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武汉光谷吸引600余海内外人才
发布时间:2010-12-01 15:24:43 热度:1283
12/1/2010,武汉东湖高新区,还有一块金字招牌——“人才特区”。
这是武汉市委市政府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突破口,2009年启动试点,力图从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探索一条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新路。
一年多来,“人才特区”发挥特别效应,成为武汉引才的强大磁场,四面八方的人才在这里汇聚。
探索——全力打造武汉“人才特区”
作为国家级开发区,东湖高新区2008年入选全国第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09年成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里成为充满生机的舞台。
高新区如何吸引海内外一流人才?武汉市实施“3551人才计划”,全力打造武汉“人才特区”:用3年时间,重点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消费类电子等5大产业,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去年9月以来,高新区分3批遴选,共有177人入选“3551人才计划”。目前正在进行的“3551人才计划”第四批申报火爆,报名者已达150余人。
数据显示,建设“人才特区”以来,东湖高新区共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吸引1万余名各类人才前来工作和创业。共有6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申报各级人才计划,除“3551人才计划”外,还有9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6人申报湖北省“百人计划”。今年以来,先后有500多名海外人才到高新区考察洽谈。
破冰——从股权激励到“武汉绿卡”
体制机制的“破冰”,成为高新区引才聚才的强大支撑。
首先是大手笔投入。按照“3551人才计划”,武汉市每年投入不少于1.5亿元专项资金。目前已为入选的高层次人才提供资助资金2.22亿元。对列入国家“千人计划”和湖北省“百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武汉市及东湖高新区财政按照1∶3的比例予以资助。
在东湖高新区,企业副总以上人员或主任级科研人员,年薪15万元以上的,还可享受个税返还奖励,标准为其所缴纳的个税中市、区二级留成额的100%,这一幅度超过北京、成都等城市。东湖高新区在中关村已有的股权激励、分红激励基础上,增加了绩效奖励和增值权奖励。
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没有以人力资本作价出资的规定。为吸引人才创新创业,今年5月,省、市工商部门为东湖国家自主创示范区量身定做“特区政策”:允许经东湖高新区认定为高新技术人才的投资人,以研发技能、管理经验等人力资本作价出资办企业。
为营造尊重人才的环境,“人才特区”在多个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新兴产业海外高层次人才,有市领导跟踪联系和服务解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有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提供“保姆式”服务。今年9月,市公安局在东湖高新区向罗盖等5位在光谷创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颁发“武汉市人才居住证”,此证被誉为“武汉绿卡”。
辐射——从“3551人才计划”到“黄鹤英才计划”
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闫大鹏,先后任职于美国知名大学伊利斯诺大学和著名的Nufern公司,主要从事大功率光纤激光器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到光谷,他创立了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器技术公司,打破了国外公司对中国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垄断,促使国际上同类产品价格下降50%。短短3年,锐科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三的光纤激光器供应商。闫大鹏说,公司发展速度折射出光谷发展速度。
跟闫大鹏一样,众多海内外人才正在东湖高新区追逐并不断实现着自己新的人生梦想。“人才特区”建立以来,各类人才在高新区共创办公司1900多家。
东湖“人才特区”做法得到中央领导肯定,为全市引进和培养人才工作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全市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6支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壮大,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去年达151.2万人。
发挥“人才特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武汉市人才强市战略从突破走向深入。今年,武汉市相继在东湖高新区启动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建设66.8平方公里的“武汉未来科技城”和30平方公里的“中华科技产业园”。同时,扩展“3551人才计划”,围绕全市支柱产业调整振兴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实施“黄鹤英才计划”。(杨文平 郑东)
这是武汉市委市政府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突破口,2009年启动试点,力图从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探索一条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新路。
一年多来,“人才特区”发挥特别效应,成为武汉引才的强大磁场,四面八方的人才在这里汇聚。
探索——全力打造武汉“人才特区”
作为国家级开发区,东湖高新区2008年入选全国第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09年成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里成为充满生机的舞台。
高新区如何吸引海内外一流人才?武汉市实施“3551人才计划”,全力打造武汉“人才特区”:用3年时间,重点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消费类电子等5大产业,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去年9月以来,高新区分3批遴选,共有177人入选“3551人才计划”。目前正在进行的“3551人才计划”第四批申报火爆,报名者已达150余人。
数据显示,建设“人才特区”以来,东湖高新区共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吸引1万余名各类人才前来工作和创业。共有6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申报各级人才计划,除“3551人才计划”外,还有9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6人申报湖北省“百人计划”。今年以来,先后有500多名海外人才到高新区考察洽谈。
破冰——从股权激励到“武汉绿卡”
体制机制的“破冰”,成为高新区引才聚才的强大支撑。
首先是大手笔投入。按照“3551人才计划”,武汉市每年投入不少于1.5亿元专项资金。目前已为入选的高层次人才提供资助资金2.22亿元。对列入国家“千人计划”和湖北省“百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武汉市及东湖高新区财政按照1∶3的比例予以资助。
在东湖高新区,企业副总以上人员或主任级科研人员,年薪15万元以上的,还可享受个税返还奖励,标准为其所缴纳的个税中市、区二级留成额的100%,这一幅度超过北京、成都等城市。东湖高新区在中关村已有的股权激励、分红激励基础上,增加了绩效奖励和增值权奖励。
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没有以人力资本作价出资的规定。为吸引人才创新创业,今年5月,省、市工商部门为东湖国家自主创示范区量身定做“特区政策”:允许经东湖高新区认定为高新技术人才的投资人,以研发技能、管理经验等人力资本作价出资办企业。
为营造尊重人才的环境,“人才特区”在多个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新兴产业海外高层次人才,有市领导跟踪联系和服务解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有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提供“保姆式”服务。今年9月,市公安局在东湖高新区向罗盖等5位在光谷创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颁发“武汉市人才居住证”,此证被誉为“武汉绿卡”。
辐射——从“3551人才计划”到“黄鹤英才计划”
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闫大鹏,先后任职于美国知名大学伊利斯诺大学和著名的Nufern公司,主要从事大功率光纤激光器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到光谷,他创立了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器技术公司,打破了国外公司对中国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垄断,促使国际上同类产品价格下降50%。短短3年,锐科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三的光纤激光器供应商。闫大鹏说,公司发展速度折射出光谷发展速度。
跟闫大鹏一样,众多海内外人才正在东湖高新区追逐并不断实现着自己新的人生梦想。“人才特区”建立以来,各类人才在高新区共创办公司1900多家。
东湖“人才特区”做法得到中央领导肯定,为全市引进和培养人才工作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全市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6支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壮大,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去年达151.2万人。
发挥“人才特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武汉市人才强市战略从突破走向深入。今年,武汉市相继在东湖高新区启动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建设66.8平方公里的“武汉未来科技城”和30平方公里的“中华科技产业园”。同时,扩展“3551人才计划”,围绕全市支柱产业调整振兴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实施“黄鹤英才计划”。(杨文平 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