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打造“智慧城市”
发布时间:2010-11-03 16:26:30 热度:1564
11/3/2010,第七届“中国光谷”国际光博会昨日在汉揭幕,响亮提出——武汉10年内打造“智慧城市”
武汉晚报讯 (记者 匡志达 左洋 通讯员 李宏 肖辉 黄维佳) 昨日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随着中央多部委与湖北省领导共同按下电钮,第七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大幕拉开。
据介绍,本届“光博会”展览为期4天,参展企业518家。其中省外参展企业占65%、境外参展企业达31%。展览中将集中展示光通信、激光与红外、半导体照明与光伏、光学与光学元器件、地球空间信息、消费光电子等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展会期间还将举行2010中国智慧城市论坛、“三网合一”技术高峰论坛等12个专业论坛。将有来自国内外的30多名院士,全球500多名企业家、知名人士参加。受丰富的展会内容吸引,预计将有超3万名观众前来观展。其中专业观众万人以上。
本届光博会主办单位中,国家部委单位达9个,为湖北各类展会中规格最高,也为历届国际化水平最高。
华工激光展台前,机械手灵活地在复杂表面切割
10年“智慧历程”,将分三步走
昨日,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在汉挂牌。与此同时,一批“智慧城市”示范项目,也将率先在汉开展。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备受瞩目的“智慧城市”赛跑中,武汉无疑已占据前沿。
走进办公室,室内灯光、温度、湿度马上调定成你预设的状态;下班回到家,电视自动跳到常用频道、冰箱提示牛奶缺货需补充;超市结账,推着满载的购物车穿过感应区,购物账单自行打印……这以往在科幻电影中展示的场景,有望10年后在武汉初步实现。
昨日,武汉市科技局局长杨新年表示,武汉将用10年打造“智慧城市”。其中在2010年-2011年,为建设第一阶段。武汉将着力于“智慧城市”相关的规划与方案制订、标准研究、关键技术,并确定典型应用示范。第二阶段从2012年-2015年,工作将进入标准制订、关键技术研究,力争体系基础成型。此阶段,将以光谷未来科技城为是试验区,全面实践“智慧城市”各项建设。2016-2020年,将是武汉打造“智慧城市”的推广应用期。届时,“智慧城市”将从未来科技城,推广到东湖开发区、武汉城区。届时“智慧城市”雏形初显,武汉将成为中部“智慧之都”。
武汉建设“智慧城市”得天独厚
杨新年表示,从创新资源、产业资源、技术资源三方面考虑,武汉打造“智慧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创新资源上,武汉拥有78所高校、百万在校大学生,拥有56名两院院士、800多家研发机构、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1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6家中央及省属科研院所、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强大的智力支撑,提供着不竭的创新力。
同时武汉“智慧城市”相关技术成熟。武汉邮电管理院在光通信器件、系统和网络技术分析方面,代表着国内最高水平。此外,武汉企业的光传输技术、光纤传感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方面,水平位居国际前列。
武汉光通信产业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为20%。武汉建有国内最大的光谷电器件生产基地,光电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国际市场为6%。武汉还还有国内最大的激光装备研发生产基地,以及国内最大的光纤传感产业基地。武汉打造“智慧城市”时,本地相关产业可就近提供设备、技术支持。
此外,已开展的“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光城计划”、“数字武汉”计划,与“智慧城市”建设一脉相承。而正在建设的智能电网、广电互动传感网络、食品安全跟踪、ETC等项目,正是“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使武汉打造“智慧城市”拥有良好基础。
“智慧城市”需过几道关
“建设‘智慧城市’,武汉尚需面对多部门间协调复杂、核心技术待突破、建设投入巨大等一系列难题。”昨日,武汉邮科院总工程师余少华说道。
余少华表示,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对整个城市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这就不免涉及众多部门,需要部门间密切配合,其中协调难度可想而知。而在具体技术方面,当前智能感知、时空协调、多网配合等方面,还有待技术突破。其中信息、知识的“智能转化”,更需尽早掌握核心技术。此外,预计2010-2011年的第一期建设,就需投入20-30亿元。庞大的资金需求,也考验着武汉“智慧城市”之梦。
面对迈向“智慧城市”的诸多关口,武汉市正积极应对。武汉市将成立专班,全面整合科技、发改、城建、电信、卫生等多部门力量,举全市之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同时整合创新资源,做强光通信、光纤传感技术、系统和网络技术、海量存储等“智慧产业”。
“智慧城市”让市民生活更便利
“智慧城市”渐渐走近武汉市民生活,但这个略带科幻色彩的概念,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相关专家以化解交通拥堵为例,让“智慧城市”小试牛刀。
昨晨8时许,家住东亭的周先生欲到武汉邮科院办事。早上出门打的,沿着东湖路行至省博附近,遭遇前方交通管制。只见前方排起1、2公里的汽车长龙,周先生心急办事,便要的哥掉头绕道东湖。不料沿环湖路行至沙滩浴场附近,竟又遭遇堵车。这次的车龙,竟一直排到了磨山门前。直到9点40分,周先生才通过拥堵路段。等到了邮科院,的士费已跳至50元,超出平时两倍多!
周先生的遭遇,如果在“智慧城市”可有效避免。据介绍,“智慧城市”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通过遍布城市中的监测设备,实时监控交通路况,并及时向司机发布,调整高峰期车流。
周先生在“智慧城市”中,刚一出门,就可通过手机获悉前方交通管制、拥堵情况。此时他可以通过手机,向“智慧城市”终端电脑发出求助,电脑会根据他的要求,将最优路线发送给他,避免四处遭遇拥堵情况。
武汉晚报讯 (记者 匡志达 左洋 通讯员 李宏 肖辉 黄维佳) 昨日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随着中央多部委与湖北省领导共同按下电钮,第七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大幕拉开。
据介绍,本届“光博会”展览为期4天,参展企业518家。其中省外参展企业占65%、境外参展企业达31%。展览中将集中展示光通信、激光与红外、半导体照明与光伏、光学与光学元器件、地球空间信息、消费光电子等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展会期间还将举行2010中国智慧城市论坛、“三网合一”技术高峰论坛等12个专业论坛。将有来自国内外的30多名院士,全球500多名企业家、知名人士参加。受丰富的展会内容吸引,预计将有超3万名观众前来观展。其中专业观众万人以上。
本届光博会主办单位中,国家部委单位达9个,为湖北各类展会中规格最高,也为历届国际化水平最高。
10年“智慧历程”,将分三步走
昨日,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在汉挂牌。与此同时,一批“智慧城市”示范项目,也将率先在汉开展。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备受瞩目的“智慧城市”赛跑中,武汉无疑已占据前沿。
走进办公室,室内灯光、温度、湿度马上调定成你预设的状态;下班回到家,电视自动跳到常用频道、冰箱提示牛奶缺货需补充;超市结账,推着满载的购物车穿过感应区,购物账单自行打印……这以往在科幻电影中展示的场景,有望10年后在武汉初步实现。
昨日,武汉市科技局局长杨新年表示,武汉将用10年打造“智慧城市”。其中在2010年-2011年,为建设第一阶段。武汉将着力于“智慧城市”相关的规划与方案制订、标准研究、关键技术,并确定典型应用示范。第二阶段从2012年-2015年,工作将进入标准制订、关键技术研究,力争体系基础成型。此阶段,将以光谷未来科技城为是试验区,全面实践“智慧城市”各项建设。2016-2020年,将是武汉打造“智慧城市”的推广应用期。届时,“智慧城市”将从未来科技城,推广到东湖开发区、武汉城区。届时“智慧城市”雏形初显,武汉将成为中部“智慧之都”。
武汉建设“智慧城市”得天独厚
杨新年表示,从创新资源、产业资源、技术资源三方面考虑,武汉打造“智慧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创新资源上,武汉拥有78所高校、百万在校大学生,拥有56名两院院士、800多家研发机构、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1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6家中央及省属科研院所、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强大的智力支撑,提供着不竭的创新力。
同时武汉“智慧城市”相关技术成熟。武汉邮电管理院在光通信器件、系统和网络技术分析方面,代表着国内最高水平。此外,武汉企业的光传输技术、光纤传感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方面,水平位居国际前列。
武汉光通信产业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为20%。武汉建有国内最大的光谷电器件生产基地,光电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国际市场为6%。武汉还还有国内最大的激光装备研发生产基地,以及国内最大的光纤传感产业基地。武汉打造“智慧城市”时,本地相关产业可就近提供设备、技术支持。
此外,已开展的“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光城计划”、“数字武汉”计划,与“智慧城市”建设一脉相承。而正在建设的智能电网、广电互动传感网络、食品安全跟踪、ETC等项目,正是“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使武汉打造“智慧城市”拥有良好基础。
“智慧城市”需过几道关
“建设‘智慧城市’,武汉尚需面对多部门间协调复杂、核心技术待突破、建设投入巨大等一系列难题。”昨日,武汉邮科院总工程师余少华说道。
余少华表示,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对整个城市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这就不免涉及众多部门,需要部门间密切配合,其中协调难度可想而知。而在具体技术方面,当前智能感知、时空协调、多网配合等方面,还有待技术突破。其中信息、知识的“智能转化”,更需尽早掌握核心技术。此外,预计2010-2011年的第一期建设,就需投入20-30亿元。庞大的资金需求,也考验着武汉“智慧城市”之梦。
面对迈向“智慧城市”的诸多关口,武汉市正积极应对。武汉市将成立专班,全面整合科技、发改、城建、电信、卫生等多部门力量,举全市之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同时整合创新资源,做强光通信、光纤传感技术、系统和网络技术、海量存储等“智慧产业”。
“智慧城市”让市民生活更便利
“智慧城市”渐渐走近武汉市民生活,但这个略带科幻色彩的概念,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相关专家以化解交通拥堵为例,让“智慧城市”小试牛刀。
昨晨8时许,家住东亭的周先生欲到武汉邮科院办事。早上出门打的,沿着东湖路行至省博附近,遭遇前方交通管制。只见前方排起1、2公里的汽车长龙,周先生心急办事,便要的哥掉头绕道东湖。不料沿环湖路行至沙滩浴场附近,竟又遭遇堵车。这次的车龙,竟一直排到了磨山门前。直到9点40分,周先生才通过拥堵路段。等到了邮科院,的士费已跳至50元,超出平时两倍多!
周先生的遭遇,如果在“智慧城市”可有效避免。据介绍,“智慧城市”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通过遍布城市中的监测设备,实时监控交通路况,并及时向司机发布,调整高峰期车流。
周先生在“智慧城市”中,刚一出门,就可通过手机获悉前方交通管制、拥堵情况。此时他可以通过手机,向“智慧城市”终端电脑发出求助,电脑会根据他的要求,将最优路线发送给他,避免四处遭遇拥堵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