带宽越来越难适应数据流量的飞速增加,发展光网络成为必然的选择。
从2009年开始,通信运营商开始启动“光进铜退”战略,光纤直接入户,到2011年底,中国光纤到户覆盖用户已到4500万户。今年5月份,国务院又出台相关政策,提出实施“宽带中国”战略。
业内认为,普及光纤网络所带来的好处远不止网速的提升和IT企业收入的增长,还将会拉动光纤制造、网络设备、计算机和家电等相关制造业,形成很强的产业链延伸和带动效应。
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官员预计,未来三年内,中国光纤宽带投资将超过1500亿元。仅今年,基础电信业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00亿元,加上带动互联网企业投资,总投入将超过5000亿元。
面对美好的前景,赵梓森希望光纤通信行业的运营商、系统制造商以及器件制造商能够携手合作,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