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中国:国内运营商的NGN顾虑
发布时间:2005-04-27 02:56:32 热度:1175
4/26/2005,作者:郑茂柱 近日,以服务内容丰富著称的电信运营商NTTDoCoMo将下一步的IPv6发展战略地定在了上海。 无独有偶,韩国以业务为诉求点的电信运营商SK电讯也将下一代网络发展计划放在了中国。相比较国外运营商的“入侵”,我国运营商虽然也在高呼着“发展”,寻求着“变革”,但动作显然是慢了些。自家的地还没想好怎么整,别人的锄头已经到了......
进入2005年,随着3G步伐地不断加快,牌照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样以“下一代”著称的技术——NGN开始在中国加快脚步。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于 2005年3月23日~2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2005全球NGN高峰论坛》和“全球NGN最新设备和解决方案展示”,为的就是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中国NGN产业的发展。
紧扣大会“NGN在中国的引入与实施”的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全面分析了世界特别是中国NGN的引入和实施策略。普遍得出的结论就是:比较而言,我国运营商对NGN的态度还是多一份谨慎。
国内运营商慎字当头
英国BT电信计划先期部署软交换系统,面向企业用户提供广域IP Centrex业务及第三方业务接口,作为21世纪网络计划的一部分发展计划,用10~15年时间完成现有PSTN网络的整体迁移;
中国香港进行NGN替代PSTN的测试,并将在近期通过软交换系统提供统一消息等增值业务,完成现有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希望在3~5年内实现PSTN网络的逐步迁移;
德国电信第一步通过网关现有的PSTN网络进行互通,再引进软交换和媒体网关,实现现有电话网络和IP网络话音的互通,进行相应的一些管理;
意大利电信专门作了固定和移动业务结合的项目,通过各种各样的终端体现多种业务的融合......
从众多与会专家的报告中,不难看出,近几年NGN在国际上的应用发展很快,全球NGN的商用已经呈现风起云涌之势。
相比国际上的形势,我国虽然也关注NGN,但取得的成效却并不可观。
据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相关学者介绍,早在2000年7月,中国电信就启动了NGN试验工程,到2003年完成了现场技术试验,之后又用5个厂商的设备在4个城市进行了2600多项技术实验,2003年4~12月,进行了NGN软交换业务试验,其内容包括多种业务试验、互操作和操作维护管理运行等。
从2004年开始,中国电信开始在广东省试商用。目前,中国电信在山西、河南,中国网通在江苏都有基于下一代网络的业务在运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中国卫通也不甘落后,纷纷进行了试验和应用。
然而,不论是种类还是速度,与国外运营商的如火如荼相比,国内运营商的NGN商用充其量也只是小规模、试探性的。
尽管有分析人士认为,我国3G启动日期的推迟使NGN成新一轮投资热点,但全国政协委员、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院长雷震洲却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时,提醒有志之士:预计NGN在国内真正启动要在2005年,而大规模的建设则要到2010年。虽然我国5大运营商都积极投身其中,但更多的是处于研发和试验阶段。
北京邮电大学交换与智能控制研究中心主任苏森教授对《IT时代周刊》表示,NGN在中国大规模商用的条件目前尚不成熟。“实际上,运营商一直是软交换及 NGN领域的跟随者,相比设备制造商,他们(国内运营商)至今没有表现出对软交换技术大规模商用的足够热情,基本上仍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尤其针对语音业务的软交换系统。”
事实也确实如此,国内运营商在发展NGN时存在颇多顾忌,都是以稳步发展策略为主,不如国外运营商对NGN那么热情似火。网通NGN投资策略是“积累经验,着眼于长期发展”;电信是“平滑演进整个网络”;联通是“启动试验网为NGN奠定基础”......无一不透露着运营商的谨慎。
那么国内运营商在发展NGN时,到底在顾虑什么呢?
缺乏强大压力做动力
电信研究院网络技术与市场经营研究部副部长余爱民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时说:“我国大规模部署NGN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因素:NGN本身的技术因素,运营商的意愿。NGN在许多运营商的成功应用案例证明了NGN技术已经基本成熟。”而后者,需要鉴定的标准就多了。
一句话,技术的成熟,并不能让国内运营商毫不犹豫地全力发展NGN。
许多国外运营商发展NGN的主要理由有两个:首先,是现有设备的使用年限到期,造成运营维护成本的大幅上升,而NGN设备的大容量、高密度、扁平化使 NGN的人力成本和机房、电力支出等运营维护成本得到节约;其次,新的市场需要终端和业务的快速部署,而NGN能为新业务提供强大的支持。
然而,对国内而言,由于我国的通信起步较晚,很多运营商的设备也相应上马较晚,很多通信网络反倒比发达国家的还先进。另一方面,国内运营商对机房、电力支出等基本成本,人力成本以及设备投资成本远没有国外运营商看得重。如此,重新上马NGN建设与业务开发,对国内运营商来说,并没有紧迫性。大幅度的新设备与业务投资,也让他们怯步。
虽然,目前全球电信市场都面临着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要求运营商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不断为用户提供更多、更新的业务。但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竞争环境还远没有达到迫使运营商,尤其是固网运营商,大举投入的地步。
国内运营商发展NGN更多的是受市场驱动,而VoIP长途话音、各种宽带接入以及为企业用户提供综合话音等数据业务中,我国固网运营商更多的还是处于一种“低压竞争”状态,南北分治或一家独大,而不像国外运营商除了市场,还要受运营维护成本的影响,自然也就没有国外运营商对发展NGN那么迫切。
没有成功模式借鉴
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的驱动下,尽管所有的运营商都希望依托NGN网络平台,尽快找到一个能够迅速普及、提高ARPU的新应用,传统电信运营商也处在由“技术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折期,即便竞争将促进这一转折期的完成,但变革仍需一定时间。
但是,整个NGN网络的运营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包括人员组织架构,人员技能及培训以及故障处理流程等。最让人头疼的是,谁都知道电信行业尤其是运营商的未来取决于增值业务,但目前在NGN上仍然看不到类似手机短信的“杀手型应用”出现。
由于我国与国外运营商在NGN技术上,可以说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国内运营商发展NGN并不像以往的基本电信发展一样能有可借鉴的商用模式。
而对运营商而言,历来都是商用模式决定技术的发展方向,一旦商用模式选择错,就会导致满盘皆输,这不敢想象的结果更令国内运营商顾忌连连。
没有商用模式做指导,没有强大的既得利益诱惑,而NGN的成本优势在短期内也无法体现出来,再加上国外巨额投资NGN的运营商还没有开始赢利,国内的运营商也就不可能推倒原有的PSTN网络模式,全面全速发展NGN,只能是在原有模式上发展NGN,逐步实现向NGN平稳过渡。
正如某电信设备制造商交换事业部经理杨平所言,“NGN目前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能否在现有网络基础上为用户提供连续服务,而不是为NGN而NGN,放弃现有网络而重新建设网络。”
对国内运营商来说,既然环境还没成熟,又何必着急?
终端困境让运营商裹足
NGN与传统电信网的本质区别在于:开放与封闭。NGN将实现电信网络从“单向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
传统电信网提供单一的、没有差异的业务与终端,用户只能被动接受;而NGN能够提供多种业务,能够灵活组合各种个性化的终端,而且用户可以介入其业务的生成。
成熟的NGN运营,会把整个产业价值链分成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虚拟运营商、增值业务开发与提供商、最终用户等,完全不同于传统电信网。传统电信网的价值链是一个简单且单向的价值链,而NGN的产业价值链将是一个多赢的产业群链。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然而这种转变却需要强大的终端技术做后盾。
西门子北京通信网络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舒博认为,NGN能否成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有没有构成杀手级的应用;二就是有没有融合的用户终端产品。后者更为重要,他说:“很难想象,没有简便工具创新的业务,如何被普通用户接受?”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NGN只有提供有吸引力的新业务,才有生命力,而这些业务中包括语音、数据、视频的综合以及自由方便地接入。这就需要新型的终端,能支持各种用户的不同需求与体验,包括信息、通信、娱乐、支付等等。
事实上,NGN与传统PSTN网络相比的最大先进性就是能够随时为用户提供既丰富多彩又安全、能够互动的终端产品,但目前在技术和成本上国内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北京邮电大学交换与智能控制研究中心主任苏森向《IT时代周刊》表示,“随着用户对多媒体业务需求的日益强烈,软交换及NGN技术在多媒体业务领域的优势将逐步得以体现。但从目前来看,NGN领域尚未提出用户切实需要,而现有通信网络又难以提供的业务;另外,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业务是NGN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目前多媒体终端的价格尚不能被普通用户接受。”
并且,由于本地软交换系统的主要成本是终端成本,运营商必须选用多家设备商的终端以达到控制终端成本的目的,但选用多厂家的产品必然面临互联互通问题。
且不说不同产品都要遵从相同的技术规范的难度有多大,单就国内运营商对自家“一亩三分”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互联互通的“感冒”程度,就能想象NGN终端发展的艰涩与苦难了。
欧洲是用家庭网关来缓解终端应用困境的,它不仅能实现通信,满足话音,还可以满足可视电话、家庭办公等功能需求,为运营商带来更多的业务需求。
然而,我国家庭网关产品还处于测试阶段。运营商也曾联合设备制造商推出了一些NGN终端,如IP电话机、可视电话机等,但由于操作复杂、价格昂贵等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体制与组网的矛盾
技术和体制似乎是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但是在运营商实际组网过程中,却是息息相关的——管理体制正成为运营商选择技术的评判标准。
NGN的组网方式与传统的PSTN组网方式有很大不同,它的集中控制能力强,要求的管理节点相应减少,这对于运营商现有的维护、网管、计费体系都是极大的挑战。举例来说,在软交换架构下,原来需要8个网管节点的网络现在只需要1个就够了。
但是,剩下的那7个节点的人力如何安排?牵一动百的人事问题在国内运营商,尤其固网运营商中,可是重大问题,也许比部署一套网络更难。如何在不改变运营商原有体制的前提下搭建软交换网络是最大的难点。
运营商这种基于PSTN上的管理体制,不但会影响运营商选择何种NGN技术,而且对于运营商内部具体执行NGN战略计划有很大阻碍。在网络建设的过程中,使用何种组网模式几乎成了跨不过去的鸿沟。
由于国内运营商是以省为单位划分分公司,而各省份的建网规划由各分公司具体安排,导致地区的经营者更加看中短期利益的回报,什么有效益上什么,对公司整体的长远战略执行不畅。
虽然目前业内对NGN的一些技术细节已经讨论相当充分,但是由于缺乏大规模商用实践,在制定NGN总体网络框架上仍然遗留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后台支撑和业务管理系统,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运营商现有的基于传统PSTN建立起来的运维体系越来越成为束缚NGN发展的障碍,中国电信总工程师韦乐平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时就曾说过:“NGN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必须打破运维、管理等旧的生产关系,才能释放出NGN的巨大能量”。
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旧有的生产关系必定会被打破,而传统的运营体制往往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力,打破这些旧有体制,建立新的适合NGN发展的体制,在内部和外部往往也会产生巨大的阻力,这也需要运营商们小心尝试。
进入2005年,随着3G步伐地不断加快,牌照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样以“下一代”著称的技术——NGN开始在中国加快脚步。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于 2005年3月23日~2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2005全球NGN高峰论坛》和“全球NGN最新设备和解决方案展示”,为的就是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中国NGN产业的发展。
紧扣大会“NGN在中国的引入与实施”的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全面分析了世界特别是中国NGN的引入和实施策略。普遍得出的结论就是:比较而言,我国运营商对NGN的态度还是多一份谨慎。
国内运营商慎字当头
英国BT电信计划先期部署软交换系统,面向企业用户提供广域IP Centrex业务及第三方业务接口,作为21世纪网络计划的一部分发展计划,用10~15年时间完成现有PSTN网络的整体迁移;
中国香港进行NGN替代PSTN的测试,并将在近期通过软交换系统提供统一消息等增值业务,完成现有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希望在3~5年内实现PSTN网络的逐步迁移;
德国电信第一步通过网关现有的PSTN网络进行互通,再引进软交换和媒体网关,实现现有电话网络和IP网络话音的互通,进行相应的一些管理;
意大利电信专门作了固定和移动业务结合的项目,通过各种各样的终端体现多种业务的融合......
从众多与会专家的报告中,不难看出,近几年NGN在国际上的应用发展很快,全球NGN的商用已经呈现风起云涌之势。
相比国际上的形势,我国虽然也关注NGN,但取得的成效却并不可观。
据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相关学者介绍,早在2000年7月,中国电信就启动了NGN试验工程,到2003年完成了现场技术试验,之后又用5个厂商的设备在4个城市进行了2600多项技术实验,2003年4~12月,进行了NGN软交换业务试验,其内容包括多种业务试验、互操作和操作维护管理运行等。
从2004年开始,中国电信开始在广东省试商用。目前,中国电信在山西、河南,中国网通在江苏都有基于下一代网络的业务在运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中国卫通也不甘落后,纷纷进行了试验和应用。
然而,不论是种类还是速度,与国外运营商的如火如荼相比,国内运营商的NGN商用充其量也只是小规模、试探性的。
尽管有分析人士认为,我国3G启动日期的推迟使NGN成新一轮投资热点,但全国政协委员、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院长雷震洲却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时,提醒有志之士:预计NGN在国内真正启动要在2005年,而大规模的建设则要到2010年。虽然我国5大运营商都积极投身其中,但更多的是处于研发和试验阶段。
北京邮电大学交换与智能控制研究中心主任苏森教授对《IT时代周刊》表示,NGN在中国大规模商用的条件目前尚不成熟。“实际上,运营商一直是软交换及 NGN领域的跟随者,相比设备制造商,他们(国内运营商)至今没有表现出对软交换技术大规模商用的足够热情,基本上仍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尤其针对语音业务的软交换系统。”
事实也确实如此,国内运营商在发展NGN时存在颇多顾忌,都是以稳步发展策略为主,不如国外运营商对NGN那么热情似火。网通NGN投资策略是“积累经验,着眼于长期发展”;电信是“平滑演进整个网络”;联通是“启动试验网为NGN奠定基础”......无一不透露着运营商的谨慎。
那么国内运营商在发展NGN时,到底在顾虑什么呢?
缺乏强大压力做动力
电信研究院网络技术与市场经营研究部副部长余爱民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时说:“我国大规模部署NGN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因素:NGN本身的技术因素,运营商的意愿。NGN在许多运营商的成功应用案例证明了NGN技术已经基本成熟。”而后者,需要鉴定的标准就多了。
一句话,技术的成熟,并不能让国内运营商毫不犹豫地全力发展NGN。
许多国外运营商发展NGN的主要理由有两个:首先,是现有设备的使用年限到期,造成运营维护成本的大幅上升,而NGN设备的大容量、高密度、扁平化使 NGN的人力成本和机房、电力支出等运营维护成本得到节约;其次,新的市场需要终端和业务的快速部署,而NGN能为新业务提供强大的支持。
然而,对国内而言,由于我国的通信起步较晚,很多运营商的设备也相应上马较晚,很多通信网络反倒比发达国家的还先进。另一方面,国内运营商对机房、电力支出等基本成本,人力成本以及设备投资成本远没有国外运营商看得重。如此,重新上马NGN建设与业务开发,对国内运营商来说,并没有紧迫性。大幅度的新设备与业务投资,也让他们怯步。
虽然,目前全球电信市场都面临着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要求运营商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不断为用户提供更多、更新的业务。但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竞争环境还远没有达到迫使运营商,尤其是固网运营商,大举投入的地步。
国内运营商发展NGN更多的是受市场驱动,而VoIP长途话音、各种宽带接入以及为企业用户提供综合话音等数据业务中,我国固网运营商更多的还是处于一种“低压竞争”状态,南北分治或一家独大,而不像国外运营商除了市场,还要受运营维护成本的影响,自然也就没有国外运营商对发展NGN那么迫切。
没有成功模式借鉴
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的驱动下,尽管所有的运营商都希望依托NGN网络平台,尽快找到一个能够迅速普及、提高ARPU的新应用,传统电信运营商也处在由“技术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折期,即便竞争将促进这一转折期的完成,但变革仍需一定时间。
但是,整个NGN网络的运营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包括人员组织架构,人员技能及培训以及故障处理流程等。最让人头疼的是,谁都知道电信行业尤其是运营商的未来取决于增值业务,但目前在NGN上仍然看不到类似手机短信的“杀手型应用”出现。
由于我国与国外运营商在NGN技术上,可以说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国内运营商发展NGN并不像以往的基本电信发展一样能有可借鉴的商用模式。
而对运营商而言,历来都是商用模式决定技术的发展方向,一旦商用模式选择错,就会导致满盘皆输,这不敢想象的结果更令国内运营商顾忌连连。
没有商用模式做指导,没有强大的既得利益诱惑,而NGN的成本优势在短期内也无法体现出来,再加上国外巨额投资NGN的运营商还没有开始赢利,国内的运营商也就不可能推倒原有的PSTN网络模式,全面全速发展NGN,只能是在原有模式上发展NGN,逐步实现向NGN平稳过渡。
正如某电信设备制造商交换事业部经理杨平所言,“NGN目前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能否在现有网络基础上为用户提供连续服务,而不是为NGN而NGN,放弃现有网络而重新建设网络。”
对国内运营商来说,既然环境还没成熟,又何必着急?
终端困境让运营商裹足
NGN与传统电信网的本质区别在于:开放与封闭。NGN将实现电信网络从“单向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
传统电信网提供单一的、没有差异的业务与终端,用户只能被动接受;而NGN能够提供多种业务,能够灵活组合各种个性化的终端,而且用户可以介入其业务的生成。
成熟的NGN运营,会把整个产业价值链分成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虚拟运营商、增值业务开发与提供商、最终用户等,完全不同于传统电信网。传统电信网的价值链是一个简单且单向的价值链,而NGN的产业价值链将是一个多赢的产业群链。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然而这种转变却需要强大的终端技术做后盾。
西门子北京通信网络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舒博认为,NGN能否成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有没有构成杀手级的应用;二就是有没有融合的用户终端产品。后者更为重要,他说:“很难想象,没有简便工具创新的业务,如何被普通用户接受?”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NGN只有提供有吸引力的新业务,才有生命力,而这些业务中包括语音、数据、视频的综合以及自由方便地接入。这就需要新型的终端,能支持各种用户的不同需求与体验,包括信息、通信、娱乐、支付等等。
事实上,NGN与传统PSTN网络相比的最大先进性就是能够随时为用户提供既丰富多彩又安全、能够互动的终端产品,但目前在技术和成本上国内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北京邮电大学交换与智能控制研究中心主任苏森向《IT时代周刊》表示,“随着用户对多媒体业务需求的日益强烈,软交换及NGN技术在多媒体业务领域的优势将逐步得以体现。但从目前来看,NGN领域尚未提出用户切实需要,而现有通信网络又难以提供的业务;另外,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业务是NGN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目前多媒体终端的价格尚不能被普通用户接受。”
并且,由于本地软交换系统的主要成本是终端成本,运营商必须选用多家设备商的终端以达到控制终端成本的目的,但选用多厂家的产品必然面临互联互通问题。
且不说不同产品都要遵从相同的技术规范的难度有多大,单就国内运营商对自家“一亩三分”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互联互通的“感冒”程度,就能想象NGN终端发展的艰涩与苦难了。
欧洲是用家庭网关来缓解终端应用困境的,它不仅能实现通信,满足话音,还可以满足可视电话、家庭办公等功能需求,为运营商带来更多的业务需求。
然而,我国家庭网关产品还处于测试阶段。运营商也曾联合设备制造商推出了一些NGN终端,如IP电话机、可视电话机等,但由于操作复杂、价格昂贵等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体制与组网的矛盾
技术和体制似乎是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但是在运营商实际组网过程中,却是息息相关的——管理体制正成为运营商选择技术的评判标准。
NGN的组网方式与传统的PSTN组网方式有很大不同,它的集中控制能力强,要求的管理节点相应减少,这对于运营商现有的维护、网管、计费体系都是极大的挑战。举例来说,在软交换架构下,原来需要8个网管节点的网络现在只需要1个就够了。
但是,剩下的那7个节点的人力如何安排?牵一动百的人事问题在国内运营商,尤其固网运营商中,可是重大问题,也许比部署一套网络更难。如何在不改变运营商原有体制的前提下搭建软交换网络是最大的难点。
运营商这种基于PSTN上的管理体制,不但会影响运营商选择何种NGN技术,而且对于运营商内部具体执行NGN战略计划有很大阻碍。在网络建设的过程中,使用何种组网模式几乎成了跨不过去的鸿沟。
由于国内运营商是以省为单位划分分公司,而各省份的建网规划由各分公司具体安排,导致地区的经营者更加看中短期利益的回报,什么有效益上什么,对公司整体的长远战略执行不畅。
虽然目前业内对NGN的一些技术细节已经讨论相当充分,但是由于缺乏大规模商用实践,在制定NGN总体网络框架上仍然遗留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后台支撑和业务管理系统,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运营商现有的基于传统PSTN建立起来的运维体系越来越成为束缚NGN发展的障碍,中国电信总工程师韦乐平在接受《IT时代周刊》采访时就曾说过:“NGN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必须打破运维、管理等旧的生产关系,才能释放出NGN的巨大能量”。
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旧有的生产关系必定会被打破,而传统的运营体制往往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力,打破这些旧有体制,建立新的适合NGN发展的体制,在内部和外部往往也会产生巨大的阻力,这也需要运营商们小心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