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领袖的10年:任正非 天下无难为之事
发布时间:2010-12-27 08:58:49 热度:1936
12/27/2010,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没有再写“华为的冬天”的惊世之作,而是在全球种下全球金融危机寒流后“春天的种子”。
这家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特区深圳的企业,经过10年艰辛,已经跻身为国际电信市场的主流供应商。
而10年前,其却面临生死之变。国内电信运营商分拆,传统电信设备市场风光不再、3G市场前景尚不清晰之际,此时的任正非不得不解决华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困境——国内市场日益饱和,华为的巨大制造能力需要释放,高额的研发费用需要新兴市场的支撑,华为必须找到新的快速增长的市场空间。在这个背景下,任正非发出了“华为的冬天”的预警。
而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某种程度上促使任正非尽快做出决断。任正非将目光投向了海外,这成为了华为保持高速增长的不二法门。
任正非带领华为走向国际市场还带有强烈的民族情结。任正非指出,华为必须进行大公司战略,泱泱十二亿人口的大国必需要有自己的通信制造产业。“我们不仅允许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中国企业也要走向世界,肩负起民族振兴的希望。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企业需要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才能发愤图强;一个民族需要汲取全球性的精髓才能繁荣昌盛;一个公司需要建立全球性的商业生态系统才能生生不息;一个员工需要具备四海为家的胸怀和本领才能收获出类拔萃的职业生涯。”
国际化是任正非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目标,他说,华为不尽快使这些产品全球覆盖,其实就是投资的浪费,机会的丧失。
与国际接轨、实现全面的国际化是华为二次创业的主要任务,是华为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市场营销、技术研发等等全面提升,达到国际水平的过程。
华为的国际化是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为前提的,华为以自主研发的设备抢占国际市场,赚取核心技术所带来的最大比例的利润,而不是购买其它厂家的核心设备,简单组装之后出口。在与众多国际巨头结成广泛合作时,华为因其技术的先进性,摆脱了对国际巨头的技术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华为与之缔结的合作才是真正平等的、双向的,才是真正的优势互补。企业的技术能力代表着与合作企业交换许可的话语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技术是华为国际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华为国际化成功的标志是在欧洲等发达国家立稳脚跟。为突破欧洲市场,华为先后在欧洲成立了4家研发中心和20多个地区性办事处。在西欧,从2001年开始,以10G 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通过与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华为产品成功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2003年取得了3000万美元的销售业绩。但是,这些项目规模都很小,华为的欧美战略并无实质性突破,华为仍旧徘徊在欧洲电信核心市场之外。
2003年,任正非做出了一个改变华为命运的重大决定——进军主流市场与主流大公司正面交锋。任正非看好美国的通信与网络设备制造业,把产品打入美欧主流市场,直接挑战思科。
2004年12月8日晚,美国CNN财经新闻破天荒地接连播发了几条有关中国企业的新闻:联想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 全球PC业务;华为将为荷兰移动通信运营商Telfort建设第三代(3G)网络,并将为美国NTCH公司承建CDMA2000移动网络。
此前,中国产品在欧美市场主要以服装、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通信信息类高科技产品一直无法打入欧美市场。此次华为3G产品在欧美市场成功商用,也是中国的3G设备首次在欧美成功商用,对欧美通信界和财经界的震动显然非同小可。
“在华为成为全球规模的移动解决方案供应商的道路上,这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签字仪式上,任正非表示。此后,华为大规模挺进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实现了国际各大主流市场的全线突破。
2010年,华为销售额有可能突破1500亿美元,国际市场继续成为其最主要的销售来源。
2010年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没有再写“华为的冬天”的惊世之作,而是在全球种下全球金融危机寒流后“春天的种子”。
这家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特区深圳的企业,经过10年艰辛,已经跻身为国际电信市场的主流供应商。
而10年前,其却面临生死之变。国内电信运营商分拆,传统电信设备市场风光不再、3G市场前景尚不清晰之际,此时的任正非不得不解决华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困境——国内市场日益饱和,华为的巨大制造能力需要释放,高额的研发费用需要新兴市场的支撑,华为必须找到新的快速增长的市场空间。在这个背景下,任正非发出了“华为的冬天”的预警。
而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某种程度上促使任正非尽快做出决断。任正非将目光投向了海外,这成为了华为保持高速增长的不二法门。
任正非带领华为走向国际市场还带有强烈的民族情结。任正非指出,华为必须进行大公司战略,泱泱十二亿人口的大国必需要有自己的通信制造产业。“我们不仅允许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中国企业也要走向世界,肩负起民族振兴的希望。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企业需要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才能发愤图强;一个民族需要汲取全球性的精髓才能繁荣昌盛;一个公司需要建立全球性的商业生态系统才能生生不息;一个员工需要具备四海为家的胸怀和本领才能收获出类拔萃的职业生涯。”
国际化是任正非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目标,他说,华为不尽快使这些产品全球覆盖,其实就是投资的浪费,机会的丧失。
与国际接轨、实现全面的国际化是华为二次创业的主要任务,是华为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市场营销、技术研发等等全面提升,达到国际水平的过程。
华为的国际化是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为前提的,华为以自主研发的设备抢占国际市场,赚取核心技术所带来的最大比例的利润,而不是购买其它厂家的核心设备,简单组装之后出口。在与众多国际巨头结成广泛合作时,华为因其技术的先进性,摆脱了对国际巨头的技术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华为与之缔结的合作才是真正平等的、双向的,才是真正的优势互补。企业的技术能力代表着与合作企业交换许可的话语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技术是华为国际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华为国际化成功的标志是在欧洲等发达国家立稳脚跟。为突破欧洲市场,华为先后在欧洲成立了4家研发中心和20多个地区性办事处。在西欧,从2001年开始,以10G 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通过与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华为产品成功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2003年取得了3000万美元的销售业绩。但是,这些项目规模都很小,华为的欧美战略并无实质性突破,华为仍旧徘徊在欧洲电信核心市场之外。
2003年,任正非做出了一个改变华为命运的重大决定——进军主流市场与主流大公司正面交锋。任正非看好美国的通信与网络设备制造业,把产品打入美欧主流市场,直接挑战思科。
2004年12月8日晚,美国CNN财经新闻破天荒地接连播发了几条有关中国企业的新闻:联想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 全球PC业务;华为将为荷兰移动通信运营商Telfort建设第三代(3G)网络,并将为美国NTCH公司承建CDMA2000移动网络。
此前,中国产品在欧美市场主要以服装、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通信信息类高科技产品一直无法打入欧美市场。此次华为3G产品在欧美市场成功商用,也是中国的3G设备首次在欧美成功商用,对欧美通信界和财经界的震动显然非同小可。
“在华为成为全球规模的移动解决方案供应商的道路上,这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签字仪式上,任正非表示。此后,华为大规模挺进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实现了国际各大主流市场的全线突破。
2010年,华为销售额有可能突破1500亿美元,国际市场继续成为其最主要的销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