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特稿:大陆台商的危机
发布时间:2008-01-30 23:08:03 热度:1143
不支持该视频 十五年前,台商是中国大陆经济最重要的推升力量;十五年来,大陆成为台商最重要的投资市场,然而如今台商在大陆的地位已大不如前。面对大陆改革开放将近三十年来最剧烈的一波招商引资政策大调整,恰巧成为“被调整”主角的台商有的加速全球布局,有的出走大陆,有的被迫转进内陆、再次帮大陆地方经济开疆辟土,也有的不支倒地或赚饱回台。
《财讯》杂志指出,2008年,将写下台商海外投资版图最动荡的一页。“这半年来大家碰面都是在诉苦,”一位大陆台商叹着气说。事实上,从2005年中共宣布十一·五经济计划以来,台商就逐渐感受到政策变化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去年大陆加紧推出各种新措施,直到今年元旦正式实施劳动合同法,带来最大震撼,台资、外资甚至大陆内资企业纷纷出现严重的劳资纠纷。海基会一位官员形容中共近年招商政策的改变是“温水煮青蛙”,加工出口型台商在加温的锅子里占最大一块,如今“水烧开了”。
原本利用大陆低成本优势从事加工出口的台商,目前面临三股强大压力,可说遭到美、中“夹杀”:一、美国景气下滑,出口市场萎缩;二、大陆投资环境丕变,包括人民币升值、工资上涨,以及大陆为调控过热经济而加息、限制银行放款,去年十一月以来业者就感受到这股收紧银根的阴霾罩顶;三、大陆调整产业结构及财富分配的连串收伞政策,刚好都打到了以加工出口、劳力密集为主的台商,海基会官员私下估算,若把所有不利因素相加,几乎没有一家台商能够获利。
大陆煮蛙水开了 台商苦日子来了
胡锦涛主政开启了大陆从世界工厂迈向世界市场的大转弯,也点明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以及过去是“出口创汇”、现在是“引起贸易摩擦”的出口业纷纷被打入冷宫,代表政策包括连续两年调降台商原本视同收入的出口退税,以及要求厂商投入资金防污等。根据前东莞台商协会会长、家具业者郭山辉估算,17%的出口增值税在去年七月退税率被调降到9%(家具业、自行车业等)后,将使业者利润减少近6%。有色金属加工、染料化工等污染性产品更被完全取消退税。
一面打击污染、压抑出口,另一面则是拉抬内需、降低贫富差距,从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转回头造福共产党建政基础的工农大军,这部分可用劳动合同法和即将在今年公布草案的工资条例为代表,“形成一整套有史以来最照顾劳工的法律,等于用行政手段强力将财富移转给劳工,并以全球仅见的细节程度介入资方的劳动管理权,”诚泰创意管理公司庄景泰律师分析。
一般认为,受劳动合同法冲击最巨的首推珠三角一带的劳力密集型企业,因为相较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方政府过去对劳动法中已规定但无罚则的社会保险金较为“放水”,如今劳动合同法明定资方不为劳工缴纳社保金的处罚,还有经济补偿(类似台湾资遣费)、试用、培训等各种利于劳方且鼓励劳工争权抗议的规定,估计可使企业用人成本增加二至四成不等。
一位传产台商表示,八九年他决定从台湾移到东莞设厂时,台湾的工资约占总成本13%,而东莞只占3%,如今东莞工资涨到也占成本12.3%了;劳动合同法一旦落实,新增成本更将占掉产品售价的4%,对薄利产业绝对是雪上加霜。台湾工银证券更评估,雇用最多陆劳的鸿海将因此侵蚀净利率10%。
不过,换个角度思考,发展内需将带动服务业,而台湾人在此领域颇有机会;中经院研究员史惠慈也认为台干将因劳动合同法而受益,因近年渐采管理干部当地化的台商,发现用陆干成本上升、劳资关系易紧张后,“比较好讲话”的台干可望重新吃香,如果三通就更有利于台湾人赴大陆任职。可见,顺着中共的产业转型思维来投资,台商仍可找到不少机会,不过对许多传产、雇用大量劳力业者而言,眼前如何应付新政已够伤脑筋,往内陆迁移,或干脆离开大陆、把生产重心逐渐挪移到东南亚,成了两大应变之道
大陆政府除了挑选高科技等产业续予优惠,并以加高规费等行政手段试图打散科技业台商聚落,让分散的台商必须释出技术给大陆本地的配合厂之外,另一面也试图引导传产台商往内陆设厂,复制华南、华东的引资发展模式,因此相较于沿海省分土地等优惠不再,内陆仍提供两免三减半及低价能源等诱因。然而,特别对出口业来说,内陆运输成本是沿海的好几倍,且许多台商也认为大陆此番政策调整终将一体适用,移往内陆顶多是再撑个两三年。目前内移的台商多半是转进江西、湖南等较中间地区,以高耗能、劳力密集但组装简单的初级加工等型态较为有利,如鞋业代工大厂宝成已在江西设厂、台达电最近则伸脚到安徽芜湖。
小厂转进东南亚 大厂加速全球布局
此外,虽然中央政策强力调整,传产外商聚集的深圳、东莞等地方政府却也担心外资出走。当地机构统计,2006年深圳就倒了七百家、东莞更关了上千家外资企业,2007年数字更会增加。台商透露,为了留住他们,东莞劳动局甚至指导外商一些规避新劳工法令的方式,暗示政策执行“上紧下松”,不过,台商是否愿把前途系于地方政府的“善意”也很难说。
于是,东南亚,尤其当红的越南,成了台商逐低成本而居的迁厂或扩厂首选。电机电子公会副总干事罗怀家表示,大陆新政策促使台商必须建立第二个出口基地、加速全球布局脚步,像纬创到苏比克湾、仁宝到越南,就是应外国客户要求,分散在大陆的风险;即使大陆官方想引导台商往西部移动,人民币的升值也会使台商考虑离开大陆。
人民币从2005年9月起涨至今,对美元已升值约13%,今年更挑战7元大关,“一百万美元的生意,一年就少收十几万元,”一位出口型台商抱怨,经历1986到1988年台币升值冲击出口的噩梦,如今又在大陆重演。
其实,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台币升值、劳基法实施、环保标准趋严……,使台商大量外移东南亚,如今大陆随着经济发展进程而重演类似情况是很自然的事,何况“大陆已有实力承受产业调整的代价,”大陆台商投资经营协会理事长陈明璋指出。
只是,相较于欧美日等企业在大陆布局是着眼内销市场,台、港、韩等企业重兵则摆在加工出口,成为被淘汰、压制的一群。韩国皮革业在近来强调环保的青岛就传出倒掉四成,珠三角也传出一万多家港商关门大吉,甚至大陆本地传产业也难幸免,台商转进东南亚的同时,韩、港、中加工贸易业者也没闲着。
台商因中小传产业是在大陆投资的主力而成为风暴核心,未来半年将是关厂潮扩大程度的观察期,尤其大陆实施新政欠缺缓冲期,常使业者措手不及。虽然大企业较有重整生产线、改变成本结构的调适能力,不过若上游配合厂受新政冲击大,也会带来供应链中断、停工待料、无法准时交件的连锁冲击,使生产流程中的不确定性大增。
归纳起来,台商目前主要态度是一脚留在原地观望、另一脚往外伸,虽然心知大陆“轻外重内”的大政方针已难扭转,但仍期待一些减缓冲击的措施(例如香港商界就争取到海关进料保证金可改由大陆银行出具保证函代替,此缓冲亦适用于台商);另就长期而言,台商也明白大陆作为生产基地的优势日减,寻找新天地已是势在必行了。
《财讯》杂志指出,2008年,将写下台商海外投资版图最动荡的一页。“这半年来大家碰面都是在诉苦,”一位大陆台商叹着气说。事实上,从2005年中共宣布十一·五经济计划以来,台商就逐渐感受到政策变化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去年大陆加紧推出各种新措施,直到今年元旦正式实施劳动合同法,带来最大震撼,台资、外资甚至大陆内资企业纷纷出现严重的劳资纠纷。海基会一位官员形容中共近年招商政策的改变是“温水煮青蛙”,加工出口型台商在加温的锅子里占最大一块,如今“水烧开了”。
原本利用大陆低成本优势从事加工出口的台商,目前面临三股强大压力,可说遭到美、中“夹杀”:一、美国景气下滑,出口市场萎缩;二、大陆投资环境丕变,包括人民币升值、工资上涨,以及大陆为调控过热经济而加息、限制银行放款,去年十一月以来业者就感受到这股收紧银根的阴霾罩顶;三、大陆调整产业结构及财富分配的连串收伞政策,刚好都打到了以加工出口、劳力密集为主的台商,海基会官员私下估算,若把所有不利因素相加,几乎没有一家台商能够获利。
大陆煮蛙水开了 台商苦日子来了
胡锦涛主政开启了大陆从世界工厂迈向世界市场的大转弯,也点明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以及过去是“出口创汇”、现在是“引起贸易摩擦”的出口业纷纷被打入冷宫,代表政策包括连续两年调降台商原本视同收入的出口退税,以及要求厂商投入资金防污等。根据前东莞台商协会会长、家具业者郭山辉估算,17%的出口增值税在去年七月退税率被调降到9%(家具业、自行车业等)后,将使业者利润减少近6%。有色金属加工、染料化工等污染性产品更被完全取消退税。
一面打击污染、压抑出口,另一面则是拉抬内需、降低贫富差距,从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转回头造福共产党建政基础的工农大军,这部分可用劳动合同法和即将在今年公布草案的工资条例为代表,“形成一整套有史以来最照顾劳工的法律,等于用行政手段强力将财富移转给劳工,并以全球仅见的细节程度介入资方的劳动管理权,”诚泰创意管理公司庄景泰律师分析。
一般认为,受劳动合同法冲击最巨的首推珠三角一带的劳力密集型企业,因为相较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方政府过去对劳动法中已规定但无罚则的社会保险金较为“放水”,如今劳动合同法明定资方不为劳工缴纳社保金的处罚,还有经济补偿(类似台湾资遣费)、试用、培训等各种利于劳方且鼓励劳工争权抗议的规定,估计可使企业用人成本增加二至四成不等。
一位传产台商表示,八九年他决定从台湾移到东莞设厂时,台湾的工资约占总成本13%,而东莞只占3%,如今东莞工资涨到也占成本12.3%了;劳动合同法一旦落实,新增成本更将占掉产品售价的4%,对薄利产业绝对是雪上加霜。台湾工银证券更评估,雇用最多陆劳的鸿海将因此侵蚀净利率10%。
不过,换个角度思考,发展内需将带动服务业,而台湾人在此领域颇有机会;中经院研究员史惠慈也认为台干将因劳动合同法而受益,因近年渐采管理干部当地化的台商,发现用陆干成本上升、劳资关系易紧张后,“比较好讲话”的台干可望重新吃香,如果三通就更有利于台湾人赴大陆任职。可见,顺着中共的产业转型思维来投资,台商仍可找到不少机会,不过对许多传产、雇用大量劳力业者而言,眼前如何应付新政已够伤脑筋,往内陆迁移,或干脆离开大陆、把生产重心逐渐挪移到东南亚,成了两大应变之道
大陆政府除了挑选高科技等产业续予优惠,并以加高规费等行政手段试图打散科技业台商聚落,让分散的台商必须释出技术给大陆本地的配合厂之外,另一面也试图引导传产台商往内陆设厂,复制华南、华东的引资发展模式,因此相较于沿海省分土地等优惠不再,内陆仍提供两免三减半及低价能源等诱因。然而,特别对出口业来说,内陆运输成本是沿海的好几倍,且许多台商也认为大陆此番政策调整终将一体适用,移往内陆顶多是再撑个两三年。目前内移的台商多半是转进江西、湖南等较中间地区,以高耗能、劳力密集但组装简单的初级加工等型态较为有利,如鞋业代工大厂宝成已在江西设厂、台达电最近则伸脚到安徽芜湖。
小厂转进东南亚 大厂加速全球布局
此外,虽然中央政策强力调整,传产外商聚集的深圳、东莞等地方政府却也担心外资出走。当地机构统计,2006年深圳就倒了七百家、东莞更关了上千家外资企业,2007年数字更会增加。台商透露,为了留住他们,东莞劳动局甚至指导外商一些规避新劳工法令的方式,暗示政策执行“上紧下松”,不过,台商是否愿把前途系于地方政府的“善意”也很难说。
于是,东南亚,尤其当红的越南,成了台商逐低成本而居的迁厂或扩厂首选。电机电子公会副总干事罗怀家表示,大陆新政策促使台商必须建立第二个出口基地、加速全球布局脚步,像纬创到苏比克湾、仁宝到越南,就是应外国客户要求,分散在大陆的风险;即使大陆官方想引导台商往西部移动,人民币的升值也会使台商考虑离开大陆。
人民币从2005年9月起涨至今,对美元已升值约13%,今年更挑战7元大关,“一百万美元的生意,一年就少收十几万元,”一位出口型台商抱怨,经历1986到1988年台币升值冲击出口的噩梦,如今又在大陆重演。
其实,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台币升值、劳基法实施、环保标准趋严……,使台商大量外移东南亚,如今大陆随着经济发展进程而重演类似情况是很自然的事,何况“大陆已有实力承受产业调整的代价,”大陆台商投资经营协会理事长陈明璋指出。
只是,相较于欧美日等企业在大陆布局是着眼内销市场,台、港、韩等企业重兵则摆在加工出口,成为被淘汰、压制的一群。韩国皮革业在近来强调环保的青岛就传出倒掉四成,珠三角也传出一万多家港商关门大吉,甚至大陆本地传产业也难幸免,台商转进东南亚的同时,韩、港、中加工贸易业者也没闲着。
台商因中小传产业是在大陆投资的主力而成为风暴核心,未来半年将是关厂潮扩大程度的观察期,尤其大陆实施新政欠缺缓冲期,常使业者措手不及。虽然大企业较有重整生产线、改变成本结构的调适能力,不过若上游配合厂受新政冲击大,也会带来供应链中断、停工待料、无法准时交件的连锁冲击,使生产流程中的不确定性大增。
归纳起来,台商目前主要态度是一脚留在原地观望、另一脚往外伸,虽然心知大陆“轻外重内”的大政方针已难扭转,但仍期待一些减缓冲击的措施(例如香港商界就争取到海关进料保证金可改由大陆银行出具保证函代替,此缓冲亦适用于台商);另就长期而言,台商也明白大陆作为生产基地的优势日减,寻找新天地已是势在必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