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世界误读中国与中国误读世界
发布时间:2008-02-05 22:31:16 热度:531
不支持该视频 听上海友人说了这么一件事。目前在上海工作、居住的外国人有六万多人,还有难以计数的外国游客,他们大都知道,一旦遇上什么麻烦事,便会打110报警求助电话。说外语的电话,都是三方同时通话,报警的外国人、翻译志愿者、接警室警员。一天下午,110接警翻译一位女志愿者接到电话,是住在一个小区的外国人报警。他说,从窗口望出去,楼下有个男人在打女人,有几个围观者,竟然谁都不去劝架。他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就打来电话报警。那位女志愿者心想,那多半是夫妻吵架,但还是如实翻译了。接警室警员问明地点,快速出警。过了10分钟,这名外国人又来电话,翻译女志愿者问他,还有什么事吗?那外国人说,没事了,是来谢谢你们的,你们出警很快,事情解决了。
女志愿者说,别以为那外国人是多管闲事,国情不同,习惯不同,文明程度不同,中国人习以为常而见怪不怪的事,外国人会觉得不理解,觉得奇怪,于是报警。事情解决后,他们往往会再打电话来致谢,这是他们的礼貌。在中国人看来,这种礼貌是多余的,没必要再花电话费了,外国人却习惯这么做。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中国人常常误读外国,外国人也常常误读中国。据北京一些驻外记者说,常常有外国人问他们:“中国人是否爱吃猫肉、老虎肉?”“男女结婚生孩子是否都必须得到政府官员的批准?”“中国最流行的一道菜是不是宫保鸡丁?”“你们中国共产党不是要求13亿人想法都要一致的吗?”“中国最大的城市是不是东莞?”……
放眼世界
误读源于不了解,隔阂产生误读。其实中国人也常常误读世界。中国人都从表面认识邻国印度,又穷又脏又乱,它对人口不加节制,五年后要超过中国乃至人口爆炸,印度的人口确实仅次于中国,但它却是世界上人口结构最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家,这个软件大国、药品制造大国、生物大国、世界的办公室,正是它的人口结构,能确保印度在二十年后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而发展经济﹔非洲国家实在太穷了,这是中国人的普遍认识,中国人不知道非洲至少有17个国家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发达国家的年青人都会买房,又错了,他们更热衷租房,以美国为例,至少一半美国人是在结婚五年、工作10年后才买房……
中国人常说要“放眼世界”,误读世界就无法融入世界,唯有正读世界才能加快中国的国际化进程。
当下,逾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雪,令重灾区湖南、安徽、贵州、江西、广西、湖北的灾情持续,更朝着华东地区江苏、浙江、上海蔓延,广东和宁夏也陷入灾情。危机的爆发往往是在人们最缺少准备的薄弱环节造成严峻局面。一场北纬30度上下的南方罕见暴雪,偏偏在一年中运输最忙乱的“春运”期间降临,把中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的脆弱环节彻底暴露了,猝不及防的非常雪灾,将中国的诸多非常状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敏锐的国家应急机制,铁路公路运输的垄断,疏漏百出的煤电体制,畸形的春运现象,久久没有推动的城乡户籍体制改革……即使国务院成立了救灾中心,但谁是具体负责人,救灾方案和步骤如何,人心如何安抚,经济如何应对,外界统统不得而知,方方面面乱成一锅粥,应急成了添乱。哈尔滨的朋友在电话中说,真不理解你们南方,下几天大雪就没电供应,铁路、公路瘫痪,物价飞涨,还说什么备战?别说我们东北,那人家北美、北欧、俄罗斯每年冬天都不要过日子了啦?
话说得刺耳,却也中听。雪灾在西方国家很常见,读读他们如何应对,也能反思自己。2005年12月,一场特大暴风雪袭击美国,早在12月3日,气象部门就发出“灾难性天气”警告。几乎所有主流报纸、电视、广播都提醒市民,“今晚大雪将下15厘米”,“注意保暖,特别是帮助老人和学生做足防寒准备”。尽管雪灾造成15万户停电,但人们早就做好准备,家中储藏了防寒备灾物资,生活没有太大影响。
在美国,暴风雪来临前,纽约政府取消环卫工人假期,坚守岗位应对风雪,肯尼迪国际机场增添扫雪设备,每小时能至少清除500吨积雪,华盛顿政府警告如果将车辆停靠在主要街道而阻碍交通,司机可面临250美元罚款,波士顿政府为需要者提供栖身之地,费城政府敦促居民帮忙查看近邻亲友中的老年人,以确保温饱。美国如此,发达国家无不如此,瑞士在暴风雪来临前加强预报,寻求新装置新技术减少雪崩,监控雪道,提供“生命包”气囊滑雪服﹔德国在中小学开展灾害预防教育,加强公众防灾意识﹔俄罗斯有个紧急情况部,全称俄联邦民防、紧急情况与消除自然灾害后果部,除了救灾,该部负责教育国民如何应对突发危机﹔日本早前成立了“防灾省”,英国应急防灾机制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建立……
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是脆弱的。暴风雪总会过去,反思才最重要。读一读外国是如何应对暴风雪、洪水、飓风、地震灾害的,学学外国人怎么做的,这就是一种正读。(作者 江迅)(原题:从误读到正读)
女志愿者说,别以为那外国人是多管闲事,国情不同,习惯不同,文明程度不同,中国人习以为常而见怪不怪的事,外国人会觉得不理解,觉得奇怪,于是报警。事情解决后,他们往往会再打电话来致谢,这是他们的礼貌。在中国人看来,这种礼貌是多余的,没必要再花电话费了,外国人却习惯这么做。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中国人常常误读外国,外国人也常常误读中国。据北京一些驻外记者说,常常有外国人问他们:“中国人是否爱吃猫肉、老虎肉?”“男女结婚生孩子是否都必须得到政府官员的批准?”“中国最流行的一道菜是不是宫保鸡丁?”“你们中国共产党不是要求13亿人想法都要一致的吗?”“中国最大的城市是不是东莞?”……
放眼世界
误读源于不了解,隔阂产生误读。其实中国人也常常误读世界。中国人都从表面认识邻国印度,又穷又脏又乱,它对人口不加节制,五年后要超过中国乃至人口爆炸,印度的人口确实仅次于中国,但它却是世界上人口结构最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家,这个软件大国、药品制造大国、生物大国、世界的办公室,正是它的人口结构,能确保印度在二十年后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而发展经济﹔非洲国家实在太穷了,这是中国人的普遍认识,中国人不知道非洲至少有17个国家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发达国家的年青人都会买房,又错了,他们更热衷租房,以美国为例,至少一半美国人是在结婚五年、工作10年后才买房……
中国人常说要“放眼世界”,误读世界就无法融入世界,唯有正读世界才能加快中国的国际化进程。
当下,逾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雪,令重灾区湖南、安徽、贵州、江西、广西、湖北的灾情持续,更朝着华东地区江苏、浙江、上海蔓延,广东和宁夏也陷入灾情。危机的爆发往往是在人们最缺少准备的薄弱环节造成严峻局面。一场北纬30度上下的南方罕见暴雪,偏偏在一年中运输最忙乱的“春运”期间降临,把中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的脆弱环节彻底暴露了,猝不及防的非常雪灾,将中国的诸多非常状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敏锐的国家应急机制,铁路公路运输的垄断,疏漏百出的煤电体制,畸形的春运现象,久久没有推动的城乡户籍体制改革……即使国务院成立了救灾中心,但谁是具体负责人,救灾方案和步骤如何,人心如何安抚,经济如何应对,外界统统不得而知,方方面面乱成一锅粥,应急成了添乱。哈尔滨的朋友在电话中说,真不理解你们南方,下几天大雪就没电供应,铁路、公路瘫痪,物价飞涨,还说什么备战?别说我们东北,那人家北美、北欧、俄罗斯每年冬天都不要过日子了啦?
话说得刺耳,却也中听。雪灾在西方国家很常见,读读他们如何应对,也能反思自己。2005年12月,一场特大暴风雪袭击美国,早在12月3日,气象部门就发出“灾难性天气”警告。几乎所有主流报纸、电视、广播都提醒市民,“今晚大雪将下15厘米”,“注意保暖,特别是帮助老人和学生做足防寒准备”。尽管雪灾造成15万户停电,但人们早就做好准备,家中储藏了防寒备灾物资,生活没有太大影响。
在美国,暴风雪来临前,纽约政府取消环卫工人假期,坚守岗位应对风雪,肯尼迪国际机场增添扫雪设备,每小时能至少清除500吨积雪,华盛顿政府警告如果将车辆停靠在主要街道而阻碍交通,司机可面临250美元罚款,波士顿政府为需要者提供栖身之地,费城政府敦促居民帮忙查看近邻亲友中的老年人,以确保温饱。美国如此,发达国家无不如此,瑞士在暴风雪来临前加强预报,寻求新装置新技术减少雪崩,监控雪道,提供“生命包”气囊滑雪服﹔德国在中小学开展灾害预防教育,加强公众防灾意识﹔俄罗斯有个紧急情况部,全称俄联邦民防、紧急情况与消除自然灾害后果部,除了救灾,该部负责教育国民如何应对突发危机﹔日本早前成立了“防灾省”,英国应急防灾机制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建立……
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是脆弱的。暴风雪总会过去,反思才最重要。读一读外国是如何应对暴风雪、洪水、飓风、地震灾害的,学学外国人怎么做的,这就是一种正读。(作者 江迅)(原题:从误读到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