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思咨询:从华为中兴印度遇阻看中国企业海外战略
发布时间:2010-05-05 15:54:59 热度:1714
5/5/2010,最近印度政府因安全原因,对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中国通信制造商采取市场禁入的消息不绝于耳,联想到最近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的过程中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贝叶思咨询认为,针对目前新形势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国企业有必要对自己的海外战略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快速企稳回升,令全世界瞩目,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话语权逐渐增大,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威胁论,这种论调经很多海外媒体大肆渲染,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带来了很多障碍,最近很多中国企业海外收购项目遇阻就是明证。如何调整我国企业的海外战略,展示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同时达到我们的战略目标,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企业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贝叶思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首先,树立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企业的战略不是短期规划,而是关乎未来几十年发展的大问题。像印度这样的市场,对我们的很多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我们的企业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重视自己形象的培养和树立。像最近的一些国内建筑工程企业因为在海外受贿,被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拒之门外,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绝对要不得。
中国在海外市场有竞争力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电信制造、建筑工程、日用产品等行业,而主要市场还是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比较落后,对中国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有更多的需求,但是这些国家也同时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失业率较高,国内民众不免产生对国外资本和商品的排斥。有实力的中国企业,从长远开发海外市场的角度,除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还要更多的参与本地的社区和社会公益活动,展示作为本地化的企业公民的良好形象,对任何一个想长期在海外拓展市场的企业来说,都是有效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日本的企业,他们的每个战略,都是面向未来几十年的战略。
其次,在操作思路上,应该更加多元化,这一点特别针对我们的国有企业。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越来越多,但是被当地政府否决的案例也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不难判断,很多并购都是中国的国企收购海外的资源类项目,现在海外针对中国威胁论的宣传很多,很多海外媒体把中国的国企直接等于与中国政府,认为中国的国企直接代表着国家意志,所以很多收购项目就仅仅因为政治方面的因素而告吹。像中铝跟力拓,有色收购澳大利亚稀土等项目。贝叶思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调整。
1.不谋求控股。目前我们的国企的很多收购都是凭借资金优势,一上来就谋求控股,甚至绝对控股,这引起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恐慌,不妨先谋求一个小股东的地位,先深入到企业,在董事会占有一个席位。这样做可以逐步了解该企业的经营和战略情况,接下来循序渐进推进自己的经营策略。对一些像铁矿石这样的战略资源,国外的大企业很难让中国企业控股,既然拿不到控股权,不如先进入这个企业,一方面可以获得投资收益,另一方面确实可以了解这些企业的动态,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
2.从达到战略目标的角度考虑,我们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不妨尝试一些新的策略,比如跟海外的投资基金合作,共同开发资源。目前海外的众多投资机构都纷纷看好中国市场,对国企在抗风险能力和财力方面的表现也是青睐有加。这些投资机构,基本上不受当地政府的左右,就是单纯以营利为目的,我们的企业完全可以跟这样的机构合作,联合收购一些项目,甚至让这些投资基金成为项目大股东,项目收购完成后,运营权还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可以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把股权过渡到自己名下,既规避了地方政府的一些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也实现了自身的战略目标,合作伙伴基金也可以顺利退出,达到双赢的目的。
第三,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加大对本地市场的研究。
要在本地做好生意,离不开对本地市场和消费者的深入理解,我们的企业刚“走出去”,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必须加大对本地市场的研究力度,深入理解经济发展状况、产业政策、人文环境和消费偏好等问题,有实力的企业都应该针对自己的目标海外市场,建立系统的情报分析系统,做到知己知彼。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快速企稳回升,令全世界瞩目,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话语权逐渐增大,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威胁论,这种论调经很多海外媒体大肆渲染,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带来了很多障碍,最近很多中国企业海外收购项目遇阻就是明证。如何调整我国企业的海外战略,展示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同时达到我们的战略目标,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企业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贝叶思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首先,树立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企业的战略不是短期规划,而是关乎未来几十年发展的大问题。像印度这样的市场,对我们的很多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我们的企业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重视自己形象的培养和树立。像最近的一些国内建筑工程企业因为在海外受贿,被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拒之门外,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绝对要不得。
中国在海外市场有竞争力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电信制造、建筑工程、日用产品等行业,而主要市场还是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比较落后,对中国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有更多的需求,但是这些国家也同时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失业率较高,国内民众不免产生对国外资本和商品的排斥。有实力的中国企业,从长远开发海外市场的角度,除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还要更多的参与本地的社区和社会公益活动,展示作为本地化的企业公民的良好形象,对任何一个想长期在海外拓展市场的企业来说,都是有效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日本的企业,他们的每个战略,都是面向未来几十年的战略。
其次,在操作思路上,应该更加多元化,这一点特别针对我们的国有企业。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越来越多,但是被当地政府否决的案例也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不难判断,很多并购都是中国的国企收购海外的资源类项目,现在海外针对中国威胁论的宣传很多,很多海外媒体把中国的国企直接等于与中国政府,认为中国的国企直接代表着国家意志,所以很多收购项目就仅仅因为政治方面的因素而告吹。像中铝跟力拓,有色收购澳大利亚稀土等项目。贝叶思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调整。
1.不谋求控股。目前我们的国企的很多收购都是凭借资金优势,一上来就谋求控股,甚至绝对控股,这引起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恐慌,不妨先谋求一个小股东的地位,先深入到企业,在董事会占有一个席位。这样做可以逐步了解该企业的经营和战略情况,接下来循序渐进推进自己的经营策略。对一些像铁矿石这样的战略资源,国外的大企业很难让中国企业控股,既然拿不到控股权,不如先进入这个企业,一方面可以获得投资收益,另一方面确实可以了解这些企业的动态,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
2.从达到战略目标的角度考虑,我们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不妨尝试一些新的策略,比如跟海外的投资基金合作,共同开发资源。目前海外的众多投资机构都纷纷看好中国市场,对国企在抗风险能力和财力方面的表现也是青睐有加。这些投资机构,基本上不受当地政府的左右,就是单纯以营利为目的,我们的企业完全可以跟这样的机构合作,联合收购一些项目,甚至让这些投资基金成为项目大股东,项目收购完成后,运营权还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可以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把股权过渡到自己名下,既规避了地方政府的一些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也实现了自身的战略目标,合作伙伴基金也可以顺利退出,达到双赢的目的。
第三,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加大对本地市场的研究。
要在本地做好生意,离不开对本地市场和消费者的深入理解,我们的企业刚“走出去”,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必须加大对本地市场的研究力度,深入理解经济发展状况、产业政策、人文环境和消费偏好等问题,有实力的企业都应该针对自己的目标海外市场,建立系统的情报分析系统,做到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