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iPhone供应链凸显中国成本压力
发布时间:2010-07-06 14:32:44 热度:1149
7/6/2010,导读:美国《纽约时报》网络版今天撰文称,随着工资和汇率的上涨,中国的制造模式正在面临成本上涨的压力,而这一切都可以在iPhone 4的供应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以下为文章全文:
成本增加
上个月,当消费者还在满腔热情地把玩刚刚买到的iPhone 4时,硅谷的研究人员却在从事一些更为严肃的事情。
他们拆开了iPhone 4的外壳,开始对这款新手机的零部件进行分析,试图揭开苹果主要供应商的身份。这些“拆解报告”让我们得以一瞥一家公司的生产流程。
最近的分析显示,在苹果生产成本中,深圳只占到最小的一部分。在这里,工人们将来自德国和韩国的微芯片、来自美国的Wi-Fi和手机信号芯片、来自台湾的触摸屏模块以及其他100多个电子元件组装到一起。
但是这份报告并没有揭示出这样一个现实:中国制造的成本将大幅增加。工人的短缺和动荡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人民币汇率的走强也增加了出口成本,而通货膨胀和住房成本的上涨也都促使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等设备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绝望的工厂老板已经开始将产能从深圳这个中国电子产品制造中心转向成本较低的西部偏远地区,甚至转向了中国内陆的山区。
作为苹果主要外包厂商之一,富士康的一名管理人员6月底宣布,该公司计划将数万名工人转移到包括河南在内的中国其他地方,从而降低成本。
利润微薄
尽管最终组装阶段的劳动力成本在iPhone总成本中只占很小一部分(估计约为7%左右),但分析师认为,苹果供应链中的多数企业——包括芯片厂商、电池供应商、塑料模具和印制电路板厂商——都要依靠中国工厂来降低成本,而这些工厂现在似乎有可能会转嫁增长的成本。
“电子企业希望找到应对成本上涨的方法,”里昂证券(CLSA)驻香港分析师珍妮·莱(Jenny Lai)说:“他们的成本已经被压得很低,所以进一步压缩成本并不容易。”
苹果的应对能力优于其他多数企业,因为该公司拥有高达60%的丰厚的利润率和强大的定价能力,能够消化部分成本。但是分析师表示,包括戴尔、惠普和LG在内的PC、手机和其他电子厂商的利润率仅为2%至5%。“对于他们而言,挑战会大得多。” 珍妮·莱说。其他多数行业,从纺织到玩具再到家具,都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想要理解华南地区正在发生的变化,可以通过追踪iPhone 4的供应来实现。该产品由苹果工程师在美国设计,然后从全球各地的供应商那里采购零部件,最后在中国完成组装。此后运回美国,以600美元的标价销售,尽管在与AT&T签订包月合同后,可以获得补贴,从而降低消费者的实际支出。
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教授詹森·德崔克(Jason Dedrick)曾经撰写过多份有关苹果供应链的研究报告,他说:“中国在这些产品中赚的钱很少。”高端产品的多数价值都被两头的流程赚取了,包括品牌所有者、分销商和零售商。
效率为生
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最新的拆解报告,苹果iPhone 4的多数成本都支付给了三星、东芝和博通等芯片供应商,这些企业供应的都是处理器和闪存芯片等关键零部件。
根据iSuppli的报告,在一部iPhone 4中,十几个集成电路芯片约占其总成本的三分之一。
例如,苹果会分别花费27美元和10.75美元从三星那里购买闪存和应用处理器,德国芯片厂商英飞凌也因为向苹果提供电话和数据传输芯片而获得14.05美元。多数电子元件的成本都低于这一数据。iPhone 4最新加入的陀螺仪来自意法半导体,但成本仅为2.60美元。
iSuppli的报告显示,一部售价600美元的iPhone 4的总成本仅为187.51美元。
整个生产流程中,最不值钱的就是生产和组装,而这些通常都是在华南地区完成的。这里的工人负责对世界知名品牌的产品进行焊接、组装和包装,但每小时的薪水不到1美元。
没有一家企业的工作量能够超过富士康,该公司隶属于台湾鸿海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商。
富士康为苹果、戴尔和惠普提供生产外包服务,仅在中国大陆就有80万员工。该公司从其他厂商获取原材料和设计部分,并使用庞大的规模和军事化的效率来组装各类产品,并将其快速推向市场。
“他们就像沃尔玛商店,”德崔克说,“他们利润率低,但产量很大。他们靠效率生存。”
消费者无法看到代工厂商的世界。但是在这个规模达到2500亿美元的行业中,只有富士康、伟创力和捷普科技(Jabil Circuit)等少数几家公司,他们负责为全球各大电子品牌生产和组装产品。
分析师表示,这些外包厂商开展激烈的价格竞争,从而获得微薄的利润率。他们希望从一些细微的运营变化中获益。
难以持续
当一家企业像外包厂商这样赚取最为微薄的利润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就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分析师称,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工资涨幅超过了50%。迫于当地政府和那些长期薪水过低的员工的压力,今年有很多工厂又将薪水上调了20%至30%。
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大幅上涨。在经历了两年的暂停后,中国政府开始重启人民币汇改。经济学家预计,今后几年内,人民币汇率每年都将上涨3%至5%。
“要组装一台惠普电脑需要3000道工序,”iSuppli驻中国分析师艾萨克·王(Isaac Wang)说,“如果外包厂商能够找到一种方法节省10%的工序,便可以收到很好的成效。”
像富士康这样的外包厂商现在正在探索一些压缩成本的方法。富士康正在考虑迁往内陆,那里的工资大概要比深圳低20%至30%。该公司在生产中投入了大笔资金,大量生产用于电脑和手机中的零部件,甚至试图寻找一些规模更大、价格更低的原材料来源。
“我们既可以将零部件生产外包给其他供应商,也可以研发并生产我们自己的零部件,”富士康发言人阿瑟·黄(Arthur Huang)说,“我们甚至与工厂附近的采矿公司签订了合同。”
很多分析师对大型品牌找到新的创新方式来提升盈利能力持乐观态度。但是有越来越多的分析师开始怀疑中国的制造模式。多年以来,中国的制造模式都是依靠员工每周六七天、每天10至12个小时的工作来实现的。
“我们认为鸿海的劳动密集型模式不可持续,”iSuppli分析师艾萨克·王说,“尽管该公司仍然可以雇佣80万至100万员工,但问题在于员工不可能一直在不人道的系统中像螺丝钉一样工作。”
分析师表示,中国也不再青睐这类低端组装工作,因为这无法为企业和国家带来大量回报。美国乔治敦大学国际商业教授、《T恤衫的全球之旅》(The Travels of a T-Shirt in the Global Economy)的作者皮特拉·利沃里(Pietra Rivoli)说:“中国不想再当世界工厂。”
“知识在哪里,价值就去往哪里。”
以下为文章全文:
成本增加
上个月,当消费者还在满腔热情地把玩刚刚买到的iPhone 4时,硅谷的研究人员却在从事一些更为严肃的事情。
他们拆开了iPhone 4的外壳,开始对这款新手机的零部件进行分析,试图揭开苹果主要供应商的身份。这些“拆解报告”让我们得以一瞥一家公司的生产流程。
最近的分析显示,在苹果生产成本中,深圳只占到最小的一部分。在这里,工人们将来自德国和韩国的微芯片、来自美国的Wi-Fi和手机信号芯片、来自台湾的触摸屏模块以及其他100多个电子元件组装到一起。
但是这份报告并没有揭示出这样一个现实:中国制造的成本将大幅增加。工人的短缺和动荡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人民币汇率的走强也增加了出口成本,而通货膨胀和住房成本的上涨也都促使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等设备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绝望的工厂老板已经开始将产能从深圳这个中国电子产品制造中心转向成本较低的西部偏远地区,甚至转向了中国内陆的山区。
作为苹果主要外包厂商之一,富士康的一名管理人员6月底宣布,该公司计划将数万名工人转移到包括河南在内的中国其他地方,从而降低成本。
利润微薄
尽管最终组装阶段的劳动力成本在iPhone总成本中只占很小一部分(估计约为7%左右),但分析师认为,苹果供应链中的多数企业——包括芯片厂商、电池供应商、塑料模具和印制电路板厂商——都要依靠中国工厂来降低成本,而这些工厂现在似乎有可能会转嫁增长的成本。
“电子企业希望找到应对成本上涨的方法,”里昂证券(CLSA)驻香港分析师珍妮·莱(Jenny Lai)说:“他们的成本已经被压得很低,所以进一步压缩成本并不容易。”
苹果的应对能力优于其他多数企业,因为该公司拥有高达60%的丰厚的利润率和强大的定价能力,能够消化部分成本。但是分析师表示,包括戴尔、惠普和LG在内的PC、手机和其他电子厂商的利润率仅为2%至5%。“对于他们而言,挑战会大得多。” 珍妮·莱说。其他多数行业,从纺织到玩具再到家具,都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想要理解华南地区正在发生的变化,可以通过追踪iPhone 4的供应来实现。该产品由苹果工程师在美国设计,然后从全球各地的供应商那里采购零部件,最后在中国完成组装。此后运回美国,以600美元的标价销售,尽管在与AT&T签订包月合同后,可以获得补贴,从而降低消费者的实际支出。
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教授詹森·德崔克(Jason Dedrick)曾经撰写过多份有关苹果供应链的研究报告,他说:“中国在这些产品中赚的钱很少。”高端产品的多数价值都被两头的流程赚取了,包括品牌所有者、分销商和零售商。
效率为生
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最新的拆解报告,苹果iPhone 4的多数成本都支付给了三星、东芝和博通等芯片供应商,这些企业供应的都是处理器和闪存芯片等关键零部件。
根据iSuppli的报告,在一部iPhone 4中,十几个集成电路芯片约占其总成本的三分之一。
例如,苹果会分别花费27美元和10.75美元从三星那里购买闪存和应用处理器,德国芯片厂商英飞凌也因为向苹果提供电话和数据传输芯片而获得14.05美元。多数电子元件的成本都低于这一数据。iPhone 4最新加入的陀螺仪来自意法半导体,但成本仅为2.60美元。
iSuppli的报告显示,一部售价600美元的iPhone 4的总成本仅为187.51美元。
整个生产流程中,最不值钱的就是生产和组装,而这些通常都是在华南地区完成的。这里的工人负责对世界知名品牌的产品进行焊接、组装和包装,但每小时的薪水不到1美元。
没有一家企业的工作量能够超过富士康,该公司隶属于台湾鸿海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商。
富士康为苹果、戴尔和惠普提供生产外包服务,仅在中国大陆就有80万员工。该公司从其他厂商获取原材料和设计部分,并使用庞大的规模和军事化的效率来组装各类产品,并将其快速推向市场。
“他们就像沃尔玛商店,”德崔克说,“他们利润率低,但产量很大。他们靠效率生存。”
消费者无法看到代工厂商的世界。但是在这个规模达到2500亿美元的行业中,只有富士康、伟创力和捷普科技(Jabil Circuit)等少数几家公司,他们负责为全球各大电子品牌生产和组装产品。
分析师表示,这些外包厂商开展激烈的价格竞争,从而获得微薄的利润率。他们希望从一些细微的运营变化中获益。
难以持续
当一家企业像外包厂商这样赚取最为微薄的利润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就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分析师称,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工资涨幅超过了50%。迫于当地政府和那些长期薪水过低的员工的压力,今年有很多工厂又将薪水上调了20%至30%。
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大幅上涨。在经历了两年的暂停后,中国政府开始重启人民币汇改。经济学家预计,今后几年内,人民币汇率每年都将上涨3%至5%。
“要组装一台惠普电脑需要3000道工序,”iSuppli驻中国分析师艾萨克·王(Isaac Wang)说,“如果外包厂商能够找到一种方法节省10%的工序,便可以收到很好的成效。”
像富士康这样的外包厂商现在正在探索一些压缩成本的方法。富士康正在考虑迁往内陆,那里的工资大概要比深圳低20%至30%。该公司在生产中投入了大笔资金,大量生产用于电脑和手机中的零部件,甚至试图寻找一些规模更大、价格更低的原材料来源。
“我们既可以将零部件生产外包给其他供应商,也可以研发并生产我们自己的零部件,”富士康发言人阿瑟·黄(Arthur Huang)说,“我们甚至与工厂附近的采矿公司签订了合同。”
很多分析师对大型品牌找到新的创新方式来提升盈利能力持乐观态度。但是有越来越多的分析师开始怀疑中国的制造模式。多年以来,中国的制造模式都是依靠员工每周六七天、每天10至12个小时的工作来实现的。
“我们认为鸿海的劳动密集型模式不可持续,”iSuppli分析师艾萨克·王说,“尽管该公司仍然可以雇佣80万至100万员工,但问题在于员工不可能一直在不人道的系统中像螺丝钉一样工作。”
分析师表示,中国也不再青睐这类低端组装工作,因为这无法为企业和国家带来大量回报。美国乔治敦大学国际商业教授、《T恤衫的全球之旅》(The Travels of a T-Shirt in the Global Economy)的作者皮特拉·利沃里(Pietra Rivoli)说:“中国不想再当世界工厂。”
“知识在哪里,价值就去往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