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调查报告显示:制造业从业前景看好
日前,北京统计局颁布了《首都制造业人员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北京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国际都市。从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看,制造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制造业一度被人们称之为夕阳产业,北京制造业的从业人数也曾从1997年的118.5万锐减到2001年的95.6万,但近两年来,北京的制造业又逐步抬
头,不仅专业技术人员呈上升趋势,从业人员素质也得到提高,2002年制造业从业人员有所回升,达到110.2万人,比2001增长了15%,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制造业从业人才素质将不断得到提高,其行业前景依然看好。
-制造业人才在人才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不仅总体从业人数大大提高,近两年在各个人才机构和人才网站,制造业人才也逐渐回温,占有了一席之地。北京职业介绍中心信息部部长谢小红告诉记者,2003年第一季度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上制造业以7369个职位空缺占据了职位空缺排行榜的第四位。
北京人才服务中心市场部主任郭卫东介绍,虽然人才市场没有特别划分出制造业人才统计招聘数量,但从现场情况看,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制造业人才绝对具有一定优势,许多企业在招聘销售和管理职位时都会注明,有相关行业内技术知识和工作经验者优先,郭主任认为有技术专长的制造业人才即使做销售和管理在相关行业内也要比纯粹的销售和管理人员吃香,而其在人才市场所占比重,也稳可排到第三位。
在网上招聘方面,制造业人才的行情也看好,北京智联招聘网的CEO刘浩指出,总的来说北京和上海对制造业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一直徘徊在行业招聘排行的前5名。在刚刚过去的6月,4、5月份连续占据第二位的制造业随着其它行业的用人复苏,虽然滑落到第三位,行业招聘比例从9.36%下降到7.61%,但依然占据了很多职位。中华英才网的数据显示,制造业在5月也以5400个空缺职位占到了排行榜的第六位,而据去年英才指数显示制造业也堪称人才市场冲出的一匹黑马,在一年中的十大热门职业排行榜上一直居于第六或第七的位置,在8月至10月这3个月中,更是飙升到第四位。
前程无忧对上半年才市总结表明,制造业真得挺火,在排行榜上自2003年初以来超越电子技术取得“榜眼”位置后一路走势强劲,尽管我们离
“世界工厂”尚有距离,但“中国制造”正在崛起。中国最大的竞争优势便是低成本、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制造业仍缺专业技术人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赵弘认为,北京在人才方面虽然具有绝对优势,但具体到制造业所需的人才来说依然是短缺的。特别是北京的技术开发人才多,经营人才少;进行资本运作和营销管理的人才多,高素质和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高级蓝领技工少。这样的人才结构对北京发展制造业构成人才约束。
不过可喜的是,目前北京专业技术人员已经呈上升趋势,北京市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处夏萍介绍,2002年制造业中专业技术人员为23.5万人,占在岗职工的23.2%,比1997年提高4.9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经济专业技术人员为6.7万人,占国有经济在岗职工的25.6%;集体经济为1.3万人,占16.4%;其它经济为15.5万人,占23.1%,与1997年相比,专业技术人员在各经济类型中所占比重均有所提高,分别上升了5.3、3.5和7.3个百分点,其它经济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上升最快。
刘浩认为,虽然制造业高素质和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高级蓝领技工少,网上招聘高级蓝领的职位更少,但这里有一个人才招聘和开发使用的最佳成本问题。企业,特别是高技术的制造业有自己的行业技术规范和产品特点,从外部招聘现成的人才不太现实,满足大规模操作熟练技术规范的技术蓝领需求,更适合采用企业内部培训和鼓励员工自我成长的方式,不断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对蓝领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对加强竞争力和组织成长很有帮助。
爱慕内衣人力资源部经理郑峥告诉记者,公司在全国制造方面的人才有700多人,北京有200多人,计划北京在两到三年内再招聘百余人,如果外贸出口计划能够成行,则需要的人数可能翻上几番,而目前北京最缺的是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技术工人,公司也为制造人才搭建了发展之路,如打样工可以升迁为打样员、打样师到工艺打样师等。
-制造业中小型单位解决就业能力最强
近几年来,制造业中的小型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就业的主渠道之一。据报告显示,按从业人员规模划分,2002年制造业中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是50人以下的小型单位,从业人员为18.3万人,占制造业从业人员的16.6%,比1997年增加近10万人,比重上升
9.1个百分点;其次是101-300人的单位,从业人员为23.7万人,占21.5%,比1997年增加8万人,比重上升8.2个百分点;第三位是从业人员在51-100人的单位,从业人员为11.7万人,占10.6%,比1997年增加5.3万人,比重上升5.2个百分点。500人以上的单位中,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夏萍告诉记者,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在家具、服装加工和金属制品业等行业上具有优势,与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不无关系,而且船小好掉头,生产灵活也是其能够吸纳更多劳动力的原因,何况许多大的工业企业并不自己生产辅助产品,而是由中小企业引进,为其带来更多销路。
赵弘认为,中小企业虽然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但主要是因为其不能大规模生产,无法引进成套的生产设备,这样就必须以劳动价值来替代资本价值,虽然就业人数有所增加但不利于制造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的进程。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像必须在城市中才适合发展的服装、食品等制造业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则可得到更有益的发展,并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增加最多
据夏萍介绍,按1994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划分标准,制造业分三十个行业大类。2002年从业人员增加的有11个行业,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从业人员为10.6万人。
报告指出,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从业人员比1997年增加2.5万人,居行业增员首位,其最紧缺职位是通讯工程制造人员、计算机与应用工程技术人员,仪器仪表装配人员、电子元件制造人员;其次是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从业人员为6.6万人,比1997年增加2.3万人,主要空缺职位是裁剪和缝纫;金属制品业从业人员为5.3万人,比1997年增加1.7万人。制造业从业人员减少的有19个行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从业人员为9.2万人,比1997年减少7万人,居行业减员之首;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业人员为9.7万人,比1997年减少2.6万人;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从业人员为3.1万人,比1997年减少2万。
在网上招聘方面,主要空缺职位类别是中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市场销售、产品设计、制造、包装和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等,也有采购和财务等专业职位。真正的生产操作基层蓝领职位不到1%。从招聘企业的产品看有科学仪器设备、电子机械、汽车、化工、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高技术产业。刘浩认为,从招聘行业排行看,北京制造业所需的人才依然是短缺的。但懂经营和营销管理的制造业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
-工资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报告指出,制造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7年到1999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在140亿元以下,2001年制造业经济效益得到好转,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开始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2年劳动报酬总额达到203.5亿元,比1997年增长55.7%,劳动报酬总额年均递增9.3%,比全市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年均增幅低5.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制造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增幅低于全市从业人员平均水平。(新浪科技)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