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6G起步应从5G/5.5G生态协同推进
发布时间:2023-10-07 08:49:56 热度:738
10/07/2023,光纤在线讯,在日前举行的“6G协同创新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4G及前几代移动通信的发展是在应用生态基本具备的情况下顺势而为,生态建设似乎水到渠成;5G的应用生态发展明显滞后,2C和2B应用侧准备不足,而且国际形势变化使外循环受限,凸显芯片等基础产业生态短板;6G起步就应重视生态协同推进,生态的营造需要从5G/5.5G做起,应用生态需要强化与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协作。
邬贺铨指出,频率是6G发展生态的前置条件,但毫米波频段面临传播损耗与干扰限制,超大规模天线将是6G研究的主要发力点。需重点研究千级规模的天线阵子、3D MIMO、智能超表面(RIS)、分布式MIMO、通感融合MIMO等,但面临复杂度高、成本高和功耗大的挑战。
邬贺铨进一步指出,5.5G已经以实现峰值上行Gbps、下行10Gbps为目标,6G可以再提高但没必要追求Tbps,个别超高带宽的应用可以通过载波聚合来支撑。6G超大规模MIMO对前传带宽有很高要求,4G/5G/6G共用宏基站光纤直驱需18根光纤,虽然单纤双工可减半,但仍需9根光纤。为了仅使用双纤需开发多波长CWDM,中国移动提出的半有源CWDM,兼具无源CWDM的简单和有源CWDM的可监控及有自动保护能力,在6G时代也是需要的。
在行业应用方面,面向工业互联网场景,现场工控系统既是工业互联网的底座,也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但标准碎片化、协议欠开放,抬高了5G进入工业互联网的门槛,限制了对生产现场数据的采集。应着力构建5G/6G进入工业互联网的生态,在现场工控系统基础上增加云平台及行业应用,打造IT与OT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
面向车联网场景,车联网是通信、IT和汽车三个产业的交汇,也是5G/6G主要应用领域,车载电子及联网服务将打造万亿元量级的新兴产业。目前不依赖于道路协同的智能座舱和单车智能已经在开放道路开始无驾驶员出租车试验,然而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主体不明确、商业模式不清晰、生态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5G/6G V2X的发展。
面向非地面移动通信,非地面移动通信网 (NTN) 以地面移动通信网 (TN) 为中心,将卫星通信融合到移动通信网络中,实现更广覆盖和应急时提供对TN的备份,同时将公众网移动终端纳入卫星用户范畴,增强卫星通信的用户覆盖。但星地融合面临时延长、多普勒频移大、频率干扰、波束管理、频繁切换等挑战,与此同时,我国卫星互联网还面临频轨资源受限、Q频段损耗大、移动通信频段需严格干扰管理、境外落地站困难等严峻的生态考验。
面向无线短距通信,其发展趋势是从尽力而为走向质量保障(SLA)、从单纯无线连接走向通信感知定位一体化、从自闭态走向开放对接各种应用生态。新型高性能无线短距通信需多系统共享频谱克服干扰同时优化效果,兼顾通感算各目标下实现系统综合寻优,同时支持原生应用及第三方应用生态。特别是要与汽车、家居、制造、能源等垂直行业紧密合作,形成良好发展生态。
面向视频业务,目前5G手机受限于LCD技术和小屏幕,感觉不到4k与2k清晰度的差异。但是可以通过提高色域与帧率及像素编码位数,使用户有不同体验。另外,可以利用AI网络感知业务数据流的类型、数据流内帧的差异性、感知终端能力与电量;使终端感知网络无线带宽、资源调度周期拥塞状态等,优化终端视频业务体验。为了让移动芯片的VR/AR设备也能显示出顶级的画质,需将3D图形运算放到云端,让XR终端更加轻量化、平价化,VR的渲染体验关键指标是运动到成像的时延需控制在20ms内,其中上云的时延不能超1ms。
面向AI大模型应用,自建基础大模型需有足够算力、数据、人才、应用场景、闭环的生态等,门槛很高;合作开发行业大模型可以在大模型上基于海量有价值数据充分训练,待调优至理想效果后再进行知识蒸馏、量化及针对特定场景迁移等缩小模型的工作。邬贺铨强调,通信大模型需要跨运营主体实现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需重视数据安全管理,开发适于终端和边缘计算的模型。
邬贺铨指出,频率是6G发展生态的前置条件,但毫米波频段面临传播损耗与干扰限制,超大规模天线将是6G研究的主要发力点。需重点研究千级规模的天线阵子、3D MIMO、智能超表面(RIS)、分布式MIMO、通感融合MIMO等,但面临复杂度高、成本高和功耗大的挑战。
邬贺铨进一步指出,5.5G已经以实现峰值上行Gbps、下行10Gbps为目标,6G可以再提高但没必要追求Tbps,个别超高带宽的应用可以通过载波聚合来支撑。6G超大规模MIMO对前传带宽有很高要求,4G/5G/6G共用宏基站光纤直驱需18根光纤,虽然单纤双工可减半,但仍需9根光纤。为了仅使用双纤需开发多波长CWDM,中国移动提出的半有源CWDM,兼具无源CWDM的简单和有源CWDM的可监控及有自动保护能力,在6G时代也是需要的。
在行业应用方面,面向工业互联网场景,现场工控系统既是工业互联网的底座,也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但标准碎片化、协议欠开放,抬高了5G进入工业互联网的门槛,限制了对生产现场数据的采集。应着力构建5G/6G进入工业互联网的生态,在现场工控系统基础上增加云平台及行业应用,打造IT与OT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
面向车联网场景,车联网是通信、IT和汽车三个产业的交汇,也是5G/6G主要应用领域,车载电子及联网服务将打造万亿元量级的新兴产业。目前不依赖于道路协同的智能座舱和单车智能已经在开放道路开始无驾驶员出租车试验,然而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主体不明确、商业模式不清晰、生态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5G/6G V2X的发展。
面向非地面移动通信,非地面移动通信网 (NTN) 以地面移动通信网 (TN) 为中心,将卫星通信融合到移动通信网络中,实现更广覆盖和应急时提供对TN的备份,同时将公众网移动终端纳入卫星用户范畴,增强卫星通信的用户覆盖。但星地融合面临时延长、多普勒频移大、频率干扰、波束管理、频繁切换等挑战,与此同时,我国卫星互联网还面临频轨资源受限、Q频段损耗大、移动通信频段需严格干扰管理、境外落地站困难等严峻的生态考验。
面向无线短距通信,其发展趋势是从尽力而为走向质量保障(SLA)、从单纯无线连接走向通信感知定位一体化、从自闭态走向开放对接各种应用生态。新型高性能无线短距通信需多系统共享频谱克服干扰同时优化效果,兼顾通感算各目标下实现系统综合寻优,同时支持原生应用及第三方应用生态。特别是要与汽车、家居、制造、能源等垂直行业紧密合作,形成良好发展生态。
面向视频业务,目前5G手机受限于LCD技术和小屏幕,感觉不到4k与2k清晰度的差异。但是可以通过提高色域与帧率及像素编码位数,使用户有不同体验。另外,可以利用AI网络感知业务数据流的类型、数据流内帧的差异性、感知终端能力与电量;使终端感知网络无线带宽、资源调度周期拥塞状态等,优化终端视频业务体验。为了让移动芯片的VR/AR设备也能显示出顶级的画质,需将3D图形运算放到云端,让XR终端更加轻量化、平价化,VR的渲染体验关键指标是运动到成像的时延需控制在20ms内,其中上云的时延不能超1ms。
面向AI大模型应用,自建基础大模型需有足够算力、数据、人才、应用场景、闭环的生态等,门槛很高;合作开发行业大模型可以在大模型上基于海量有价值数据充分训练,待调优至理想效果后再进行知识蒸馏、量化及针对特定场景迁移等缩小模型的工作。邬贺铨强调,通信大模型需要跨运营主体实现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需重视数据安全管理,开发适于终端和边缘计算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