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2016,近日关于分拆华为的声音甚嚣尘上,有外部的,也有华为内部推波助澜的,主要观点都是华为终端独立出去更适合。华为以B端业务起家,以任正非的“太平洋管道战略”为主要方向,消费者业务已明显偏离主航道,而且在整体华为体系下,其发展处处受限,高层管理者多出身B端市场,对C端了解不足,导致消费者BG经营受阻。若能够独立出去,让华为终端掌握自己的命运,会更合适。
但是有些事情,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关于分拆华为这事情,你们问过大当家的意见吗?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互为补充
华为公司以业务体系为框架,整体上分为运营商BG、企业BG、消费者BG三大块,从命名上可以很明显看出,前两者面向企业市场,而终端业务,面向的个人消费者。
从4月华为发布的2015年年报中的数据显示,华为运营商、企业、终端三大业务全球销售收入达3950亿元,同比增长37%;净利润369亿元,同比增长33%。经营现金流达到493亿元。这家巨无霸公司,作为迄今为止中国最成功的民营企业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华为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最卓越的企业代表。
在运营策略上,华为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遵循被集成战略,以“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为核心诉求,坚守管道战略;而终端业务,本质上是一种集成,华为过往几十年的积累,实质是可以理解为华为终端的供应商。二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互为补充。以华为手机为例,用着华为的基站、华为的Wi-Fi、华为的手机芯片,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这样的全方位理解用户诉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分拆华为消费者BG,弊大于利
先看一下华为消费者BG的营收情况:消费者业务是华为整体增长最显着的业务,2015年消费者业务收入达1291亿元,同比增长73%;2014年,消费者业务的占比还仅为26%,在今年这个数字已经提升到了33%,消费者业务在华为内部收入中所占份额在持续增大。
而据公开数据显示,华为2015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08亿台,仅次于苹果三星,位居全球第三。2016年Q1华为智能手机销量2839.2万台,其中中国市场销量1657.7万台,稳居国内市场排名第一。
如此亮眼的成绩背后,是华为公司整体对于消费者BG的鼎力支持。此阶段若将消费者业务分拆,对于其终端业务可谓是灭顶之灾。无论是技术研发、系统整合、对供应商的掌控能力等,华为终端都远未到独当一面的程度。而以智能手机业务为例,涉及到庞大的业务采购体系、流通渠道体系,分销业务体系,这些可以说华为终端近几年有所布局,但一旦脱离华为体系,其根基并未牢固,风险极大。
而且,由于华为终端的业务集成模式,其对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诉求更高,除了硬件,需要全方位布局内容、应用及服务,这也是当前智能终端发展的必然方向,若脱离华为体系,其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在红海中杀出一条出路。
当然,以最坏的打算来看,即使拆分,消费者业务也只是以形式上独立的子公司存在,而不会完全脱离华为体系。这其中牵涉诸多到千丝万缕的关联,远远不是一句分拆就能解决的,业务模块的划分,财务的划分,知识产权的划分等等,谁分到哪里,岂是一句话就能了断地。
对于分拆这件事,任总会同意吗?
消费者业务独立,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更大的一面在于激活组织结构。华为终端以事业部形式存在,各部门的业务老大,在华为公司整体中,其实并无太多决策权,更多还是在于执行层面,这导致他们普遍缺乏更深层次的参与感,并对于业务发展方向不能按照自我规划来做,导致能力受限。此前华为终端数名大将出走,深层次原因也有部分源自于此。
但留在华为体系内,好处也显而易见,凭借华为在通信领域深耕多年的积累,其优势地位不是一年两年可以撼动的。仅凭知识产权一项,就已经将对手甩出老远,如手机处理器、操作系统等,也成为打击竞品的核武器,失去这些我不知道华为终端还有什么核心优势。
当前华为终端的独立统筹能力还不够,必须借助华为整体资源来实现,生切绝无可能,若一言不合最后净身出户,对于华为终端来说,风险是在太大。
从任正非的角度出发,放弃终端业务,让其独立发展更是不可能。此前华为与美国3Com公司合资成立的华为3Com公司,经过一系列倒手倒卖后,现在的主体“新华三”已成为华为在企业业务市场最强劲的对手之一。在运营商、企业业务市场增长放缓后,华为势必需要在个人消费者市场有所作为,而将终端业务拱手相让,实为不明智之举。
当前企业发展,讲究的是垂直整合的全价值链服务,华为三大块业务本身就是相互协同的关系,若只是为了分开而分开,华为不仅会失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对于其整体的伤害来说远大于分拆的好处。这也是笔者认为华为大当家不会同意分拆的核心观点。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