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2012,近期,新一轮的“假宽带”风波再起,不过这一次,在媒体和公众的空前关注中,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移动旗下的中国铁通这些一级宽带运营商外,大量存在的二三级宽带运营商被推至风口浪尖。事实上,在诸多关于网速的用户投诉中,众多中小宽带运营商成为众矢之的。日前,北京市多位歌华有线宽带用户反映,实际上网速度和歌华有线宣称的速度相差甚远,并且在晚间上网高峰期间频繁掉线。追根溯源,宽带最后一公里问题始终悬而未解,给了中小宽带运营商生存的土壤。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生存空间,降价成为普遍选择,这也衍生出中国宽带市场的“缺斤短两”问题。
“假宽带”风波再起
10月初,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报道“假宽带真相”,揭露目前国内宽带服务市场的缺斤短两问题,名为“英联宽带”的网络服务商被点名。报道称,我国一些宽带网络服务提供商在用最低的成本获取宽带资源后,背弃当初向用户推销宽带时所许下的独享宽带、保证网速的承诺,把有限的宽带资源分卖给尽量多的用户,来摊薄运营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
事实上,当前我国宽带运营体系,除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一级宽带运营商外,小型宽带运营商,诸如“e家宽”、“长城宽带”等,均为二三级运营商。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些小运营商主要是从上级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手里购买带宽转售给用户,透过赚取中间差价的方式牟利。
不过,问题也由此产生。目前,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占据我国宽带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留给众多小宽带商市场空间本就不大。同时,鉴于宽带用户很少同时上网,为了以低价打开市场的同时追求利益最大化,中小宽带运营商往往尽可能多的将租来的宽带分配给更多的用户,由此超售现象普遍存在。然而一旦出现上网高峰,蜂拥而至的流量与有限的带宽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对龟速网络的感受、对假宽带的投诉也就随之而来。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12年上半年统计数据,电信服务投诉量在服务大类中排名第三,占投诉总量比重为6.5%,共计16642件。网络接入服务投诉7097件,在服务投诉中居前。工信部日前公布的三季度电信用户投诉情况显示,三季度电信用户申诉达16432人次,环比上升10%。其中,网络质量方面的申诉占申诉总量的25.9%,环比上升5.1个百分点。
折射最后一公里难题
在日前举行的2012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尚冰认为,我国互联网在宽带普及率和接入速度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随着运营商相继展开宽带提速工程,我国通信网络的骨干网和承运网已能达到用户要求的带宽,但越接近末梢,问题就越大。
而探究“假宽带”现象的根源,除了上文所述中小宽带运营商为了节省成本超量分包之外,宽带最后一公里问题始终悬而未解,是造成二三级宽带运营商以低价为噱头提供“缺斤短两”的宽带服务,最终造成市场恶性竞争的重要原因。“假宽带”问题周而复始成为社会问题,运营商首当其冲成为舆论指责的焦点,而运营商对此却很委屈。据报道,有运营商人士透露,“二三级运营商”大多是由楼盘物管公司、大房地产商组成的。“如果不分包给他们,我们的宽带根本进不去。”
现实中,宽带市场的用户争夺战异常激烈。在宽带接入领域,小区物业、房地产开发商、电力等各方势力盘踞,运营商若想真正进入小区需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没有相关监管的情况下,围绕宽带接入的最后一公里争夺越发激烈,这也成为中国宽带发展的拦路虎。
尤其物业公司对市场资源的垄断较严重。有些二级运营商还在小区开发期间就直接找到开发商进行合作,将其他宽带运营商提前排除掉。最终,用户的宽带自由选择权也在多方博弈中被剥夺。
宽带市场建设有待整体规划
解决“假宽带”问题,当务之急需要政策法规规范市场竞争,之后是营造良好的宽带市场商业环境同时拓展宽带资源。这需要宽带中国战略从多个层次逐步推进解决。
首先,需要宽带国家战略来带动运营商建设。宽带市场质变需巨额资金支持,仅靠运营商一己之力难以实现,这需要政府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强宽带建设的顶层设计,让宽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归根到底,宽带服务质量的提高,价格的下降不应仅仅通过非正当的市场手段,而是建立在丰富的宽带资源基础之上,有了大量带宽剩余后价格自然会逐渐下降。
其次,各方需要对小区物业等进行管理,允许更多的运营商进入形成有效竞争。由于涉及多方利益纠葛,宽带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显然需要立法和多部门的综合执法予以解决。
再次,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亟待提上日程。市场竞争总会探索出具有创造力的解决之策。在破解最后一公里问题上,不管是引入第三方的“上海模式”,还是合作分成的“广东模式”,都是值得赞赏的创新。而完善宽带测速标准能够也不失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假宽带现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根本之策还是应完善相关的市场法规,有效地行使监管权,规范电信市场有序发展。
来源:通信信息报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