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2022,光纤在线讯,一支支光模块经过-40℃—85℃高低温循环测试后,交付到全球主流通信设备商手中;一台台代表行业领先水平的激光切割装备整装待发,运往全国以及世界各地。在武船重工、中铁宝桥、三一重工等中国制造标杆企业,
由华工科技打造的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为桥梁制造装上了“最强大脑”。
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作为湖北11家入选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计划的企业之一,
华工科技多项“光能力”居全球前列。其中,光模块出货量排在全球前列,是业界首批发布800G光模块的厂商之一;三维五轴激光切割装备市场占有率已达到国内第一、全球前三。
800G硅光芯片将在二季度推出
3月8日,在第47届美国光纤通讯展上,华工科技发布的多款800G系列光模块产品,
以及预告发布代表下一代产品风向标的800G硅光模块,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光模块作用是光电转换,主要用于数据中心、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华工科技核心子公司华工正源总经理胡长飞介绍,“在大数据中心里,核心部件就是光模块。”
华工正源生产一部车间内,技术工人手中的光模块,看起来和一个普通U盘差不多大小,其内部集成了激光器、探测器、光电芯片等众多精密部件。在这里,每一支光模块都经过高低温循环、老化测试等多项可靠性认证,再到品质检验、最终出货……
今年1月以来,华工科技旗下的华工正源光模块车间“马力全开”,
产品订单相比去年同期增幅超过40%,光模块产能可以达到每月255万支。
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权威市场分析指出,5年后,硅光技术的市场占比会迅速地提高到一半,成为光通信模块行业主流技术方案。记者获悉,
目前华工正源自制硅光芯片的400G光模块已经投产,800G硅光芯片预计今年二季度正式推出。
“华工正源的光模块出货量排在行业全球前列,而硅光芯片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解决高端芯片快速上量的问题,公司特点和硅光技术的特点相契合。”胡长飞介绍,公司的硅光项目通过光芯片、光器件和光模块研发、生产多维度紧密结合,形成了竞争优势。
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推出,将拉动一个新的万亿级赛道,公司将加速硅光、相干、800G/1.6T光模块等行业前沿产品的商用进程,巩固并提升在光通信领域核心竞争优势。
一台机器替代一个工厂
3月20日,位于光谷科创大走廊葛店区域的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内,技术人员正在测试、校准激光智能装备产品。今年以来,随着海内外市场对高端装备需求持续提升,华工科技核心子公司华工激光正开足马力,抓生产赶订单。
华工科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
该公司整体海外业务增长近40%,其中激光智能装备产品增长108%,产品已实现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等海外市场的全面覆盖。
去年7月,华工激光两款重磅产品全球首发。其中包括业内首台高功率管材激光清洗装备,长6米、直径6厘米的管材,经激光清洗10分钟后,洁净如初;国内首台超重管激光三维加工中心,以全自动激光切割超大、超重、超长管材、型钢为目的,实现送料、切割、搬出高度自动化,实现了“一台机器替代一个工厂”。
华工激光总经理邓家科介绍,国内对大型型材需求大,但现有工序间转运材料困难,用工数量多,人工成本高,有时一件工件的加工需要多达近10种加工工序,以及众多人力的配合才能实现加工。在超重管激光三维加工中心,最大加工管径508厘米,最大加工长度12米,单根管材最大载重2.7吨,
解决了超大、超重、超长管材及型材在加工中的“卡脖子”难题,抢占了制造技术制高点,夯实了极限制造发展之基,实现该领域激光加工装备的国产化。
销售破百亿,创新是关键
3月15日下午,华工科技智能制造版块负责人、华工赛百董事长杨肖组织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业务团队,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专家团队、中联重科相关负责人热烈地探讨着智能制造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制造业模式发生了深刻改变,智能化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而我们抓住了市场机遇,做了大量的技术储备。”杨肖介绍,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深中通道是我国继港珠澳大桥后又一世界级的“超级工程”,其使用的钢构造就来自华工科技为中铁宝桥打造的
全国首个钢桥梁行业5G智能制造工厂。此前,华工科技已为武船重工、博睿交通重工、远大可建等企业打造钢构智能产线、智能工厂。
“2021年,华工科技锚定新基建、新能源、新材料、工业数智化等核心业务发展赛道,
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介绍,近年来,华工科技承担的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及重点研发计划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800G超高速光传输系统光模块项目,使公司成为业界首批发布800G光模块的厂商之一。华工科技建立了湖北省光电子集成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超快激光器及激光精密微纳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激光先进制造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与团队。
马新强认为,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关键要突出产业化。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创造活力、掌握核心技术的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的竞争,
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鼓励企业引进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和海外高端人才,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搭建优质人才梯队。
来源公众号:中国光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