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世证券:台湾人眼中的武汉中国光谷
发布时间:2010-02-04 16:03:34 热度:8534
2/4/2010,在美国,电子产业基地星罗棋布,但是叫“硅谷”的地方只有一个;在中国大陆,叫“光谷”有好几个,而真正叫“中国光谷”的则只有一个,就是武汉。
在大陆提出要建设“光谷”的地区最重要的有三个:北有“长春光谷”,南有“广东光谷”,中有武汉“中国光谷”。尽管光电产业在长春、广州、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纷纷争相设立,但是以“武汉邮电科学院”为中心而形成的光电产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才是真正的“中国光谷”所在地。
武汉成为“中国光谷”已是无庸置疑的事实,今天我们称“中国光谷”就是指武汉东湖开发区这个带状区块,它是中国光通信产业的发源地。光电产业主要包括六大类:电脑关联光电设备、光通信产品、显示和娱乐光电产品、医用光电设备、工业光电设备和光学器材。
武汉邮科院于1982年率先开通全中国大陆第一条二次群(8Mb/s)光纤通信线路,国家计划委员会(相当于台湾之经济建设委员会)于1994年批准设立国家光纤通信工程研究中心,1999年设立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在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光传输设备、光仪表等方面的技术已无可争议地成为全大陆的技术领导重镇。
华新丽华立足中国光谷
东湖开发区内有大学23所,科研院所56所,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0万余人,其中近1/3的人员从事光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拥有两院院士42名,其中有10名是光电子信息技术的学科领导人。
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1年已并入武汉大学,有3名具世界水准、知名的科学院院士)分别建有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塑性成型模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工程研究中心;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业大学、717所、709所、105 所、中科院武汉物理所、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化学研究所等,均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光学、遥感测量、光材料、应用软件等学科的研究与开发机构。
目前在武汉“中国光谷”内的台资企业有华新丽华,正在申请审批与评估阶段的有台达电、鸿海等。
除光谷外,笔者曾在武汉孝感市的孝昌地区,发现有来自台湾新竹的石膏工厂,设在铁路运输线旁,在武汉地区开采石膏,加工後以铁路运输至香港,再转运外销美国。
该厂已在孝昌设立10年,厂房与办公大楼分置一旁,在孝昌丁河村成为一景,系湖北省重点保护企业,行事风格非常低调,可算是成功的台资企业代表。
风险投资机制 培养了管理人才
武汉光谷除了拥有众多的光电科研单位外,最大的特色是结合了“风险投资机制”与“产权交易中心”,目前获得许多深圳地区买主的青睐。
武汉市高新技术发展一直落後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不过随著创业投资事业近2、3年在武汉市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武汉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前进步伐,一大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风险投资的支援下快速成长,带动了武汉市的经济建设,提升了城市的科技水平,透过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带动提高了市民的综合素质。
值得观察的是,风险投资为武汉地区培养了一批专业经理人和创业家,使武汉市的城市建设贮备了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风险投资具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对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长期的从业经验造就了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以及从事风险企业建设的创业家,这批人才对武汉市的长远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武汉市的东湖高新技术区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形成科技人才、高新技术密集集中,武汉市的高新技术区在中国大陆九省通衢之地理位置,提供许多优质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武汉高校密度集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提供丰沛的人力资源,因而形成了特有的科技人才、高新技术密集集中区,也为广州、深圳提供所需之人才与技术。
建议台商先小额投资
武汉市系指武昌、汉口、汉阳三个城市,汉口地区为昔日租界地所在,已积极兴建外滩,并形成一个比上海外滩大10倍的“武汉外滩”,目前仅第一期工程接近完工,江汉路之行人徒步区,也比上海南京路还要整齐、漂亮。
不过,武汉因地处内陆,资讯流通较上海、北京、广州来得慢,管理阶层对管理制度的掌握,似乎不太有效率,形成都市进步的一大隐忧,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著整座城市的发展。
尽管武汉地区有百年历史名校“武汉大学”以及科技名校“华中科技大学”等,可是当你驻足观察百年名校,想挖掘人才时,从校园门口的脏乱、等候校园小公汽不排队,直令笔者与两位外国专家看傻了眼。
再观察到某学校法学院图书馆,图书馆馆员的大吼小叫、外国捐赠或购进来国外的图书,竟然锁在柜子里,不准学生使用,理由是掉了赔不起,所以这些书籍仅供观赏封面,图书馆开放时间也是管理人员可以任意更改。
学校如此,各行政机关、医疗体系、民营企业也是如此。所以对有意赴武汉投资的台商而言,投资幅度不要一下子过大,建议采取最小额申设业务成功后,再逐年逐步慢慢增资扩建,慢慢摸熟当地行政机关体系的习性,避免因急于投资而成为被觊觎的大肥羊,行事风格愈低调愈好。
另外,也应避免以合资方式进行投资,尽可能采取独资,以避免日後衍生许多投资争议,尤其要熟悉大陆无管理效率的庞大体系,在乐观中更要有审慎的风险管理意识。
在大陆提出要建设“光谷”的地区最重要的有三个:北有“长春光谷”,南有“广东光谷”,中有武汉“中国光谷”。尽管光电产业在长春、广州、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纷纷争相设立,但是以“武汉邮电科学院”为中心而形成的光电产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才是真正的“中国光谷”所在地。
武汉成为“中国光谷”已是无庸置疑的事实,今天我们称“中国光谷”就是指武汉东湖开发区这个带状区块,它是中国光通信产业的发源地。光电产业主要包括六大类:电脑关联光电设备、光通信产品、显示和娱乐光电产品、医用光电设备、工业光电设备和光学器材。
武汉邮科院于1982年率先开通全中国大陆第一条二次群(8Mb/s)光纤通信线路,国家计划委员会(相当于台湾之经济建设委员会)于1994年批准设立国家光纤通信工程研究中心,1999年设立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在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光传输设备、光仪表等方面的技术已无可争议地成为全大陆的技术领导重镇。
华新丽华立足中国光谷
东湖开发区内有大学23所,科研院所56所,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0万余人,其中近1/3的人员从事光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拥有两院院士42名,其中有10名是光电子信息技术的学科领导人。
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1年已并入武汉大学,有3名具世界水准、知名的科学院院士)分别建有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塑性成型模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工程研究中心;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业大学、717所、709所、105 所、中科院武汉物理所、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化学研究所等,均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光学、遥感测量、光材料、应用软件等学科的研究与开发机构。
目前在武汉“中国光谷”内的台资企业有华新丽华,正在申请审批与评估阶段的有台达电、鸿海等。
除光谷外,笔者曾在武汉孝感市的孝昌地区,发现有来自台湾新竹的石膏工厂,设在铁路运输线旁,在武汉地区开采石膏,加工後以铁路运输至香港,再转运外销美国。
该厂已在孝昌设立10年,厂房与办公大楼分置一旁,在孝昌丁河村成为一景,系湖北省重点保护企业,行事风格非常低调,可算是成功的台资企业代表。
风险投资机制 培养了管理人才
武汉光谷除了拥有众多的光电科研单位外,最大的特色是结合了“风险投资机制”与“产权交易中心”,目前获得许多深圳地区买主的青睐。
武汉市高新技术发展一直落後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不过随著创业投资事业近2、3年在武汉市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武汉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前进步伐,一大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风险投资的支援下快速成长,带动了武汉市的经济建设,提升了城市的科技水平,透过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带动提高了市民的综合素质。
值得观察的是,风险投资为武汉地区培养了一批专业经理人和创业家,使武汉市的城市建设贮备了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风险投资具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对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长期的从业经验造就了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以及从事风险企业建设的创业家,这批人才对武汉市的长远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武汉市的东湖高新技术区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形成科技人才、高新技术密集集中,武汉市的高新技术区在中国大陆九省通衢之地理位置,提供许多优质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武汉高校密度集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提供丰沛的人力资源,因而形成了特有的科技人才、高新技术密集集中区,也为广州、深圳提供所需之人才与技术。
建议台商先小额投资
武汉市系指武昌、汉口、汉阳三个城市,汉口地区为昔日租界地所在,已积极兴建外滩,并形成一个比上海外滩大10倍的“武汉外滩”,目前仅第一期工程接近完工,江汉路之行人徒步区,也比上海南京路还要整齐、漂亮。
不过,武汉因地处内陆,资讯流通较上海、北京、广州来得慢,管理阶层对管理制度的掌握,似乎不太有效率,形成都市进步的一大隐忧,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著整座城市的发展。
尽管武汉地区有百年历史名校“武汉大学”以及科技名校“华中科技大学”等,可是当你驻足观察百年名校,想挖掘人才时,从校园门口的脏乱、等候校园小公汽不排队,直令笔者与两位外国专家看傻了眼。
再观察到某学校法学院图书馆,图书馆馆员的大吼小叫、外国捐赠或购进来国外的图书,竟然锁在柜子里,不准学生使用,理由是掉了赔不起,所以这些书籍仅供观赏封面,图书馆开放时间也是管理人员可以任意更改。
学校如此,各行政机关、医疗体系、民营企业也是如此。所以对有意赴武汉投资的台商而言,投资幅度不要一下子过大,建议采取最小额申设业务成功后,再逐年逐步慢慢增资扩建,慢慢摸熟当地行政机关体系的习性,避免因急于投资而成为被觊觎的大肥羊,行事风格愈低调愈好。
另外,也应避免以合资方式进行投资,尽可能采取独资,以避免日後衍生许多投资争议,尤其要熟悉大陆无管理效率的庞大体系,在乐观中更要有审慎的风险管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