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2012,在武汉之东,一个沸腾着创新血液的现代“特区”正在迅速崛起。在这里,新兴产业欣欣向荣,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它就是“中国光谷·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肩负历史使命,理应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做探路者、先行者。”武汉市委常委、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马旭明说。
不久前,科技部按照产业规模、创新能力等10多项指标,对全国88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比,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综合实力居全国第四,而创新实力居全国第二。
光电产业领跑全国
新兴产业安营扎寨
“3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现在光谷正迈上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光清说。按照规划纲要,到2020年,东湖示范区将实现企业总收入3万亿元,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享誉世界的“光谷”。
面对这样的目标,光谷人信心满怀。因为从1988年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启动建设至今,光谷已经形成了五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已建成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国光通信领域重要的科研开发基地。目前,开发区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国际市场占有率也达到12%;光电器件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0%和6%。
除了光电子,生物、环保节能、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业也异军突起,成为光谷产业的新支柱。以刚刚起步的“光谷生物城”为例,3年之内,就引进了美国辉瑞、德国拜耳、美国霍尼韦尔、美国赛默飞世尔、柏林化学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国内最大医药集团国药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短短3年,入驻企业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引进项目304个。
2011年,全区实现企业总收入381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今年上半年,光谷累计完成企业总收入2236亿元,同比增长29.32%。光谷,已成为湖北省创新活力最强,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
政策机制扶优扶强
凝聚人才激励创业
光电子产业昂然领航,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层出不穷。去年,光谷高新技术企业全年申请专利7000余件,同比增长近八成。光谷的活力来自哪里?“来自于我们营造出适宜创新的自由空间,以及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有效模式和资本保障。”张光清说。
2009年2月以来,光谷启动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设立“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先后“海选”5批、共431名海内外高端产业人才,其中外籍人才147人,资助总金额近5亿元。
除了直接资助,光谷还启动“资本特区”建设,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包括实施中小科技企业征信评级,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超市”。通过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融资已超过30亿元。示范区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公司已达到70家,资金总规模达200亿元。示范区上市公司达到30家,直接融资超过35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600亿元。2012年,光谷还将设立东湖示范区自主创新基金。加大对国内外金融机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以及投资资本家的引进力度。
最近,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申请“新三板”扩容试点又获国家批准。获批“新三板”之后,预计首批挂牌企业不少于10家,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将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目前武汉已经出台重奖措施,对企业“新三板”挂牌奖励由区级奖励50万元,增加到市、区共同奖励120万元。
此外,光谷还出台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办法,开展以商标、专利、标准等知识产权,作资入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试点。目前,已有30多家单位开展股权激励试点,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核心技术人员及管理团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资委批准的第一家开展股权激励试点的国内上市公司。2009年获批后,149名高管和技术骨干获得了购买公司股权的资格。“股权激励对人才的凝聚力很强,像我们这样的技术型企业,15%的技术人员流失率很正常,可是从2009年至今,我们每年的流失率仅在2%左右。”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雷惠平告诉记者,实行股权激励后,该公司的人均营业收入从2008年的73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90多万元。
科技版图不断扩大
品牌辐射带动周边
7月20日,光谷与天门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光谷·天门产业园,光谷“园外园”又添新军。
2001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刚刚建成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时,总面积只有24平方公里。随着光谷的逐步扩容,目前光谷面积已达到518.06平方公里,相当于12年前的21倍有余。
行政区划有限制,光谷的土地从哪里来?这靠的是光谷特有的“托管”模式。2001年至今,武汉市政府支持光谷与周边洪山区、江夏区多次签订土地共建协议。洪山区、江夏区拿出土地,东湖开发区输出品牌和产业优势,双方共同建设园区、利益分享。在光谷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下,被“托管”的土地很快成为技术创新与投资兴业的热土,原来的农民变成了市民、“股民”,收入和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光谷本身不断扩大,承接光谷产业扩张或和光谷合作共建的“园外园”也越来越多,光谷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也逐渐显现。
2004年12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与鄂州市葛店高新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发展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帮助葛店高新区打造中国“药谷”。目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已经有40多家企业在葛店高新区投资30多个项目,年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5亿元。
2004年至今,“武汉·中国光谷”已经在8个城市建立了20多个“园外园”。一方面扩大了光谷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引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如今, “光谷模式”、“光谷效应”在湖北大地已成燎原之势。这束耀眼的“光”,正引领科技创新的探路者、先行者们,走向更高、更远……
来源:人民日报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