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华为中兴的“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13-01-04 08:09:14 热度:1879
1/4/2013,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华为、中兴在美被指存在安全威胁,在欧遭到反倾销调查,并且中兴第三季度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季度亏损。
尽管遭遇2012年的“流年不利”,但是如果要评选最接近世界级公司的中国企业,华为、中兴将毫无意外地获选。相信不会有哪个公司的员工能如此广泛地分布于全球各地。按照华为员工的说法,每一分钟天上都至少有3个华为员工在坐飞机;而中兴高层也透露过,单就国内市场而言,每天在天上飞的中兴员工就多达1000人,国外市场的数量更多。
如果以收入占比来考量,华为、中兴的国际化“成绩单”会更加明显。根据华为、中兴的2011年财报,两家公司2011年的国际市场收入占比分别达到67.8%和54%,这一占比已经相对稳定,而且连续保持了多年。
不过,在全球最大的无线市场美国遭遇“狙击”后,华为、中兴的国际化似乎遇到瓶颈,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
公司还有最后的“一公里”。
国际化路径
对华为和中兴而言,当年走出国门的决定都是英明且睿智的,但国际化更多是一种前途未卜的“无奈之举”。因此,早期国际化时,华为总裁任正非更多谈到的是“埋骨青山处,马革裹尸还”的悲壮。
华为的国际化始于1996年,真正开始有收获已经是2003年以后的事了。按照华为轮值CEO徐直军的说法,华为当年的国际化是“被逼出来的”。
当时,在国内CDMA以及小灵通如火如荼的时候,华为没有抓住这两个机遇,而竞争对手中兴则利用这两个机会迅速缩小了与华为的距离,再加上当时发改委对手机牌照的控制,在国内市场失去增长点的华为,进军海外市场就成为“华山一条路”的选择。
再加上电信市场本来就是全球市场,如果只发展国内市场,增长和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只有坚持国内和国外“两条腿走路”才是稳定的。“我们的期望是海外一条腿、中国一条腿,有两条腿走路我们就踏实,现在相当于有三条腿,海外有两条腿,是国内的两倍。比我们想象的好。”徐直军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
中兴的国际化略晚于华为,但也步步紧逼,成效明显。
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在接受采访中表示,突破发达国家市场是一项长期策略。显然中兴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毕竟,凭借着产品价格优势,中兴在欧洲、北
美市场取得了一席之地,但这些市场的利润低于中国和非洲。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北美市场对中兴的重要程度。据侯为贵预计,中兴今年在美国的营收能达到10亿美元,大部分来自手机。
最后一公里
到目前为止,华为、中兴已经拿下了除美国之外,几乎所有的全球市场,特别是华为在2006年到2009年对欧洲市场的突破,更是让华为在发达国家市场站稳脚跟。
那么,华为、中兴距离成为世界级公司还有多远?目前,业界对全球化有三个层次的定义:第一是走出去,主要是走出去卖产品;第二是跨国运营;第三是真正的全球化。
徐直军认为,华为已经做到了第一步和第二步,即走出去卖产品和跨国运营,华为已经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展开业务,并在当地有机构,但正走在从跨国运营到真正全球化的道路上,距离真正的全球化还有差距。
差距在于,华为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全球资源整合,即利用全球资源基于可比优势来做全球生意。据记者了解,目前的外籍高层在华为高层中的占比也在提高,虽然还没有外籍高层进入董事会或者EMT(执行管理委员会),但就国外机构而言,相当大比例的高层都是由外籍人士直接担任。
当然,是否拥有外籍高层或者究竟占比多少,并不完全能用来衡量国际化程度。徐直军认为,高层有没有外籍人员并不重要,找到合适的人就行了,不是一定要找一个洋人才算有全球化视野。
关键是,在整个经济进入下滑期的大背景下,华为、中兴等公司的增长点来自哪里?“我们认为在经济循环式衰退的情境下,对华为仍然是机会与挑战并存。”徐直军认为。
据他分析,目前占华为总收入约70%的运营商业务仍然有望保持每年10%的增长。由于华为在欧洲市场前几年的耕耘,欧洲市场今后两年仍将保持增长,2013年仍能增长25%,明年还会延续;发展中国家市场是华为的主战场,总体小幅平稳增长没有问题,最后华为前几年给客户赠送的网络正在走出合同免费维护期,进入收费服务期,服务收入增长问题也不大。
而华为的企业业务,已被思科总裁钱伯斯列为思科最强劲和可怕的对手,无论是在中国市场还是美国市场,据记者了解,华为内部已经制定了与思科正面竞争的若干政策,未来3年,企业业务市场将会有不少变数和看点。
尽管遭遇2012年的“流年不利”,但是如果要评选最接近世界级公司的中国企业,华为、中兴将毫无意外地获选。相信不会有哪个公司的员工能如此广泛地分布于全球各地。按照华为员工的说法,每一分钟天上都至少有3个华为员工在坐飞机;而中兴高层也透露过,单就国内市场而言,每天在天上飞的中兴员工就多达1000人,国外市场的数量更多。
如果以收入占比来考量,华为、中兴的国际化“成绩单”会更加明显。根据华为、中兴的2011年财报,两家公司2011年的国际市场收入占比分别达到67.8%和54%,这一占比已经相对稳定,而且连续保持了多年。
不过,在全球最大的无线市场美国遭遇“狙击”后,华为、中兴的国际化似乎遇到瓶颈,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
公司还有最后的“一公里”。
国际化路径
对华为和中兴而言,当年走出国门的决定都是英明且睿智的,但国际化更多是一种前途未卜的“无奈之举”。因此,早期国际化时,华为总裁任正非更多谈到的是“埋骨青山处,马革裹尸还”的悲壮。
华为的国际化始于1996年,真正开始有收获已经是2003年以后的事了。按照华为轮值CEO徐直军的说法,华为当年的国际化是“被逼出来的”。
当时,在国内CDMA以及小灵通如火如荼的时候,华为没有抓住这两个机遇,而竞争对手中兴则利用这两个机会迅速缩小了与华为的距离,再加上当时发改委对手机牌照的控制,在国内市场失去增长点的华为,进军海外市场就成为“华山一条路”的选择。
再加上电信市场本来就是全球市场,如果只发展国内市场,增长和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只有坚持国内和国外“两条腿走路”才是稳定的。“我们的期望是海外一条腿、中国一条腿,有两条腿走路我们就踏实,现在相当于有三条腿,海外有两条腿,是国内的两倍。比我们想象的好。”徐直军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
中兴的国际化略晚于华为,但也步步紧逼,成效明显。
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在接受采访中表示,突破发达国家市场是一项长期策略。显然中兴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毕竟,凭借着产品价格优势,中兴在欧洲、北
美市场取得了一席之地,但这些市场的利润低于中国和非洲。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北美市场对中兴的重要程度。据侯为贵预计,中兴今年在美国的营收能达到10亿美元,大部分来自手机。
最后一公里
到目前为止,华为、中兴已经拿下了除美国之外,几乎所有的全球市场,特别是华为在2006年到2009年对欧洲市场的突破,更是让华为在发达国家市场站稳脚跟。
那么,华为、中兴距离成为世界级公司还有多远?目前,业界对全球化有三个层次的定义:第一是走出去,主要是走出去卖产品;第二是跨国运营;第三是真正的全球化。
徐直军认为,华为已经做到了第一步和第二步,即走出去卖产品和跨国运营,华为已经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展开业务,并在当地有机构,但正走在从跨国运营到真正全球化的道路上,距离真正的全球化还有差距。
差距在于,华为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全球资源整合,即利用全球资源基于可比优势来做全球生意。据记者了解,目前的外籍高层在华为高层中的占比也在提高,虽然还没有外籍高层进入董事会或者EMT(执行管理委员会),但就国外机构而言,相当大比例的高层都是由外籍人士直接担任。
当然,是否拥有外籍高层或者究竟占比多少,并不完全能用来衡量国际化程度。徐直军认为,高层有没有外籍人员并不重要,找到合适的人就行了,不是一定要找一个洋人才算有全球化视野。
关键是,在整个经济进入下滑期的大背景下,华为、中兴等公司的增长点来自哪里?“我们认为在经济循环式衰退的情境下,对华为仍然是机会与挑战并存。”徐直军认为。
据他分析,目前占华为总收入约70%的运营商业务仍然有望保持每年10%的增长。由于华为在欧洲市场前几年的耕耘,欧洲市场今后两年仍将保持增长,2013年仍能增长25%,明年还会延续;发展中国家市场是华为的主战场,总体小幅平稳增长没有问题,最后华为前几年给客户赠送的网络正在走出合同免费维护期,进入收费服务期,服务收入增长问题也不大。
而华为的企业业务,已被思科总裁钱伯斯列为思科最强劲和可怕的对手,无论是在中国市场还是美国市场,据记者了解,华为内部已经制定了与思科正面竞争的若干政策,未来3年,企业业务市场将会有不少变数和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