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耀斌:中国光谷抢占光电子信息产业制高点
发布时间:2010-10-26 09:14:38 热度:1476
10/26/2010,据新华网北京报道,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管委会书记贾耀斌21日在“2010中关村论坛年会”上表示,中国光谷现在已经成为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代名词,正在唱响全国,也走向世界,未来我们将加倍努力,抢占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制高点。
贾耀斌说,在中央部委,尤其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也走过了22年的历程。尤其中国光谷在武汉东湖正在崛起,这里也诞生了中国的第一根光纤,这里有一批光通讯的标准成为了国际标准,这里的光纤光缆目前的生产量现在在世界上已经是第一了。同时,激光器的产量现在在国内属于第一大产地,尤其是今年的8月28号,在东湖高新区又诞生了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电视。
去年12月18号,国务院正式批准东湖高新区为国家自主知识示范区,这也是继中关村以后国家批的第二家国家自主知识示范区,东湖高新区下一步的着力点就是在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光谷,抢占未来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高点。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聚焦光电信息,做强做大中国光谷。经过20多年的培育,光电信息产业在东湖高新区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现在这里已经有了一批领军人物,也活跃一批高新行业,光电子链条已经在初步形成,尤其几个大项目的引进,包括12英寸的芯片,包括TFT,包括最近的富士康大规模向武汉地区的聚集,包括微软最近也向东湖高新区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都促进了高新区产业链的形成。显示着强大活力,目前我们感到发展势头还是十分喜人的。
近期华为、神州数码、腾讯、TCL等一批企业也正式入驻东湖高新区,高新区下一步就是要下力量聚焦光电子信息产业,把中国光谷这个品牌打造得更加响亮。
第二,打造人才特区,形成人才的洼地。人才是创新的主体,示范区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要建设中国光谷,抢占未来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高点必须依靠人才,尤其是世界一流的人才。为了引进人才,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决心投巨资将东湖高新区打造成人才的特区。
目前我们采取了两个方面大的措施:一是实施了“3551”人才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引进50名世界顶尖的领军人才,引进500名杰出的技术人才,引进1000名拔尖的精英人才。去年和今年我们已经分三次评出了172个项目,引进了500多个优秀人才,同时我们人才引进资助资金达到了2.21亿。二是实施了“名人住名楼”的计划,因为武汉目前在居住上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在物价和房价的控制上还比较有力。所以我们在引进人才上有这样一个优势,房价很便宜。为了引进领军优秀人才,市里拿了100套以历史名建筑作为名字的名人楼,名人来住名人楼,就是“名人居”工程。另外是让精英人才住进精英社区,我们建设了1000套精英人才的住房,我们主要是在两个开发区,一个是东湖开发区,一个是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是提供了1000套人才公寓房,主要是为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提供住房。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人才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也使一批企业向这里转移,形成了人才洼地的效应。
第三,创新体制机制,提供一流的服务。一是创新高新区区域管理模式,为了使高新区放开手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省委省政府在总结前三次区域托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今年4月份再次决定将东湖高新区的管辖范围由原来的224平方公里扩展到518平方公里,而且市委市政府非常迅速、动作非常果断,仅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巨大的工作任务,使两街、两乡294平方公里的托管工作全部完成。
二是探索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为了减少决策层次提高决策效力,我们开始按照产业、功能、区域的不同整合资源,建立高效精干的决策工作班子。例如为了最大富士康项目,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市政府服务富士康项目的办公室,为了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我们专门成立了生物产业管理办公室,为了推进未来科技城的建设,目前我们又成立了未来科技城的工作专班,等等实行扁平化的管理,直接推动,减少层次。但是整个管委会仍然在按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构建组织结构,从而坚持少、精、快的工作格局。
三是探索地区资源整合的新模式。为整合武汉地区生物和能源等研究资源,我们先后组建了生物技术研究院,和武汉新能源建设院,分别由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领衔,政府搭建平台,这两个研究院都是政府投入巨资,一个投了4个多亿,一个将要投6个多亿来建设,为这些武汉地区搞生物研究的和引进来的,实际上就是为了“千人计划”、“人才计划”,也就是我们“3551”计划,人才往这里聚集,为他们提供工作条件。其中,生物研究院从英国引进来一位院士,他来带一个团队,请他担任我们生物研究院的院长。目前这两个平台都在发挥作用。
第四,研发产业并举,促进良性互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是小平同志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的殷切期望。研发与产业两者不可对立,而且两者都不可偏废。我到高新区两个多月,我的感觉是,高新区目前就好象是一个腾空欲飞的巨型飞机,研发和产业就好比飞机的两个巨型翅膀,一体两翼绝不能失去一翼,高新区重视研发,忽视创新就是忘记了高新区的根本,但创新和研发两者不可少,尤其是创新研发需要资金的支撑。资金很大程度上要来源于产业的发展,产业也是创新的目的,也是对创新结果的检验与考核,有了产业的快速发展,相信一定会积累更多的资金、更好的条件,为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条件,没有产业的支撑,高新区创新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产业的发展高新区也会失去影响力,失去应有的社会地位。
第五,实施三个100工程,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力再创新,为了抢占未来高科技的制高点,我们将抢占全国创新资源新一轮扩张布局和全球研发的重大机遇。以机制创新、体制创新为内在动力,以吸引高水平的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为契机,以吸引国企研发中心落户为重点,突出技术和成果的原创性、前瞻性、战略性,认真实施“三个100工程”,即在信息技术、测绘和地球物理等领域实行100项原始创新技术的攻关。二是在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移动通信激光等综合应用领域实施100项关键技术的攻关。三是通过提升现有研发机构、新建研发机构引进国内外研发机构等途径,打造100所一流水平的研发机构,从而构造高级形态的技术创新体系。
贾耀斌说,在中央部委,尤其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也走过了22年的历程。尤其中国光谷在武汉东湖正在崛起,这里也诞生了中国的第一根光纤,这里有一批光通讯的标准成为了国际标准,这里的光纤光缆目前的生产量现在在世界上已经是第一了。同时,激光器的产量现在在国内属于第一大产地,尤其是今年的8月28号,在东湖高新区又诞生了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电视。
去年12月18号,国务院正式批准东湖高新区为国家自主知识示范区,这也是继中关村以后国家批的第二家国家自主知识示范区,东湖高新区下一步的着力点就是在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光谷,抢占未来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高点。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聚焦光电信息,做强做大中国光谷。经过20多年的培育,光电信息产业在东湖高新区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现在这里已经有了一批领军人物,也活跃一批高新行业,光电子链条已经在初步形成,尤其几个大项目的引进,包括12英寸的芯片,包括TFT,包括最近的富士康大规模向武汉地区的聚集,包括微软最近也向东湖高新区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都促进了高新区产业链的形成。显示着强大活力,目前我们感到发展势头还是十分喜人的。
近期华为、神州数码、腾讯、TCL等一批企业也正式入驻东湖高新区,高新区下一步就是要下力量聚焦光电子信息产业,把中国光谷这个品牌打造得更加响亮。
第二,打造人才特区,形成人才的洼地。人才是创新的主体,示范区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要建设中国光谷,抢占未来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高点必须依靠人才,尤其是世界一流的人才。为了引进人才,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决心投巨资将东湖高新区打造成人才的特区。
目前我们采取了两个方面大的措施:一是实施了“3551”人才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引进50名世界顶尖的领军人才,引进500名杰出的技术人才,引进1000名拔尖的精英人才。去年和今年我们已经分三次评出了172个项目,引进了500多个优秀人才,同时我们人才引进资助资金达到了2.21亿。二是实施了“名人住名楼”的计划,因为武汉目前在居住上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在物价和房价的控制上还比较有力。所以我们在引进人才上有这样一个优势,房价很便宜。为了引进领军优秀人才,市里拿了100套以历史名建筑作为名字的名人楼,名人来住名人楼,就是“名人居”工程。另外是让精英人才住进精英社区,我们建设了1000套精英人才的住房,我们主要是在两个开发区,一个是东湖开发区,一个是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是提供了1000套人才公寓房,主要是为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提供住房。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人才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也使一批企业向这里转移,形成了人才洼地的效应。
第三,创新体制机制,提供一流的服务。一是创新高新区区域管理模式,为了使高新区放开手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省委省政府在总结前三次区域托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今年4月份再次决定将东湖高新区的管辖范围由原来的224平方公里扩展到518平方公里,而且市委市政府非常迅速、动作非常果断,仅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巨大的工作任务,使两街、两乡294平方公里的托管工作全部完成。
二是探索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为了减少决策层次提高决策效力,我们开始按照产业、功能、区域的不同整合资源,建立高效精干的决策工作班子。例如为了最大富士康项目,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市政府服务富士康项目的办公室,为了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我们专门成立了生物产业管理办公室,为了推进未来科技城的建设,目前我们又成立了未来科技城的工作专班,等等实行扁平化的管理,直接推动,减少层次。但是整个管委会仍然在按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构建组织结构,从而坚持少、精、快的工作格局。
三是探索地区资源整合的新模式。为整合武汉地区生物和能源等研究资源,我们先后组建了生物技术研究院,和武汉新能源建设院,分别由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领衔,政府搭建平台,这两个研究院都是政府投入巨资,一个投了4个多亿,一个将要投6个多亿来建设,为这些武汉地区搞生物研究的和引进来的,实际上就是为了“千人计划”、“人才计划”,也就是我们“3551”计划,人才往这里聚集,为他们提供工作条件。其中,生物研究院从英国引进来一位院士,他来带一个团队,请他担任我们生物研究院的院长。目前这两个平台都在发挥作用。
第四,研发产业并举,促进良性互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是小平同志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的殷切期望。研发与产业两者不可对立,而且两者都不可偏废。我到高新区两个多月,我的感觉是,高新区目前就好象是一个腾空欲飞的巨型飞机,研发和产业就好比飞机的两个巨型翅膀,一体两翼绝不能失去一翼,高新区重视研发,忽视创新就是忘记了高新区的根本,但创新和研发两者不可少,尤其是创新研发需要资金的支撑。资金很大程度上要来源于产业的发展,产业也是创新的目的,也是对创新结果的检验与考核,有了产业的快速发展,相信一定会积累更多的资金、更好的条件,为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条件,没有产业的支撑,高新区创新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产业的发展高新区也会失去影响力,失去应有的社会地位。
第五,实施三个100工程,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力再创新,为了抢占未来高科技的制高点,我们将抢占全国创新资源新一轮扩张布局和全球研发的重大机遇。以机制创新、体制创新为内在动力,以吸引高水平的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为契机,以吸引国企研发中心落户为重点,突出技术和成果的原创性、前瞻性、战略性,认真实施“三个100工程”,即在信息技术、测绘和地球物理等领域实行100项原始创新技术的攻关。二是在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移动通信激光等综合应用领域实施100项关键技术的攻关。三是通过提升现有研发机构、新建研发机构引进国内外研发机构等途径,打造100所一流水平的研发机构,从而构造高级形态的技术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