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2008年国内FTTx商用部署规模和部署速度的飞跃发展,烽火EPON产品在很多地区大规模应用,继续助力国内电信运营商的“光进铜退”。本文介绍了烽火通信全面的EPON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烽火EPON产品在陕西电信光进铜退中的应用。
1 引言
面对新业务的挑战和建设维护成本的压力,“光进铜退”的趋势已成为国内电信运营商的共识。目前,国内光纤接入市场中,EPON技术凭借其成熟的技术和产业链优势已经得到各大运营商的认可,并通过大规模集采大力推动了EPON的应用。烽火通信凭借多年对光纤接入技术的专注和探索,以行业领跑者的姿态为运营商提供了全面的EPON产品和解决方案。继2006年和2007年获得中国EPON市场最大市场份额后,2008年,烽火通信又再创佳绩,在运营商集团组织的大型测试与集采中获得多项排名第一。随着2008年国内FTTx商用部署规模和部署速度的飞跃发展,烽火EPON产品在很多地区大规模应用,继续助力国内电信运营商的“光进铜退”。
2 陕西电信全面部署光进铜退
作为陕西最大的固网运营商,陕西电信宽带用户已逾百万,其中ADSL用户占宽带用户总数的87%。随着转型业务的深入推进,铜缆网已远远不能满足宽带业务发展需求。面对挑战,陕西电信稳步推进战略转型,逐步由以语音为主的传统基础业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在保持现有语音业务的同时,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数据、视频等宽带多媒体业务的需要。两年来,陕西电信大力推进光进铜退,停止大对数电缆建设,先后利用软交换技术对固网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对全省城域网连续进行了6期扩容改造,为全面推动光进铜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陕西电信又进一步严格控制新建电缆,上半年集中投资对城域网接入光缆进行扩容改造,新建接入光缆11万芯公里;下半年,在所有新建住宅小区大力推进基于EPON方式的光进铜退改造,在接入网用光缆大面积退掉铜缆,完成接入点下移和光纤的到楼、入户。陕西电信光进铜退的短期目标是力争用2~3年时间,将接入距离在城市主干>1km和农村主干>2.5km的铜缆全部退出,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宇、有条件的农村光缆到行政村。
长期以来,烽火通信在FTTx工程建设上同陕西电信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早在2005年,烽火的EPON设备就成功应用于汉中电信,用于网吧一条街的网络接入改造。2007年,烽火承建的陕西第一个FTTH工程,在西安航天苑别墅成功商用,实现了光纤直接入户,同时提供语音、高速宽带上网和IPTV业务,提升了楼盘的品牌价值,全面提升了用户体验,并为陕西电信树立起高端的品牌形象。随着2007年底陕西电信开始全面的FTTx网络建设,烽火通信EPON产品也在陕西电信得到大量应用。到目前为止,烽火通信负责承建的陕西电信宝鸡、汉中、铜川、安康等多个地市的FTTx网络,总计建设规模已超过35万线,产品应用范围除了烽火通信的各型OLT和ONU设备外,还包括烽火的各种光纤、光缆和线路产品。另外,借助在FTTx网络的规划和工程上的丰富经验,烽火公司还为陕西电信提供交钥匙的FTTx网络规划、建设和维护服务。
3 烽火EPON产品在陕西电信光进铜退中的应用
在陕西电信光进铜退改造中,为了满足全覆盖、多业务的需求,需要解决不同地域和客户的各种应用要求和工程建设难题。对此,烽火通信提供了全面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充分满足陕西电信对于各种应用场合的业务需求,并且针对不同客户群,提供了多种FTTx建设模式,包括针对新增居民用户的FTTH和FTTB+LAN模式、解决现网提速改造的FTTN+DSL模式、针对大客户用户的专线应用和“全球眼”监控业务等,并且在FTTx网络上全面部署了宽带上网、语音、有线电视和IPTV等业务,真正实现了基于光纤的全业务接入。
利用EPON技术大规模推进光进铜退,在国内初步起动期,缺少相应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在预见国内EPON巨大的市场规模的同时,烽火通信积极注意在工程应用中总结经验,为国内光进铜退市场的更大规模发展提供借鉴。烽火EPON产品在陕西电信的大量应用,也为积累和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3.1 FTTB+LAN模式下的多业务接入
FTTB+LAN模式在建设成本上比FTTH具有优势,并且可以通过五类线入户的方式实现全业务的接入,特别适合没有原有入户线限制的新建居民小区。陕西电信大规模采用烽火通信EPON系统及FTTB+LAN型ONU来进行小区网络的建设:局端AN5116系统放置在端局机房,上联至城域网和软交换平台。线路部分全部采用无源设计,将室外光交接箱安置于小区绿化带或地下室等空闲区域,光分路器放置于光交内,免除了小区机房的建设。用户端采用烽火通信MDU(LAN)型AN5006系列ONU设备;针对小区楼宇不同的用户分布情况,搭配使用来进行组网。ONU设备安置于楼道网络终端箱内,通过五类线提供居民用户的全业务接入。并且在需要断电业务保障的情况下,采用后备电源来提供语音业务8h以上的停电续航能力。
陕西电信在建设FTTB+LAN模式时,FTTx网络和各种业务平台的顺利对接是增强新用户业务体验,提高网络价值的关键。目前,陕西电信利用FTTB+LAN网络提供的业务(包括宽带上网、基于软交换的语音业务和IPTV业务):在工程中,EPON设备需要与IP城域网,软交换平台,语音增值业务平台,IPTV业务平台以及各种终端设备之间配合;在工程前期,需要合理规划网络配置和分配网络资源以保证业务的对接,例如对于IP语音业务,就需要软交换平台和语音业务增值平台对各种信令参数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语音业务的互联互通,在平台升级时也需要考虑到是否会对FTTx网络语音业务的互通带来影响,在ONU下挂IAD时,还要考虑所有各种下挂的IAD同上层平台的配合。由于FTTB+LAN的模式下,各种业务同时承载于IP平台下,各种业务的流量和优先级也需要在整网范围内全盘考虑,以保证业务获得相应的QoS保证。例如,IPTV业务是实时视频业务,又具有高的带宽占用,在开通这类业务时,需要对整个网络的VLAN和业务优先级进行统一的规划,以保证其服务质量的同时,也不会造成网络的拥塞而影响到IP语音业务等更高优先级业务的提供。图1为FTTB模式下多业务的接入。
图1 FTTB模式下多业务的接入
3.2 FTTN+DSL建设模式中下接入点的选择
FTTN+DSL的建设模式能够节省每线用户的投资成本,采用宽窄带同时下沉的方式,替换掉主干部分铜缆,实现光进铜退的同时,将接入点下移,同时在接入线路上采用ADSL2+技术,提高了用户的接入带宽,能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宽带业务。由于提供DSL接口的ONU一般适合采用大对数收敛比的设计,这种方式特别适合现有用户居民点和村落的综合接入改造,也被陕西电信大面积应用于现有宽带接入方式的光进铜退改造上。
在这种建设模式中,烽火AN5116系列OLT放置在县市局端的机房中上联软交换和IP城域网,利用城域网光缆作为接入网主干部分光缆,分光器可以放置在城域网的接头盒内,烽火AN5006-15/16型ONU提供128/512路的ADSL2+或者POTS接口为用户提供综合业务接入。在这种建设模式中,将ONU下沉到更靠近用户接入点的位置,以保障ADSL2+用户接口达到预期的带宽能力,目前陕西电信此类工程建设的经验是ONU下行铜线距离可以控制在2km以内,保证用户接入带宽完全有能力支持IPTV业务。从业务开通的效果看,对于有线电视没有接入的地区,通过FTTN+DSL的模式开通IPTV业务,是非常受欢迎的。
在陕西电信大面积应用的FTTN+DSL工程中,ONU布放位置的选择是工程中遇到的一个难点,一般ONU可选的布放位置都在居民用户密集地区或者郊区机房中,前者机房选址困难,后者虽然能够找到机房,但机房条件一般都不能满足电信设备的部署需求,所以工程中大量采用了ONU配套的烽火FTTCab型室外机柜,FTTCab型室外机柜可以满足抱竿或者室外落地安装的方式,同时为ONU提供供电、防尘、防雷、温度控制、配线等一体化的解决方式,并可实现机柜远程信息采集与监控,很好地解决了接入点下沉后寻找ONU机房的难题。图2为FTTN+DSL模式室外机柜的应用。
图2 FTTN+DSL模式室外机柜的应用
3.3 大规模FTTx网络部署中局端设备和网管的规划
随着光进铜退建设大面积的铺开,部署的局端设备数量也会成倍增加。以烽火通信承建的陕西宝鸡电信本地FTTx网络为例:宝鸡是陕西省的第一大市,下辖九县三区,人口达到367万,宝鸡电信本地接入网的光进铜退改造第一期工程覆盖到市区和所有下辖区县,建设规模超过15万线。考虑到后续扩容需求,此次工程全部采用烽火通信AN5116-02型大容量OLT设备,AN5116-02采用高密度,大容量设计,每端的最大接入能力达到1024个ONU,1台标准机柜中可以部署3端AN5116-02。为满足配线、管理和以后的扩容需求,工程中OLT局端设备均部署在中心机房或者模块局机房。随着用户数目的增加,EPON用户数的集中管理和维护非常重要,所以在宝鸡电信的本地FTTx网络工程中,网管也是集中设置,一个县、区网管设置1台区域网管服务器,本县、区的用户数据集中存贮和维护。随着用户数目的技术增加,可以升级成一个集中的二级网管系统。网管数据集中到市一级网管服务器,各县、区的网管系统演变成网管客户端,在中心网管服务器的授权下管理和维护本区的用户数据。图3为宝鸡电信OLT和网管组网。
图3 宝鸡电信OLT和网管组网
4 结束语
烽火通信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依托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综合实力,与广大运营商紧密合作,伴随着运营商转型战略,一直在做着不懈努力,为运营商提供全面的光接入解决方案,为运营商的全业务运营注入澎湃动力。除陕西电信外,烽火通信还积极参与众多省份EPON接入网建设。EPON之花遍布神州,其优异的解决方案经受住了实践的严峻考验,并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
来源 [电信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