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N混战:传统设备商争夺话语权
发布时间:2013-05-28 10:08:33 热度:1450
5/28/2013,在利润下滑的严冬遭遇SDN,设备商该如何应对由此引发的生态格局的颠覆?或许,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SDN,参与SDN,利用SDN的规则与新技术周旋,最大限度争取控制权,这才是上策。
沉寂多年的网络界终于随着SDN的驾临焕发生机。当互联网、运营商都在憧憬SDN颠覆现在网络弊端的时候,设备商则发自内心地感到危机。
在SDN的理念中,目前网络设备软硬件一体的架构将被打破,软硬件解耦,网络设备只负责高速率、转发等性能,愈发标准化、低廉化;与此同时网络功能将由软件实现,设备利润转移到软件领域。
就如同当年PC市场被分割成硬件、软件、芯片,成就了WinTel帝国一样,网络设备也很可能被分割。曾经叱咤风云的设备商很可能沦为“卖硬件的”,而巨额市场转移到由新兴的软件、操作系统厂商手中。
不排除有设备商会转型成为软件企业,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后者的可能性要远大于前者。
斯坦福大学教授Nick McKeown的一篇论文终于开始酝酿蝴蝶效应。
首次交锋
2011年, Facebook、Google、微软、Verizon、德国电信、Yahoo发起成立了开放网络基金会(Open Networking Foundation,ONF),旨在推进实现基于OpenFlow的SDN网络。
开放网络基金会ONF是当前SDN标准制定的重要推动力量,2012年ONF发布了SDN白皮书。ONF为网络重新定义了三个逻辑层:应用层、控制层、基础网络层。其中,基础网络负责高速数据转发;控制层则对下层通过标准的协议与基础网络进行通信,对上层则通过开放接口向应用层提供对网络资源的控制能力;应用层则基于控制层提供的开放能力,来实现丰富多彩的业务创新。目前,这种三层架构已经得到业内广泛认可。
作为SDN的核心实现技术,OpenFlow首先是基础网络设备层的规范,其次是控制层与基础网络层之间的沟通协议。随着OpenFlow1.0可商用版本颁布之后,OpenFlow逐步完善。不过,面向应用层的可编程接口标准目前仍处于需求讨论阶段。
2010年起,Google采用OpenFlow技术,通过10G网络连接其分布在全球的12个数据中心。2012年4月,Google宣布:“通过提高网络的可用性和容错能力,以及通过周密的流量工程和优先次序工作,已经将链路使用率从平均的30%-40%,提升到95%。”
这一成果发布可谓SDN的里程碑,不少国外媒体指出:以OpenFlow为代表的SDN技术已经打开了商用之门。
然而,有人不同意。就在Google为OpenFlow庆功的同时,思科、Nicira以及VMware等公司站出来“辟谣”:“SDN不是OpenFlow。”在思科的声明中,SDN应该更侧重于网络的可编程性,并以此为业务创新提供更开放的环境。
在抛出了这个噱头的同时,思科推出了渲染已久的SDN战略——思科开放网络环境(Cisco ONE),该战略旨在让网络的每一层(从传输层一直到网络服务层)皆可编程,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思科还将推出一个软件开发工具包(SDK),该工具包通用API使其所有路由器和交换机都可编程,但转发决策仍然将分布在整个网络。但是,在这一战略中,思科并没有采用OpenFlow技术。尽管思科也是ONF的成员之一,且已经宣布将OpenFlow纳入其Nexus交换机产品线。
然而,一旦OpenFlow技术成熟,IT企业和新兴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定制硬件设备加自研SDN OS的模式快速的提供全套SDN网络解决方案,从而挤占传统网络设备厂商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占据销售额大部分比例的企业网市场。“以思科为首的传统路由交换厂商没有任何理由支持这个技术,因为这个技术本身就是要打破传统路由交换的封闭性,把业务和平台分离,这明显是在挖传统路由交换厂商的墙角,在利益冲突面前,他们怎么可能真心支持呢?”弯曲评论上知名人士“理客”这样形容思科与OpenFlow的关系:思科的态度只是为了学术上的面子,而OoenFlow组织拉思科入伙,也只是为了充充门面。
值得一提的是,思科还是充分利用了SDN的规则,毕竟SDN更大的作用是摆脱目前网络对互联网业务的桎梏,帮助业务提供商掌握技术话语权,通过软件开发定制掌握更多的网络细节和能力,并逐渐成为网络新技术的引领者。
从这一点来看,思科把战略焦点放在SDN“还处于探讨阶段”的应用层也是有的放矢。
2012年,在设备商与SDN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中,传统厂商明确表示的自己的态度:在尽可能不改变网络架构的前提下,实现SDN的目标。
电信网络“IT化”
但是,战火依旧在蔓延。
“业务与网络的适配、提高网络控制力、更优越的创新环境,以及提高网络利用率,降低网络服务成本”等等理念随着SDN的炙手可热而愈发吸引眼球。
2012年底,AT&T、英国电信(BT)、德国电信、Orange、意大利电信、西班牙电信公司和Verizon联合发起成立了网络功能虚拟化产业联盟(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sation,NFV),旨在将SDN的理念引入电信业。
目前,如Verizon、德国电信、NTT等主流运营商,均尝试将SDN理念引入数据中心网络。
4月底,中国首个大型SDN会议——中国SDN大会在京召开,三大运营商唱起主角。从三大运营商的表态来看,SDN绝不会仅仅停留在数据中心。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介绍,在ITU-T标准组织中,中国电信主导提出在现有网络(NGN)中引入SDN的需求和架构研究,已于今年2月成功立项S-NICE标准,“S-NICE是在目前的智能管道中使用SDN技术的一种智能管道应用的特定形式。”
此外,中国电信还在ITU-T展开了“SDN在接入网上的实现”等标准项目;中国移动则提出了“SDN在WLAN网络上的应用”等课题。
SDN的触角通过传输网、融合接入、未来移动网以及智能管道业务等领域伸向整个电信网络。
运营商引入SDN给设备商带来的“震动”要远大于互联网企业。
“一直以来,电信业的基本思路就是垂直封闭式架构,软硬件一体化,追求高性能。”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指出,这种封闭体系下,厂商“通吃”网络,运营商也难以实施业务创新。同时,这也导致了CAPEX、OPEX的居高不下:运营商需要面对大量不同厂家、不同年代、不同设备的采购、设计、集成、IOT、部署、维护运行、升级改造……
韦乐平在《去电信化》一文中强调,电信业需要把大量单一用途的、软硬件耦合的、昂贵的设备转向IT化网络——硬件通用化、虚拟化和低成本的、软件定义的网络,以此降低网络成本。“SDN的理念与‘去电信化’不谋而合。”在2008年正式提出“去电信化”之后,韦乐平终于找到了技术突破口。
“电信网络开启了IT化进程,是去电信化的重要突破,也是IT和软件业突破电信业壁垒的重要机遇。”在电信领域,IT和软件企业同样可以借助SDN的契机逆袭设备商。韦乐平预言,“这是设备商前所未有的挑战,五到十年之后,可能应对不好的设备商就看不到了。”
与“狼”共舞
对电信行业而言,SDN并非一个全新的理念。目前已经初具规模的IMS(IP多媒体子系统)、软交换等等技术,均提出过控制与设备分离、集中控制等近似于SDN的理念。
但这些技术并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同厂商设备难以做到兼容、互通。
每次规模采购设备之前,运营商必然要进行“互通测试”,要求入围设备与其他厂家兼容,可互操作。然而,真正能实现互通的场合也只有“实验室环境”。“实验室测试都OK,但一到现网就出问题。”韦乐平介绍,“尤其是中兴、华为两家厂商,几乎从不互通。”
“虽然设备接口都采用标准协议,但因为设备是软硬件一体的,厂商有的是办法在软件上做手脚。”一位从事IMS的业内人士告知记者,“通过这种方法,厂商可以确保竞争对手不能来自己的‘地盘’捣乱。”
由此也可以推断,IT企业如果想凭借SDN软件分割设备商利润,必然也会遭遇到“互通”难题。要知道,即便中国电信推出一款新软件,也会在互通程序上卡壳数月。韦乐平分析指出:“电信公网里利益主体众多,由此引发的商业利益冲突和协调问题可能是SDN最大的挑战。”
当然,靠“兼容壁垒”进行防守并非长久之计。对几大设备商而言,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4月9日,思科和IBM联合微软、Big Switch、博科、思杰、戴尔、爱立信、富士通、英特尔、瞻博网络、微软、NEC、惠普、红帽和VMware等发起成立了OpenDaylight。
在业内大多数人看来,OpenDaylight是一个与ONF、NFV分庭抗礼的组织。毕竟,这个组织中只有SDN的供应商,没有SDN的用户——互联网或者运营商。目前,OpenDaylight项目的范围包括SDN控制器,API专有扩展等。
然而,另业内人士起疑的是:在该项目当中,以用户为导向的开放网络基金会(ONF)并没有参加,ONF也并没有对OpenDaylight进行官方的支持声明;此外,SDN控制器是整个SDN架构的核心。“OpenDaylight的联合创始人思科已经有了SDN控制器,包含在思科ONE产品线内”,不少业内人士担心:“思科要将其自己的控制器发展为实际标准,进而控制SDN。”
抢夺标准话语权的并不仅仅是思科。在ITU-T负责SDN的SG11小组中,华为几乎参与了所有标准项目。在国内CCSA(通信标准化协会)TC1、TC3、TC6小组中,华为更是牵头了超过半数以上的标准项目。此外,即便是“最反感厂商利益介入”的Nick McKeown发起成立的ONF中,华为同样也占据一席之地。
但华为对SDN显然也有自己的理解,在华为发布的SoftCOM未来电信网络架构中,华为更倾向于SDN所带来的网络资源的灵活、智能易管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全新商用模式。对于SDN所带来的硬件标准化、低成本则有所回避。
与此同时,SDN领域也掀起了对新兴企业近乎狂热的追捧,2012年4月思科投入1亿美元成立相关的内部创业公司Insieme,7月VMware以12.6亿美元天价收购SDN的领军企业Nicira,12月初Juniper以1.76亿美元收购了成立仅两天的SDN创业企业Contrail Systems。仅2012年,在SDN领域已发生12起重大收购和注资事件。
不可阻挡狼来了,那就与狼共舞。比起利润下滑引起的寒冬,SDN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带来的是更巨大的挑战。以思科、华为为代表的传统通信设备企业对SDN的积极性丝毫不弱于互联网企业。在SDN的“控制转发分离”、“软硬件分离”的趋势中,它们需要赶在技术成熟之前引入个性化、私有化技术,以此避免完全开放带来价值和竞争优势流失。
作者:陈宝亮 来源:通信产业报
沉寂多年的网络界终于随着SDN的驾临焕发生机。当互联网、运营商都在憧憬SDN颠覆现在网络弊端的时候,设备商则发自内心地感到危机。
在SDN的理念中,目前网络设备软硬件一体的架构将被打破,软硬件解耦,网络设备只负责高速率、转发等性能,愈发标准化、低廉化;与此同时网络功能将由软件实现,设备利润转移到软件领域。
就如同当年PC市场被分割成硬件、软件、芯片,成就了WinTel帝国一样,网络设备也很可能被分割。曾经叱咤风云的设备商很可能沦为“卖硬件的”,而巨额市场转移到由新兴的软件、操作系统厂商手中。
不排除有设备商会转型成为软件企业,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后者的可能性要远大于前者。
斯坦福大学教授Nick McKeown的一篇论文终于开始酝酿蝴蝶效应。
首次交锋
2011年, Facebook、Google、微软、Verizon、德国电信、Yahoo发起成立了开放网络基金会(Open Networking Foundation,ONF),旨在推进实现基于OpenFlow的SDN网络。
开放网络基金会ONF是当前SDN标准制定的重要推动力量,2012年ONF发布了SDN白皮书。ONF为网络重新定义了三个逻辑层:应用层、控制层、基础网络层。其中,基础网络负责高速数据转发;控制层则对下层通过标准的协议与基础网络进行通信,对上层则通过开放接口向应用层提供对网络资源的控制能力;应用层则基于控制层提供的开放能力,来实现丰富多彩的业务创新。目前,这种三层架构已经得到业内广泛认可。
作为SDN的核心实现技术,OpenFlow首先是基础网络设备层的规范,其次是控制层与基础网络层之间的沟通协议。随着OpenFlow1.0可商用版本颁布之后,OpenFlow逐步完善。不过,面向应用层的可编程接口标准目前仍处于需求讨论阶段。
2010年起,Google采用OpenFlow技术,通过10G网络连接其分布在全球的12个数据中心。2012年4月,Google宣布:“通过提高网络的可用性和容错能力,以及通过周密的流量工程和优先次序工作,已经将链路使用率从平均的30%-40%,提升到95%。”
这一成果发布可谓SDN的里程碑,不少国外媒体指出:以OpenFlow为代表的SDN技术已经打开了商用之门。
然而,有人不同意。就在Google为OpenFlow庆功的同时,思科、Nicira以及VMware等公司站出来“辟谣”:“SDN不是OpenFlow。”在思科的声明中,SDN应该更侧重于网络的可编程性,并以此为业务创新提供更开放的环境。
在抛出了这个噱头的同时,思科推出了渲染已久的SDN战略——思科开放网络环境(Cisco ONE),该战略旨在让网络的每一层(从传输层一直到网络服务层)皆可编程,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思科还将推出一个软件开发工具包(SDK),该工具包通用API使其所有路由器和交换机都可编程,但转发决策仍然将分布在整个网络。但是,在这一战略中,思科并没有采用OpenFlow技术。尽管思科也是ONF的成员之一,且已经宣布将OpenFlow纳入其Nexus交换机产品线。
然而,一旦OpenFlow技术成熟,IT企业和新兴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定制硬件设备加自研SDN OS的模式快速的提供全套SDN网络解决方案,从而挤占传统网络设备厂商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占据销售额大部分比例的企业网市场。“以思科为首的传统路由交换厂商没有任何理由支持这个技术,因为这个技术本身就是要打破传统路由交换的封闭性,把业务和平台分离,这明显是在挖传统路由交换厂商的墙角,在利益冲突面前,他们怎么可能真心支持呢?”弯曲评论上知名人士“理客”这样形容思科与OpenFlow的关系:思科的态度只是为了学术上的面子,而OoenFlow组织拉思科入伙,也只是为了充充门面。
值得一提的是,思科还是充分利用了SDN的规则,毕竟SDN更大的作用是摆脱目前网络对互联网业务的桎梏,帮助业务提供商掌握技术话语权,通过软件开发定制掌握更多的网络细节和能力,并逐渐成为网络新技术的引领者。
从这一点来看,思科把战略焦点放在SDN“还处于探讨阶段”的应用层也是有的放矢。
2012年,在设备商与SDN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中,传统厂商明确表示的自己的态度:在尽可能不改变网络架构的前提下,实现SDN的目标。
电信网络“IT化”
但是,战火依旧在蔓延。
“业务与网络的适配、提高网络控制力、更优越的创新环境,以及提高网络利用率,降低网络服务成本”等等理念随着SDN的炙手可热而愈发吸引眼球。
2012年底,AT&T、英国电信(BT)、德国电信、Orange、意大利电信、西班牙电信公司和Verizon联合发起成立了网络功能虚拟化产业联盟(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sation,NFV),旨在将SDN的理念引入电信业。
目前,如Verizon、德国电信、NTT等主流运营商,均尝试将SDN理念引入数据中心网络。
4月底,中国首个大型SDN会议——中国SDN大会在京召开,三大运营商唱起主角。从三大运营商的表态来看,SDN绝不会仅仅停留在数据中心。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介绍,在ITU-T标准组织中,中国电信主导提出在现有网络(NGN)中引入SDN的需求和架构研究,已于今年2月成功立项S-NICE标准,“S-NICE是在目前的智能管道中使用SDN技术的一种智能管道应用的特定形式。”
此外,中国电信还在ITU-T展开了“SDN在接入网上的实现”等标准项目;中国移动则提出了“SDN在WLAN网络上的应用”等课题。
SDN的触角通过传输网、融合接入、未来移动网以及智能管道业务等领域伸向整个电信网络。
运营商引入SDN给设备商带来的“震动”要远大于互联网企业。
“一直以来,电信业的基本思路就是垂直封闭式架构,软硬件一体化,追求高性能。”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指出,这种封闭体系下,厂商“通吃”网络,运营商也难以实施业务创新。同时,这也导致了CAPEX、OPEX的居高不下:运营商需要面对大量不同厂家、不同年代、不同设备的采购、设计、集成、IOT、部署、维护运行、升级改造……
韦乐平在《去电信化》一文中强调,电信业需要把大量单一用途的、软硬件耦合的、昂贵的设备转向IT化网络——硬件通用化、虚拟化和低成本的、软件定义的网络,以此降低网络成本。“SDN的理念与‘去电信化’不谋而合。”在2008年正式提出“去电信化”之后,韦乐平终于找到了技术突破口。
“电信网络开启了IT化进程,是去电信化的重要突破,也是IT和软件业突破电信业壁垒的重要机遇。”在电信领域,IT和软件企业同样可以借助SDN的契机逆袭设备商。韦乐平预言,“这是设备商前所未有的挑战,五到十年之后,可能应对不好的设备商就看不到了。”
与“狼”共舞
对电信行业而言,SDN并非一个全新的理念。目前已经初具规模的IMS(IP多媒体子系统)、软交换等等技术,均提出过控制与设备分离、集中控制等近似于SDN的理念。
但这些技术并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同厂商设备难以做到兼容、互通。
每次规模采购设备之前,运营商必然要进行“互通测试”,要求入围设备与其他厂家兼容,可互操作。然而,真正能实现互通的场合也只有“实验室环境”。“实验室测试都OK,但一到现网就出问题。”韦乐平介绍,“尤其是中兴、华为两家厂商,几乎从不互通。”
“虽然设备接口都采用标准协议,但因为设备是软硬件一体的,厂商有的是办法在软件上做手脚。”一位从事IMS的业内人士告知记者,“通过这种方法,厂商可以确保竞争对手不能来自己的‘地盘’捣乱。”
由此也可以推断,IT企业如果想凭借SDN软件分割设备商利润,必然也会遭遇到“互通”难题。要知道,即便中国电信推出一款新软件,也会在互通程序上卡壳数月。韦乐平分析指出:“电信公网里利益主体众多,由此引发的商业利益冲突和协调问题可能是SDN最大的挑战。”
当然,靠“兼容壁垒”进行防守并非长久之计。对几大设备商而言,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4月9日,思科和IBM联合微软、Big Switch、博科、思杰、戴尔、爱立信、富士通、英特尔、瞻博网络、微软、NEC、惠普、红帽和VMware等发起成立了OpenDaylight。
在业内大多数人看来,OpenDaylight是一个与ONF、NFV分庭抗礼的组织。毕竟,这个组织中只有SDN的供应商,没有SDN的用户——互联网或者运营商。目前,OpenDaylight项目的范围包括SDN控制器,API专有扩展等。
然而,另业内人士起疑的是:在该项目当中,以用户为导向的开放网络基金会(ONF)并没有参加,ONF也并没有对OpenDaylight进行官方的支持声明;此外,SDN控制器是整个SDN架构的核心。“OpenDaylight的联合创始人思科已经有了SDN控制器,包含在思科ONE产品线内”,不少业内人士担心:“思科要将其自己的控制器发展为实际标准,进而控制SDN。”
抢夺标准话语权的并不仅仅是思科。在ITU-T负责SDN的SG11小组中,华为几乎参与了所有标准项目。在国内CCSA(通信标准化协会)TC1、TC3、TC6小组中,华为更是牵头了超过半数以上的标准项目。此外,即便是“最反感厂商利益介入”的Nick McKeown发起成立的ONF中,华为同样也占据一席之地。
但华为对SDN显然也有自己的理解,在华为发布的SoftCOM未来电信网络架构中,华为更倾向于SDN所带来的网络资源的灵活、智能易管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全新商用模式。对于SDN所带来的硬件标准化、低成本则有所回避。
与此同时,SDN领域也掀起了对新兴企业近乎狂热的追捧,2012年4月思科投入1亿美元成立相关的内部创业公司Insieme,7月VMware以12.6亿美元天价收购SDN的领军企业Nicira,12月初Juniper以1.76亿美元收购了成立仅两天的SDN创业企业Contrail Systems。仅2012年,在SDN领域已发生12起重大收购和注资事件。
不可阻挡狼来了,那就与狼共舞。比起利润下滑引起的寒冬,SDN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带来的是更巨大的挑战。以思科、华为为代表的传统通信设备企业对SDN的积极性丝毫不弱于互联网企业。在SDN的“控制转发分离”、“软硬件分离”的趋势中,它们需要赶在技术成熟之前引入个性化、私有化技术,以此避免完全开放带来价值和竞争优势流失。
作者:陈宝亮 来源:通信产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