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印度制造真能挑战中国制造吗
发布时间:2008-09-18 14:57:57 热度:1931
新华网专稿:欧洲最大的管理及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凯捷上月公布的一份报告称,印度制造业“在未来3到5年将挑战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印度制造”现状究竟如何?与“中国制造”会形成直接对抗吗?请看本网记者发回的调查报道——“印度制造”真能挑战“中国制造”?
“印中制造业差距将缩小”
“在制造业方面,印度目前与中国根本无法相比,中国红得发紫,全球大企业几乎都将巨资投向中国。因此,当我们发现印度可能后来居上时,令很多人大吃一惊!”报告的主要执笔者、凯捷公司咨询部副总裁罗伊·伦德斯在接受本网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凯捷公司的这份报告是在今年上半年对331家大企业进行调查后撰写的,这些企业均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之内,其中80%来自欧洲和北美。在这些企业中,200余家在中国开设了工厂或办事处,进驻印度的则已达到150多家,许多企业在这两个国家都有不止一个分公司。
凯捷公司调查发现,尽管目前只有7%的跨国企业在印度设厂,但18%的大企业意欲在今后3到5年进驻印度,与目前进驻中国的外企相当。“这意味着,印度与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差距将缩小。”伦德斯说。
中印两国各有优势
不过伦德斯也强调,印度要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必须在基础设施和供应链方面下大功夫。在接受调查的已经将制造业外包到印度的公司中,有一半抱怨印度在这方面太差。
伦德斯说,印度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与中国特别是东南沿海相比相差很多。“许多人可能都对孟买等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印象深刻。如果印度政府在基础设施上下大力气改造,做得好的话,5年或更长时间后,印度在制造业方面的实力会和中国有得一比。”不过,他也指出,如果印度政府动作慢,外企对投资回报不满意时,仍会转向其他市场。
相比之下,他认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和供应链较有保障,供应商“简直应有尽有”。“一个公司在海外设厂,最重要的是原材料和产品要在约定的时间送达约定的地点。中国有一些工业密集区,企业可以很容易找到供应商,物流保障很好。”
与印度相比,中国也有自己的劣势。伦德斯认为,“中国制造”目前主要问题是成本提高。20年前,东南亚国家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中国,而现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普通产业工人月工资为250到350美元,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的同类工人每月只有100到200美元。中国地产价格也迅速攀高,几大外企最看中的城市,如上海、深圳、北京,房价急剧上升。伦德斯建议,中国大力发展中西部的基础设施,那里的低劳动力和地产成本将成为新的吸引外企的磁石。
另外,印度在与外部的语言沟通方面也比中国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措施也比较到位。
在管理方式方面,在印度的跨国企业大量依赖当地人管理;而在中国,外企派出人员驻华管理的比例高于印度。伦德斯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相关人才较欠缺,或许与教育国际化程度不及印度有关。
中国面临多重压力
此外,中国对美欧的贸易顺差巨大,令美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华反倾销措施不断,贸易壁垒有增无减,这些都是“中国制造”面临的难题。
伦德斯说,未来10年中,世界制造业中心仍将维持在亚太地区。“东欧正在迅速赶上,但尚未达到能与之竞争的地步,俄罗斯和拉美的风险和变数较多,优势不明显,基本不能与亚太并提。”
短期来看,中国和毗邻的东南亚国家争夺制造业外包业务的争斗将很激烈。“除了印度,泰国、越南也是跨国企业十分看好的地方。”
伦德斯说,印度政府目前已意识到吸引制造业外资的重要性,正采取多方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他说:“中国如果要保持自己的优势,需要加大努力。” (驻布鲁塞尔记者刘黎)
印度市场难见“印度制造”
凯捷公司的报告对多数印度人和在印度生活的外国人来说,恐怕一时难以理解。无论从报纸上的各种统计数据,还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来看,“印度制造”与“中国制造”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印度商人羡慕中国
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2006年的中国外贸总额达17600多亿美元,其中出口9690多亿美元。同期,印度的外贸总额约3000亿美元。中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机电设备、棉纺织品、钢铁及制品、玩具及塑料制品等,印度出口的主要为石油矿产、钢铁金属制品等资源性产品和棉纺织品等。据《印度商报》报道,2006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品的出口额中占8%,印度约1%。
从这些宏观经济数据可以看出,印度制造业与中国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印度商人迪帕克·阿罗拉跟中国做了26年生意,主要从事机械、五金产品和家具业务,他每年都去中国参加广州交易会,对中国和印度的制造业有着最直观的感受。
针对凯捷公司调查报告预测“印度制造3到5年内将挑战中国制造”一事,迪帕克笑着说:“全球制造业巨头有几家在印度设有工厂?西方人一直说印度是民主国家、信息软件人才多、印度人英语好、土地和劳动力便宜,但为什么以前都不来投资,非要集中在今后的5年来?”
“制造业需要积累,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需要熟练的技工。中国的实际劳动力成本也比印度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中国的物流费用比印度低很多,而且是世界上最快的。”
“我每年到广州订货,都看到很多新产品,尤其是机械和电子类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外形美观,质量好,还便宜。我是印度人,了解印度,印度制造业要在5年内挑战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把中国的产品都写上印度制造。”
市场充斥“外国”货
迪帕克对印度很热爱,所以话说得有点偏激,但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
说印度没有大超市,很多读者会很惊讶,但事实上的确如此。印度各大城市最大的商店均是家用电器店,但大多都是国外公司的专卖店。即使是外国产品的专卖店,一般规模也不大。记者在印度看到的最大专卖店要数孟买的韩国三星专卖店,但营业面积也没有超过250平方米。
此外,印度人开的家用电器店里的商品,90%都是日本、韩国、中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就连电熨斗、微波炉、电饭煲等小家电,基本上也是外国产的。有些产品也有印度生产的,但从外表到质量都很难让人产生购买欲。
在印度市场上,高档产品以欧美日韩的为主,中档的则是价廉物美的中国货。中国的中兴、华为、海尔、TCL等大企业的产品早已进入印度市场。
硬件问题是瓶颈
韩国联合通讯社驻印度记者赵秉熙说:“我来印度前听说印度经济发展很快。我在印度快3年了,从视觉上我看不出印度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但每次到中国感觉就不一样。”
瑞士《金融报》驻印度记者科罗丽亚说,印度制造业是否发达,能否挑战中国,现在只需看两国3个方面的情况就能判断:第一,城市的清洁程度和人们的着装;第二,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的质量;第三,媒体的广告内容。
记者感觉到,对外国公司来说,想把制造业转移到印度并非完全没有道理,11亿人口的印度拥有巨大的市场吸引力。然而,凯捷公司的报告也指出,接受调查的制造业公司大多数表示印度要想真正挑战中国制造业,必须对基础设施投入巨大的资金。落后的公路、港口、机场和电力系统,是印度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巨大的“硬件问题”。
另外,苛刻的劳工法、政党之间的矛盾和人们心态等“软件问题”也得解决。为了发展制造业,吸引海内外投资,印度于2006年2月通过了《经济特区法案》。然而这一法案今年1月遭到严峻的考验。印度西孟加拉邦东米德纳帕地区政府官员在征用土地计划建经济特区时,与农民发生冲突,导致6人死亡,该事件引起民众和反对党派的强烈抗议,致使印度政府决定暂停批准300多份建立经济特区的计划。
“印度制造”短期不可能挑战中国
凯捷公司9月关于“印度制造”的报告引起了各方关注。围绕凯捷公司的这份报告,记者就“印度制造”的现状、优势和前景以及中印制造业的关系等问题,专访了“印度中国工商会”副会长拉马昌德拉博士。
“印度制造”集中低端
记者:拉马昌德拉博士,印度制造业的现状究竟怎么样?您对凯捷公司关于“印度制造”的报告是怎么看的?
拉马昌德拉:制造业是工业化非常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工业化。工业化必须有基础,基础需要积累和不断改善。基础不仅仅包括大型的钢铁厂、
化工厂,还必须有方便发达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等基础设施。此外,还要拥有大量熟练勤奋的技工。
印度有一些制造业,面不小,但没有厚度,与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工业化基础相比,还是非常落后的。“印度制造”目前主要还是以生产低端商品为主。
另外,我认为印度工业化的软件问题还没有解决,比方说市政管理、开放市场等问题都需要解决。
凯捷公司关于“印度制造”的报告,我认为是跨国制造企业想在中国以外多找一个可以投资的国家,他们也许担心集中投资在一个国家会有风险,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等多方面考量和比较,他们自然就会对印度表示较大的兴趣。
“中国制造”前景光明
记者:您认为印度实现工业化需要多少年?
拉马昌德拉:你们中国用了多少年?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工业化,但真正实现飞速发展,是从邓小平先生开始的。中国的工业化速度非常快,创造了工业化的世界纪录。
印度过去政治上学美国,经济上走苏联发展道路,结果政治经济都不能稳定发展。印度从1992年开始进行改革,搞私营化,但工业化需要时间。印度的政党力量强,政府力量弱,政府不能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印度政府已经意识到,11亿人口的大国仅搞软件业是不行的,而且印度的软件业是“两头在外”,自己没有核心技术。不搞制造业,印度很难发展。所以,印度开始学习中国,建立经济特区,吸引投资。
记者:您对“中国制造”是怎么看的?
拉马昌德拉:印度制造业是以服务本地市场为主,中国制造业是以出口外包为主,这是生产速度和质量决定的,所以世界到处都是“中国制造”。有人说中国是一个加工业大国,因为没有自己的品牌,我不这样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是积累的问题。“中国制造”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品牌,联想、中兴、华为、海尔、TCL等大企业的商品早已进入了印度市场。中国有世界一流的通讯和基础设施,中国人聪明勤奋,心态开放,精益求精,再过10年“中国制造”会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不能预测。
中印合作互补互利
记者:中印两国制造业是竞争还是合作互补的关系?
拉马昌德拉:印度目前还是资源输出国,而非制造业出口国。5年内,印度不可能建立像中国那么多大规模的制造工厂。“中国制造”出口量比“印度制造”多十倍,“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占的份额也比“印度制造”多很多,从这些可以判断,在国际市场上,印度短期内是不可能挑战中国的。
我认为两国合作互利应该会更多。中国正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端产品,肯定会放弃不少低端和中端产品的制造,印度在这两个方面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优势,两国可以合作。另外,中印两国是邻国,交通运输方便,物流快,合作对双方都有利。 (驻新德里记者 李保东)
“印中制造业差距将缩小”
“在制造业方面,印度目前与中国根本无法相比,中国红得发紫,全球大企业几乎都将巨资投向中国。因此,当我们发现印度可能后来居上时,令很多人大吃一惊!”报告的主要执笔者、凯捷公司咨询部副总裁罗伊·伦德斯在接受本网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凯捷公司的这份报告是在今年上半年对331家大企业进行调查后撰写的,这些企业均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之内,其中80%来自欧洲和北美。在这些企业中,200余家在中国开设了工厂或办事处,进驻印度的则已达到150多家,许多企业在这两个国家都有不止一个分公司。
凯捷公司调查发现,尽管目前只有7%的跨国企业在印度设厂,但18%的大企业意欲在今后3到5年进驻印度,与目前进驻中国的外企相当。“这意味着,印度与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差距将缩小。”伦德斯说。
中印两国各有优势
不过伦德斯也强调,印度要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必须在基础设施和供应链方面下大功夫。在接受调查的已经将制造业外包到印度的公司中,有一半抱怨印度在这方面太差。
伦德斯说,印度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与中国特别是东南沿海相比相差很多。“许多人可能都对孟买等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印象深刻。如果印度政府在基础设施上下大力气改造,做得好的话,5年或更长时间后,印度在制造业方面的实力会和中国有得一比。”不过,他也指出,如果印度政府动作慢,外企对投资回报不满意时,仍会转向其他市场。
相比之下,他认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和供应链较有保障,供应商“简直应有尽有”。“一个公司在海外设厂,最重要的是原材料和产品要在约定的时间送达约定的地点。中国有一些工业密集区,企业可以很容易找到供应商,物流保障很好。”
与印度相比,中国也有自己的劣势。伦德斯认为,“中国制造”目前主要问题是成本提高。20年前,东南亚国家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中国,而现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普通产业工人月工资为250到350美元,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的同类工人每月只有100到200美元。中国地产价格也迅速攀高,几大外企最看中的城市,如上海、深圳、北京,房价急剧上升。伦德斯建议,中国大力发展中西部的基础设施,那里的低劳动力和地产成本将成为新的吸引外企的磁石。
另外,印度在与外部的语言沟通方面也比中国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措施也比较到位。
在管理方式方面,在印度的跨国企业大量依赖当地人管理;而在中国,外企派出人员驻华管理的比例高于印度。伦德斯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相关人才较欠缺,或许与教育国际化程度不及印度有关。
中国面临多重压力
此外,中国对美欧的贸易顺差巨大,令美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华反倾销措施不断,贸易壁垒有增无减,这些都是“中国制造”面临的难题。
伦德斯说,未来10年中,世界制造业中心仍将维持在亚太地区。“东欧正在迅速赶上,但尚未达到能与之竞争的地步,俄罗斯和拉美的风险和变数较多,优势不明显,基本不能与亚太并提。”
短期来看,中国和毗邻的东南亚国家争夺制造业外包业务的争斗将很激烈。“除了印度,泰国、越南也是跨国企业十分看好的地方。”
伦德斯说,印度政府目前已意识到吸引制造业外资的重要性,正采取多方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他说:“中国如果要保持自己的优势,需要加大努力。” (驻布鲁塞尔记者刘黎)
印度市场难见“印度制造”
凯捷公司的报告对多数印度人和在印度生活的外国人来说,恐怕一时难以理解。无论从报纸上的各种统计数据,还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来看,“印度制造”与“中国制造”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印度商人羡慕中国
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2006年的中国外贸总额达17600多亿美元,其中出口9690多亿美元。同期,印度的外贸总额约3000亿美元。中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机电设备、棉纺织品、钢铁及制品、玩具及塑料制品等,印度出口的主要为石油矿产、钢铁金属制品等资源性产品和棉纺织品等。据《印度商报》报道,2006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品的出口额中占8%,印度约1%。
从这些宏观经济数据可以看出,印度制造业与中国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印度商人迪帕克·阿罗拉跟中国做了26年生意,主要从事机械、五金产品和家具业务,他每年都去中国参加广州交易会,对中国和印度的制造业有着最直观的感受。
针对凯捷公司调查报告预测“印度制造3到5年内将挑战中国制造”一事,迪帕克笑着说:“全球制造业巨头有几家在印度设有工厂?西方人一直说印度是民主国家、信息软件人才多、印度人英语好、土地和劳动力便宜,但为什么以前都不来投资,非要集中在今后的5年来?”
“制造业需要积累,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需要熟练的技工。中国的实际劳动力成本也比印度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中国的物流费用比印度低很多,而且是世界上最快的。”
“我每年到广州订货,都看到很多新产品,尤其是机械和电子类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外形美观,质量好,还便宜。我是印度人,了解印度,印度制造业要在5年内挑战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把中国的产品都写上印度制造。”
市场充斥“外国”货
迪帕克对印度很热爱,所以话说得有点偏激,但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
说印度没有大超市,很多读者会很惊讶,但事实上的确如此。印度各大城市最大的商店均是家用电器店,但大多都是国外公司的专卖店。即使是外国产品的专卖店,一般规模也不大。记者在印度看到的最大专卖店要数孟买的韩国三星专卖店,但营业面积也没有超过250平方米。
此外,印度人开的家用电器店里的商品,90%都是日本、韩国、中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就连电熨斗、微波炉、电饭煲等小家电,基本上也是外国产的。有些产品也有印度生产的,但从外表到质量都很难让人产生购买欲。
在印度市场上,高档产品以欧美日韩的为主,中档的则是价廉物美的中国货。中国的中兴、华为、海尔、TCL等大企业的产品早已进入印度市场。
硬件问题是瓶颈
韩国联合通讯社驻印度记者赵秉熙说:“我来印度前听说印度经济发展很快。我在印度快3年了,从视觉上我看不出印度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但每次到中国感觉就不一样。”
瑞士《金融报》驻印度记者科罗丽亚说,印度制造业是否发达,能否挑战中国,现在只需看两国3个方面的情况就能判断:第一,城市的清洁程度和人们的着装;第二,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的质量;第三,媒体的广告内容。
记者感觉到,对外国公司来说,想把制造业转移到印度并非完全没有道理,11亿人口的印度拥有巨大的市场吸引力。然而,凯捷公司的报告也指出,接受调查的制造业公司大多数表示印度要想真正挑战中国制造业,必须对基础设施投入巨大的资金。落后的公路、港口、机场和电力系统,是印度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巨大的“硬件问题”。
另外,苛刻的劳工法、政党之间的矛盾和人们心态等“软件问题”也得解决。为了发展制造业,吸引海内外投资,印度于2006年2月通过了《经济特区法案》。然而这一法案今年1月遭到严峻的考验。印度西孟加拉邦东米德纳帕地区政府官员在征用土地计划建经济特区时,与农民发生冲突,导致6人死亡,该事件引起民众和反对党派的强烈抗议,致使印度政府决定暂停批准300多份建立经济特区的计划。
“印度制造”短期不可能挑战中国
凯捷公司9月关于“印度制造”的报告引起了各方关注。围绕凯捷公司的这份报告,记者就“印度制造”的现状、优势和前景以及中印制造业的关系等问题,专访了“印度中国工商会”副会长拉马昌德拉博士。
“印度制造”集中低端
记者:拉马昌德拉博士,印度制造业的现状究竟怎么样?您对凯捷公司关于“印度制造”的报告是怎么看的?
拉马昌德拉:制造业是工业化非常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工业化。工业化必须有基础,基础需要积累和不断改善。基础不仅仅包括大型的钢铁厂、
化工厂,还必须有方便发达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等基础设施。此外,还要拥有大量熟练勤奋的技工。
印度有一些制造业,面不小,但没有厚度,与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工业化基础相比,还是非常落后的。“印度制造”目前主要还是以生产低端商品为主。
另外,我认为印度工业化的软件问题还没有解决,比方说市政管理、开放市场等问题都需要解决。
凯捷公司关于“印度制造”的报告,我认为是跨国制造企业想在中国以外多找一个可以投资的国家,他们也许担心集中投资在一个国家会有风险,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等多方面考量和比较,他们自然就会对印度表示较大的兴趣。
“中国制造”前景光明
记者:您认为印度实现工业化需要多少年?
拉马昌德拉:你们中国用了多少年?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工业化,但真正实现飞速发展,是从邓小平先生开始的。中国的工业化速度非常快,创造了工业化的世界纪录。
印度过去政治上学美国,经济上走苏联发展道路,结果政治经济都不能稳定发展。印度从1992年开始进行改革,搞私营化,但工业化需要时间。印度的政党力量强,政府力量弱,政府不能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印度政府已经意识到,11亿人口的大国仅搞软件业是不行的,而且印度的软件业是“两头在外”,自己没有核心技术。不搞制造业,印度很难发展。所以,印度开始学习中国,建立经济特区,吸引投资。
记者:您对“中国制造”是怎么看的?
拉马昌德拉:印度制造业是以服务本地市场为主,中国制造业是以出口外包为主,这是生产速度和质量决定的,所以世界到处都是“中国制造”。有人说中国是一个加工业大国,因为没有自己的品牌,我不这样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是积累的问题。“中国制造”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品牌,联想、中兴、华为、海尔、TCL等大企业的商品早已进入了印度市场。中国有世界一流的通讯和基础设施,中国人聪明勤奋,心态开放,精益求精,再过10年“中国制造”会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不能预测。
中印合作互补互利
记者:中印两国制造业是竞争还是合作互补的关系?
拉马昌德拉:印度目前还是资源输出国,而非制造业出口国。5年内,印度不可能建立像中国那么多大规模的制造工厂。“中国制造”出口量比“印度制造”多十倍,“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占的份额也比“印度制造”多很多,从这些可以判断,在国际市场上,印度短期内是不可能挑战中国的。
我认为两国合作互利应该会更多。中国正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端产品,肯定会放弃不少低端和中端产品的制造,印度在这两个方面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优势,两国可以合作。另外,中印两国是邻国,交通运输方便,物流快,合作对双方都有利。 (驻新德里记者 李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