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谷”的人才引进策略
发布时间:2010-09-26 08:57:36 热度:2688
9/26/2010,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1984年,武汉东湖智力密集小区规划办公室悄然挂牌,引导“智力”创造财富;2010年,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启航,面向全球招揽高端人才……武汉东湖高新区26年成长历程,堪称一首宏大的人才“变奏曲”。
“武汉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物还不多,解决这一问题最现实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打造‘人才特区’,用创新的政策、灵活的措施、完善的服务引进一批海内外的一流人才。”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传铁介绍了新一轮人才战略的基本思路。
优势政策 引得全球瞩目
叶毅是武汉市“3551人才计划”启动后引进的第一批人才之一。这位武汉籍的留美博士曾任全球知名能源公司风能分析部经理。如今,他带着世界一流的风电技术,在光谷开了自己的公司——风脉能源。
按照“3551人才计划”,武汉市每年投入不少于1.5亿元的专项资金,力争3年内在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电子等五大产业,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对列入国家“千人计划”和湖北省“百人计划”、“双百计划”的高层次人才,武汉市及武汉东湖高新区财政按照1:3的比例予以资助。
除了“大手笔”的奖励政策外,武汉东湖高新区还推出了大规模的激励措施。刚刚出台的“东湖版”企业激励方案,在中关村已有的股权激励、分红激励基础上,增加了绩效奖励和增值权奖励。此外,符合条件的高级人才,武汉东湖高新区按其上一年度所缴工薪个人所得税省、市、区三级地方留成部分100%的标准予以奖励。
2009年10月,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带队远赴美国旧金山,举行中国武汉与美国湾区华人华侨人才交流与合作恳谈会。恳谈会期间收到6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交的项目申请,8名人才代表与东湖高新区现场签订意向协议书。杨松认为,人才资源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先战略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首要战略。
有了政策“撑腰”,身为国企的烽火集团揽才的底气也足了。在海外人才招聘简章上,烽火集团开出了50万-100万元的高价。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薪酬改革和股权激励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诸多举措,引得高端人才纷纷加盟,一改以往“人才培训基地”的尴尬。
优化环境 留住高端人才
2010年2月2日,时任湖北省委组织部长潘立刚专程到武汉东湖高新区调研“人才特区”建设工作。他强调,高层次人才引进要注重干事业的好环境,同样要注重营造好的生活环境和好的教育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为了让高端人才能够“留得住”,武汉东湖高新区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在人才居住证发放、子女入学、技术职务评审、科技项目资助与奖励申报、投资创业注册登记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为此,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还设立了专门的服务机构,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
按照武汉东湖高新区政策,高端引进人才的子女入托及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根据本人要求,由教育部门安排到相应学校就读。与此同时,妥善解决高端人才配偶及子女户口迁转、配偶工作安置等问题;领军人才配偶安置列为政策性安置,暂时没有安置工作的,给予每月2000元的生活补贴。
此外,武汉东湖高新区还建立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绿色通道”。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不受学历、资历等申报条件和评审常规时间的限制,一般采用专审方式进行,且免考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医疗方面,对科技领军人才实行政府投保高级专家医疗保险制度,对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体检。
“我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我们的公司能够发展到现在,得益于武汉市弘扬科技、激励创新的大环境,得益于开发区、留学生创业园对留学生创业的高度重视。”作为迪源光电的创始人之一,靳彩霞博士对武汉东湖高新区环境变迁的感受最为深刻。2008年,她获得了留学归国人员“最佳创业奖”。
优越的创业环境,留住了闻讯而来的“金凤凰”。目前,武汉东湖高新区已有各类孵化器10家,孵化面积达8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突破1000家,孵化毕业企业1000多家、科技项目2000多项。数以万计的人才聚集于此,正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产业奇迹和财富神话。
二次创业 展现人才价值
魏世祯,首批获“3551人才计划”资助的14人中惟一一名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人才,是我国台湾地区LED领域核心的外延技术专家。2008年,武汉华灿光电新产品开发遭遇瓶颈,作为技术顾问的魏世祯扮演了“救火队长”角色,为企业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当年5月,他正式受聘为华灿光电副总裁,仅3个月,华灿外延片的各项技术参数就大幅提升,月产量也较之前翻了一番。
高端人才的集聚,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掀起了“二次创业”的高潮。在长飞光纤、华工科技、楚天激光等大型光电子企业中,人才创造出巨大效益;在都市环保、风脉能源等新兴企业,人才迸发出无限活力。
“力争在3年时间内,在光电子信息、生物产业、清洁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研发及信息服务业五大产业,突出引进能够引领武汉东湖高新区产业发展、能带来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世界一流创新团队,有国际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中高级职务任职经历的工程技术专家、经营管理专家,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能创办领办高新技术企业的高层次海外人才。”在刘传铁看来,新兴产业发展是建立在人才引进战略基础之上的。
目前,武汉东湖高新区集聚了42所高校、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和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拥有各类企业创新人才18万人。预计到2015年,武汉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将达7000亿元,人才需求在30万人左右。
有了稳定的人才队伍,“中国光谷”的产业聚集效应逐渐显现。美国贝尔实验室刘永博士带着自己的技术来到光谷,立即获得科研资助。不到半年,这家公司的项目前期研究顺利完成,并以2000万元的身价加盟华工科技。“我们冲着光谷的项目来,更冲着这里的人才来!”这是来这里投资的企业家们共同的心声。
“武汉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物还不多,解决这一问题最现实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打造‘人才特区’,用创新的政策、灵活的措施、完善的服务引进一批海内外的一流人才。”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传铁介绍了新一轮人才战略的基本思路。
优势政策 引得全球瞩目
叶毅是武汉市“3551人才计划”启动后引进的第一批人才之一。这位武汉籍的留美博士曾任全球知名能源公司风能分析部经理。如今,他带着世界一流的风电技术,在光谷开了自己的公司——风脉能源。
按照“3551人才计划”,武汉市每年投入不少于1.5亿元的专项资金,力争3年内在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电子等五大产业,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对列入国家“千人计划”和湖北省“百人计划”、“双百计划”的高层次人才,武汉市及武汉东湖高新区财政按照1:3的比例予以资助。
除了“大手笔”的奖励政策外,武汉东湖高新区还推出了大规模的激励措施。刚刚出台的“东湖版”企业激励方案,在中关村已有的股权激励、分红激励基础上,增加了绩效奖励和增值权奖励。此外,符合条件的高级人才,武汉东湖高新区按其上一年度所缴工薪个人所得税省、市、区三级地方留成部分100%的标准予以奖励。
2009年10月,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带队远赴美国旧金山,举行中国武汉与美国湾区华人华侨人才交流与合作恳谈会。恳谈会期间收到6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交的项目申请,8名人才代表与东湖高新区现场签订意向协议书。杨松认为,人才资源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先战略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首要战略。
有了政策“撑腰”,身为国企的烽火集团揽才的底气也足了。在海外人才招聘简章上,烽火集团开出了50万-100万元的高价。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薪酬改革和股权激励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诸多举措,引得高端人才纷纷加盟,一改以往“人才培训基地”的尴尬。
优化环境 留住高端人才
2010年2月2日,时任湖北省委组织部长潘立刚专程到武汉东湖高新区调研“人才特区”建设工作。他强调,高层次人才引进要注重干事业的好环境,同样要注重营造好的生活环境和好的教育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为了让高端人才能够“留得住”,武汉东湖高新区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在人才居住证发放、子女入学、技术职务评审、科技项目资助与奖励申报、投资创业注册登记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为此,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还设立了专门的服务机构,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
按照武汉东湖高新区政策,高端引进人才的子女入托及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根据本人要求,由教育部门安排到相应学校就读。与此同时,妥善解决高端人才配偶及子女户口迁转、配偶工作安置等问题;领军人才配偶安置列为政策性安置,暂时没有安置工作的,给予每月2000元的生活补贴。
此外,武汉东湖高新区还建立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绿色通道”。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不受学历、资历等申报条件和评审常规时间的限制,一般采用专审方式进行,且免考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医疗方面,对科技领军人才实行政府投保高级专家医疗保险制度,对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体检。
“我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我们的公司能够发展到现在,得益于武汉市弘扬科技、激励创新的大环境,得益于开发区、留学生创业园对留学生创业的高度重视。”作为迪源光电的创始人之一,靳彩霞博士对武汉东湖高新区环境变迁的感受最为深刻。2008年,她获得了留学归国人员“最佳创业奖”。
优越的创业环境,留住了闻讯而来的“金凤凰”。目前,武汉东湖高新区已有各类孵化器10家,孵化面积达8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突破1000家,孵化毕业企业1000多家、科技项目2000多项。数以万计的人才聚集于此,正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产业奇迹和财富神话。
二次创业 展现人才价值
魏世祯,首批获“3551人才计划”资助的14人中惟一一名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人才,是我国台湾地区LED领域核心的外延技术专家。2008年,武汉华灿光电新产品开发遭遇瓶颈,作为技术顾问的魏世祯扮演了“救火队长”角色,为企业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当年5月,他正式受聘为华灿光电副总裁,仅3个月,华灿外延片的各项技术参数就大幅提升,月产量也较之前翻了一番。
高端人才的集聚,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掀起了“二次创业”的高潮。在长飞光纤、华工科技、楚天激光等大型光电子企业中,人才创造出巨大效益;在都市环保、风脉能源等新兴企业,人才迸发出无限活力。
“力争在3年时间内,在光电子信息、生物产业、清洁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研发及信息服务业五大产业,突出引进能够引领武汉东湖高新区产业发展、能带来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世界一流创新团队,有国际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中高级职务任职经历的工程技术专家、经营管理专家,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能创办领办高新技术企业的高层次海外人才。”在刘传铁看来,新兴产业发展是建立在人才引进战略基础之上的。
目前,武汉东湖高新区集聚了42所高校、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和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拥有各类企业创新人才18万人。预计到2015年,武汉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将达7000亿元,人才需求在30万人左右。
有了稳定的人才队伍,“中国光谷”的产业聚集效应逐渐显现。美国贝尔实验室刘永博士带着自己的技术来到光谷,立即获得科研资助。不到半年,这家公司的项目前期研究顺利完成,并以2000万元的身价加盟华工科技。“我们冲着光谷的项目来,更冲着这里的人才来!”这是来这里投资的企业家们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