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智能光网点亮奥运
发布时间:2008-08-07 09:24:51 热度:1633
2008/06/07,早在2002年10月,当时的北京网通总经理赵继东向原信息产业部领导进行奥运专题汇报时,时任副部长的张春江首次提出了“宽带奥运”服务“科技奥运”的理念,而2008北京奥运会也因此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宽带奥运”。
自2004年7月成为北京奥运会固定通信服务合作伙伴后,中国网通就围绕举办历史上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宽带奥运会”的承诺,从高速网络、宽带接入、综合业务、丰富应用和便捷服务5个层面进行了规划和实施。
在高速网络建设层面,中国网通启动了光缆网络、传送网络、交换网络、数据网络等一系列高速网络建设项目,这些先进的高速网络为实现“宽带奥运”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截至到目前,中国网通在奥运场馆内共铺设了各式光纤近200公里,北京的全部奥运场馆都已实现了“全光网络覆盖”,而“宽带奥运”的到来将点亮这些智能的光网络。
奥运光缆网:大容量传输设备为主导
2006年8月,中国网通与北京奥运会的主转播商——北京奥林匹克广播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网通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将承担北京以及外地奥运场馆到国际广播中心的广播电视公共信号传送工作。北京奥运会期间,所有赛事的广播电视公共信号都将采用高清格式制作,并通过中国网通的光缆传输网络实时传送到国际广播中心,再由此发送到全球200多个国家。
作为中国最有实力的广播电视传送服务提供商,中国网通经历了从早期单一的模拟视频微波传输到通过微波、卫星、光缆、互联网传送MPEG-2压缩、浅压缩直至基带非浅压缩的标清、高清数字电视信号的发展历程。从2005年开始,中国网通就在高清广播电视传输方面,与韩国KT、日本KDDI、法国GlobeCast公司等达成合作,进行中日、中韩和中欧的海缆高清电视传送,为奥运期间利用宽带网络传输高清广播电视公共信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2007年,网通还扩容了80G的出口光缆。
截至2007年中,中国网通已经建成了连接所有奥运场馆的光缆网络,其在奥运场馆间布放的千芯光纤完全用于视频信号传送,总传送能力可以达到数百G。
在奥运期间,中国网通将首次采用长距离非压缩的方式传送高清电视信号,为每条高清视频传输线路提供2.5G的带宽。而浅压缩高清视频传送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宽带通信服务,该技术可将原始的高清电视信号完全没有损伤地在国际间传送,仅有数十毫秒的时延,这意味着电视观众几乎可以与现场观众同时观看比赛画面。
据中国网通集团的有关技术负责人介绍,中国网通建设的奥运光缆网络采用了大容量的传输设备,这主要是因为在电视信号传送这样的点对点业务上,大容量的传输设备相对稳定,而数据通信设备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奥运传送网:首次采用ASON+MSTP技术
在奥运传送网络方面,中国网通建成了全球第一张基于ASON+MSTP的全网状智能光网络,为场馆间的赛会管理信息和赛事信息传递提供专用通道。届时,2008北京奥运会赛事信息发布的通信服务都将依赖于这一网络进行。
据中国网通奥运项目组的工作人员介绍,该智能光网络在安全性、稳定性及可靠性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完全能够确保奥运信息及时、准确、安全地传送。
ASON技术的出现是光传送网络朝向网络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产物。通过在传统传输网络中引入智能化的控制平面,以网络信令方式将数据网和传送网管理的优点融合在一起,ASON实现了实时动态网络管理。它不仅提供了多层次的、多厂商的控制平面的互操作,还使光虚拟专用网业务、按需带宽分配业务等新类型服务成为可能。而基于SDH发展起来的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也成为新一代城域网建设的首选技术。
因为发展业务的需要,ASON与MSTP结合,由MSTP提供底层的物理传送通道,由ASON完成网络智能的控制和管理,已被认为是运营商的最佳选择,而本次奥运也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现平台。
奥运数据网为不同用户组建虚拟专网
在奥运数据网络方面,中国网通还为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新华社、盖蒂图片社等5大社打造了一张连接各场馆和MPC的专网。该网络通过VLAN方式对不同通讯社的用户数据进行隔离,从而在同一网络内为不同用户组建虚拟专网。该网络拥有独立的国际出口路由,直通北美、欧洲、日韩、东南亚4个方向,网络品质在国内首屈一指。
根据北京奥组委提供的数据,2008年北京奥运会运动员和随队官员达16900多名,其中运动员10500人,注册媒体记者21600名,非注册媒体记者预计1万至2万人,奥运会志愿者10万名,城市志愿者40万名。另据预测,2008年到京的境内外游客将达2000多万人,全世界电视观众预计40多亿。
而中国网通将为上述所有来访人员提供包括固定电话、专线、互联网接入、光纤出租、呼叫中心、电话卡、号簿等服务。为此,中国网通建成了国内第一张实现广域Centrix并提供场馆间五位缩位拨号的奥运专用交换网络,对终端功能的支持达到了国内最高水平。针对分散的比赛场馆,中国网通构建的这一奥运交换网络采用了先进的广域VPN交换功能,可以保证工作人员进行高质量的异地通话。
来源:通信产业网
自2004年7月成为北京奥运会固定通信服务合作伙伴后,中国网通就围绕举办历史上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宽带奥运会”的承诺,从高速网络、宽带接入、综合业务、丰富应用和便捷服务5个层面进行了规划和实施。
在高速网络建设层面,中国网通启动了光缆网络、传送网络、交换网络、数据网络等一系列高速网络建设项目,这些先进的高速网络为实现“宽带奥运”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截至到目前,中国网通在奥运场馆内共铺设了各式光纤近200公里,北京的全部奥运场馆都已实现了“全光网络覆盖”,而“宽带奥运”的到来将点亮这些智能的光网络。
奥运光缆网:大容量传输设备为主导
2006年8月,中国网通与北京奥运会的主转播商——北京奥林匹克广播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网通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将承担北京以及外地奥运场馆到国际广播中心的广播电视公共信号传送工作。北京奥运会期间,所有赛事的广播电视公共信号都将采用高清格式制作,并通过中国网通的光缆传输网络实时传送到国际广播中心,再由此发送到全球200多个国家。
作为中国最有实力的广播电视传送服务提供商,中国网通经历了从早期单一的模拟视频微波传输到通过微波、卫星、光缆、互联网传送MPEG-2压缩、浅压缩直至基带非浅压缩的标清、高清数字电视信号的发展历程。从2005年开始,中国网通就在高清广播电视传输方面,与韩国KT、日本KDDI、法国GlobeCast公司等达成合作,进行中日、中韩和中欧的海缆高清电视传送,为奥运期间利用宽带网络传输高清广播电视公共信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2007年,网通还扩容了80G的出口光缆。
截至2007年中,中国网通已经建成了连接所有奥运场馆的光缆网络,其在奥运场馆间布放的千芯光纤完全用于视频信号传送,总传送能力可以达到数百G。
在奥运期间,中国网通将首次采用长距离非压缩的方式传送高清电视信号,为每条高清视频传输线路提供2.5G的带宽。而浅压缩高清视频传送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宽带通信服务,该技术可将原始的高清电视信号完全没有损伤地在国际间传送,仅有数十毫秒的时延,这意味着电视观众几乎可以与现场观众同时观看比赛画面。
据中国网通集团的有关技术负责人介绍,中国网通建设的奥运光缆网络采用了大容量的传输设备,这主要是因为在电视信号传送这样的点对点业务上,大容量的传输设备相对稳定,而数据通信设备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奥运传送网:首次采用ASON+MSTP技术
在奥运传送网络方面,中国网通建成了全球第一张基于ASON+MSTP的全网状智能光网络,为场馆间的赛会管理信息和赛事信息传递提供专用通道。届时,2008北京奥运会赛事信息发布的通信服务都将依赖于这一网络进行。
据中国网通奥运项目组的工作人员介绍,该智能光网络在安全性、稳定性及可靠性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完全能够确保奥运信息及时、准确、安全地传送。
ASON技术的出现是光传送网络朝向网络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产物。通过在传统传输网络中引入智能化的控制平面,以网络信令方式将数据网和传送网管理的优点融合在一起,ASON实现了实时动态网络管理。它不仅提供了多层次的、多厂商的控制平面的互操作,还使光虚拟专用网业务、按需带宽分配业务等新类型服务成为可能。而基于SDH发展起来的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也成为新一代城域网建设的首选技术。
因为发展业务的需要,ASON与MSTP结合,由MSTP提供底层的物理传送通道,由ASON完成网络智能的控制和管理,已被认为是运营商的最佳选择,而本次奥运也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现平台。
奥运数据网为不同用户组建虚拟专网
在奥运数据网络方面,中国网通还为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新华社、盖蒂图片社等5大社打造了一张连接各场馆和MPC的专网。该网络通过VLAN方式对不同通讯社的用户数据进行隔离,从而在同一网络内为不同用户组建虚拟专网。该网络拥有独立的国际出口路由,直通北美、欧洲、日韩、东南亚4个方向,网络品质在国内首屈一指。
根据北京奥组委提供的数据,2008年北京奥运会运动员和随队官员达16900多名,其中运动员10500人,注册媒体记者21600名,非注册媒体记者预计1万至2万人,奥运会志愿者10万名,城市志愿者40万名。另据预测,2008年到京的境内外游客将达2000多万人,全世界电视观众预计40多亿。
而中国网通将为上述所有来访人员提供包括固定电话、专线、互联网接入、光纤出租、呼叫中心、电话卡、号簿等服务。为此,中国网通建成了国内第一张实现广域Centrix并提供场馆间五位缩位拨号的奥运专用交换网络,对终端功能的支持达到了国内最高水平。针对分散的比赛场馆,中国网通构建的这一奥运交换网络采用了先进的广域VPN交换功能,可以保证工作人员进行高质量的异地通话。
来源:通信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