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邮电报:无线城市从概念到现实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08-11-20 08:47:48 热度:862
11/20/2008,当许多消费者正在为家庭空间构建一个小型无线局域网而欣喜不已的时候,“无线城市”概念的冲击更让他们心怀这样的美好憧憬——在城市每个角落享受随时随地上网冲浪的乐趣。没有让他们等多久,北京、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的“无线城市”建设开始规模推进,并在一些区域开始投入运营。相比于“数字城市”这些较为宽泛的信息化环境概念,“无线城市”让消费者有更为具体的感知,对政府来说它是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提升公共管理效率的优秀工具,而对运营者来讲则蕴涵宝贵的商业机会。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消费者、公共管理者和运营者三方都有具体诉求的工程,其具体运行情况如何?今年6月,北京“无线城市”一期网络试运行,覆盖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北京奥运期间对市民免费开放使用。作为建设者和运营商,中电华通通信有限公司承担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公司负责人表示,每年光租用带宽的成本就将达到2亿元,这还不包括后期维护和更新,如果用户收入没有规模增长,“无线城市”运营堪忧。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无疑将为上海“无线城市”建设带来比较好的发展环境,政府的强力主导,各区县政府领导也对“无线城市”的建设倾注了全力,在政府支持、电信建设和运营,各区县有序分批实施的模式下,上海“无线城市”建设得以有序推进,尤其在前提应用上,注重了通过政务商务、城区治安、应急联动、环境保护等政府和公共管理的应用来形成示范效应。在上海闵行区,区政府针对一些政府应用和公共应用,对运营商进行了补贴。借着“世博”东风,上海“无线城市”建设推进力度明显,但是政府是否能长期予以大力支持和买单,未来应用情况如何,同样是业内许多人士担心的问题。
看来,从“概念”到现实,建设运营模式将是“无线城市”不能避开的瓶颈,也将是影响其未来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无线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巨额、长期、持续的投入,更考验后期运营能力。从目前三类主要运营模式来看,都隐藏着不稳定因素。一是政府独立拨款建设,以“第五类公共设施”为定位,可保证市民享受到真正的免费和低价,但这无疑将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随着“无线城市”规模化发展,政府不可能一直持续买单。二是由电信运营商来建设和运营,就是所谓的自由市场模式,首先如何定价是个难题,另外,基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后期维护的压力,电信运营商在权衡投入与产出过程中难免产生消极情绪,对无线城市发展无益。三是政府与运营商之间的合作,政府购买其中的有偿服务,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这种模式被国内外较多的城市所采用,但一直没有固定的合作机制,导致了政府监督乏力和重复建设。
是实施纯粹的商业运作,市场决定其命运?还是定位于惠民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来实施建设?或者是两者结合?这是“无线城市”建设过程中大家热议最多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个几方博弈的过程。不管怎样,在近一年的实践过程中,包括消费者、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和运营者在内的参与方都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无线城市”建设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更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而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示范效应,并让市场机制推动其规模应用。
电信运营商是“无线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无线城市”的建设投资巨大、工程复杂、AP接入点多,为保证无线宽带网络的快速覆盖以满足广大客户的使用需求,必须由电信企业调动企业所有资源进行网络建设和运营。对于“无线城市”建设和运营,记者采访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电信运营商相关人士,整理了目前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问题之一是协调工作量大,存在阻力,建议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上下联动,将无线宽带建设纳入新一代城市设施规划,加快城市宽带无线上网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同时,协调处理无线城市建设和运营中的相关问题,在场地选址、资源使用、工程协调、应用开发和推广以及通过宣传提升市民的认知度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问题之二是推动力小,缺少示范典型。事实上,市政、公共安全和服务部门对城域无线网络有着强烈的需求,“无线城市”也将成就城市发展的长远效益,建议政府带头使用和推广无线宽带应用。如依托无线覆盖可打造城市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政府可以发布各类市政通告,市民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所需信息、提高信息化的效率。同时可拓展多个市政行业应用,如交通、物流、公安、卫生、民政管理、城管、教育等,在导航、测量、急救、车辆调度、防盗防劫、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导游、远程教育等各个方面提供无线宽带接入和应用,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问题之三是建设热点众多,资金投入巨大。建议政府对无线宽带建设成本、运维成本予以补贴。
基于各城市特征的差异化,一些政府人士和运营商也建议“无线城市”建设模式需要因地制宜,如可以先让政府为公益事业买单,再让企业客户接受无线技术带来的便捷,最后发挥示范作用,面向个人免费提供上网服务。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一位长期跟踪研究无线宽带的专家向记者表示,应在“无线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立一条服务链,政府、运营商都要以服务者意识和姿态做好“无线城市”的布局和运营,使电信业务应用和城市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步入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来源:人民邮电报)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消费者、公共管理者和运营者三方都有具体诉求的工程,其具体运行情况如何?今年6月,北京“无线城市”一期网络试运行,覆盖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北京奥运期间对市民免费开放使用。作为建设者和运营商,中电华通通信有限公司承担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公司负责人表示,每年光租用带宽的成本就将达到2亿元,这还不包括后期维护和更新,如果用户收入没有规模增长,“无线城市”运营堪忧。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无疑将为上海“无线城市”建设带来比较好的发展环境,政府的强力主导,各区县政府领导也对“无线城市”的建设倾注了全力,在政府支持、电信建设和运营,各区县有序分批实施的模式下,上海“无线城市”建设得以有序推进,尤其在前提应用上,注重了通过政务商务、城区治安、应急联动、环境保护等政府和公共管理的应用来形成示范效应。在上海闵行区,区政府针对一些政府应用和公共应用,对运营商进行了补贴。借着“世博”东风,上海“无线城市”建设推进力度明显,但是政府是否能长期予以大力支持和买单,未来应用情况如何,同样是业内许多人士担心的问题。
看来,从“概念”到现实,建设运营模式将是“无线城市”不能避开的瓶颈,也将是影响其未来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无线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巨额、长期、持续的投入,更考验后期运营能力。从目前三类主要运营模式来看,都隐藏着不稳定因素。一是政府独立拨款建设,以“第五类公共设施”为定位,可保证市民享受到真正的免费和低价,但这无疑将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随着“无线城市”规模化发展,政府不可能一直持续买单。二是由电信运营商来建设和运营,就是所谓的自由市场模式,首先如何定价是个难题,另外,基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后期维护的压力,电信运营商在权衡投入与产出过程中难免产生消极情绪,对无线城市发展无益。三是政府与运营商之间的合作,政府购买其中的有偿服务,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这种模式被国内外较多的城市所采用,但一直没有固定的合作机制,导致了政府监督乏力和重复建设。
是实施纯粹的商业运作,市场决定其命运?还是定位于惠民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来实施建设?或者是两者结合?这是“无线城市”建设过程中大家热议最多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个几方博弈的过程。不管怎样,在近一年的实践过程中,包括消费者、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和运营者在内的参与方都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无线城市”建设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更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而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示范效应,并让市场机制推动其规模应用。
电信运营商是“无线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无线城市”的建设投资巨大、工程复杂、AP接入点多,为保证无线宽带网络的快速覆盖以满足广大客户的使用需求,必须由电信企业调动企业所有资源进行网络建设和运营。对于“无线城市”建设和运营,记者采访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电信运营商相关人士,整理了目前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问题之一是协调工作量大,存在阻力,建议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上下联动,将无线宽带建设纳入新一代城市设施规划,加快城市宽带无线上网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同时,协调处理无线城市建设和运营中的相关问题,在场地选址、资源使用、工程协调、应用开发和推广以及通过宣传提升市民的认知度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问题之二是推动力小,缺少示范典型。事实上,市政、公共安全和服务部门对城域无线网络有着强烈的需求,“无线城市”也将成就城市发展的长远效益,建议政府带头使用和推广无线宽带应用。如依托无线覆盖可打造城市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政府可以发布各类市政通告,市民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所需信息、提高信息化的效率。同时可拓展多个市政行业应用,如交通、物流、公安、卫生、民政管理、城管、教育等,在导航、测量、急救、车辆调度、防盗防劫、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导游、远程教育等各个方面提供无线宽带接入和应用,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问题之三是建设热点众多,资金投入巨大。建议政府对无线宽带建设成本、运维成本予以补贴。
基于各城市特征的差异化,一些政府人士和运营商也建议“无线城市”建设模式需要因地制宜,如可以先让政府为公益事业买单,再让企业客户接受无线技术带来的便捷,最后发挥示范作用,面向个人免费提供上网服务。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一位长期跟踪研究无线宽带的专家向记者表示,应在“无线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立一条服务链,政府、运营商都要以服务者意识和姿态做好“无线城市”的布局和运营,使电信业务应用和城市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步入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