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集成公司的进展
发布时间:2005-03-17 08:35:43 热度:2318
不支持该视频3/10/2005, Michael Newsom是一家只有一个人的PR公司唯一的员工。但是他现有的几个客户却多和光集成技术有关。Infinera, Neophotonics都是本次OFC上引人注目的光集成技术公司。本次展会上编辑还应邀访问了Metrophotonics和Dowcorning两家光集成技术公司。通过他们也许我们能对光集成技术目前的进展有更多的了解。
在OFC期间正式宣布收购飞通原国有股份的Neophotonics 1996年成立,2002年收购了Lightwave 微系统公司。该公司现在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欣光通信”。他们的市场副总发睿思(Ferris Lipscomb)和公司CTO 谢平博士(清华毕业,被许多在美的中国人赞誉为非常能干)接受了编辑的采访。话题自然从刚刚对飞通国有股的收购。谢平博士指出这是一次1+1>2的合作,不仅是双方在产品,市场等领域有着互补性,更重要的双方的合作将打造一个FTTH光器件产品的一站式供货商,成为一个具有领先优势的供应商。针对编辑对飞通未来走向的问题,Neophotonics的两位先生告诉编辑尽管国有股退出,但是飞通公司和他们仍然和福田区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飞通仍然是一家福田区的企业。作为第一大股东,Neophotonics也不会干涉飞通的内部管理,飞通会一如既往在自己的成功道路上继续前进。他们预测,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美国公司可能对中国同行进行收购,他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头。Neophotonics此次展览重点推出的产品是一种基于PLC技术的Biplexer和Triplexr产品(见图)。 编辑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Tosa/Rosa产品,但是编辑以为目前的尺寸还是偏大。针对编辑对PLC技术是否成熟的疑问,发睿思先生用不容置疑的语调肯定了PLC作为一种技术已经完全成熟。NeoPhotonics的技术采用半导体工艺的PECVD技术,能够方便地支持大规模生产,价格也能做到很低。
加拿大的MetroPhotonics是另外一家推出基于PLC的Biplexer和Triplexer产品的公司。该公司的王一民博士表示相比于竞争对手,他们基于InP工艺的产品会做到更小,也更有竞争力。MetroPhotonics以前的拿手产品是DWDM系统中的通道监视器件,他们能在一片硅片上集成探测器,分路器,滤波器等多种器件。王一民博士指出这是一种真正的集成工艺。王博士同样也不讳言在硅工艺和InP工艺的PLC之间还存在技术路线上的激烈竞争,InP材料理论上适合于有源和无源器件的集成,但是目前的工艺激光器部分需要选择性生长技术,成本较高。硅工艺和传统电子线路产品兼容,但是硅材料天生不适合做发光材料,尽管目前在硅LED方面已经有不少进展。王一民博士希望有更多的客户比较尝试不同的技术,他一直对Metrophotonics的技术和前景看好。
Infinera这次并没有参展,但是他们却带来了4篇技术文章。文章中介绍了他们的支持400Gb.s传输的PIC芯片,集成度超过了50个光器件。在编辑看来,这样的光集成技术已经相当惊人,不过当年一位大学同学,现在同样在美从事硅集成技术研究的朋友告诉编辑这样的进展不算惊奇,就在Intel不久前在科学杂志发表10G硅基PLC芯片的时候,他在实验室里已经做到了40G速率。他说能够发表出来的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只是离商用不远的技术。
道康宁和杜邦光子所代表的聚合物薄膜波导技术应该是另一类光集成技术。3月10日上午11点道康宁公司光子业务总监Babette Pettersen女士接受了光纤在线的采访。今年的OFC上该公司宣布和硅谷的光集成IC供应商Gemfire公司合作进行在PCB背板制造中应用硅基聚合物波导工艺和成本分析。道康宁和Gemfire还将一起在OFC上发表题为“芯片间光互连技术中的聚合物波导”的技术演讲。Pettersen女士指出这是聚合物波导业界第一次商用实验。他们明了聚合物波导技术也许仍处在一个发展的初期,但是他们相信这将是电子线路发展的下一阶段,作为领先的电子制造材料厂商,道康宁必须把握先机,为此道康宁专门成立了发展光集成技术的光子业务部门。道康宁是康宁玻璃公司和道化学公司1943年成立的合资公司,主要发展硅树脂Silicone及相关产品。2002年销售额达到26.1亿美元,全球员工总数8200人,在中国台湾,香港以及上海都有工厂。道康宁的产品如今遍布航空,汽车,电子,日化等领域。在光子学领域,他们目前的产品主要有光纤光缆涂敷材料,折射率匹配材料,温度稳定用散热材料以及基于siloxane硅氧烷材料的波导等。
在FOE005上打出出口北美第一多的日本发条公司这次也参加了OFC。在ADC的展台编辑还看到了住友的PLC产品。国内的PLC产品代工厂深圳富创也参加了展览。另外Senko实际上也是一家PLC产品公司,去年他们的OFC晚餐会上康宁的朋友告诉我们他们购买了不少Senko的PLC产品,今年的晚餐会上编辑则碰到了上海博创的两位老总。CEO 朱伟告诉编辑他们在PLC技术上也和Senko有着密切的合作,2005年他们希望在美国市场有个好的收获。
在OFC期间正式宣布收购飞通原国有股份的Neophotonics 1996年成立,2002年收购了Lightwave 微系统公司。该公司现在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欣光通信”。他们的市场副总发睿思(Ferris Lipscomb)和公司CTO 谢平博士(清华毕业,被许多在美的中国人赞誉为非常能干)接受了编辑的采访。话题自然从刚刚对飞通国有股的收购。谢平博士指出这是一次1+1>2的合作,不仅是双方在产品,市场等领域有着互补性,更重要的双方的合作将打造一个FTTH光器件产品的一站式供货商,成为一个具有领先优势的供应商。针对编辑对飞通未来走向的问题,Neophotonics的两位先生告诉编辑尽管国有股退出,但是飞通公司和他们仍然和福田区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飞通仍然是一家福田区的企业。作为第一大股东,Neophotonics也不会干涉飞通的内部管理,飞通会一如既往在自己的成功道路上继续前进。他们预测,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美国公司可能对中国同行进行收购,他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头。Neophotonics此次展览重点推出的产品是一种基于PLC技术的Biplexer和Triplexr产品(见图)。 编辑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Tosa/Rosa产品,但是编辑以为目前的尺寸还是偏大。针对编辑对PLC技术是否成熟的疑问,发睿思先生用不容置疑的语调肯定了PLC作为一种技术已经完全成熟。NeoPhotonics的技术采用半导体工艺的PECVD技术,能够方便地支持大规模生产,价格也能做到很低。
加拿大的MetroPhotonics是另外一家推出基于PLC的Biplexer和Triplexer产品的公司。该公司的王一民博士表示相比于竞争对手,他们基于InP工艺的产品会做到更小,也更有竞争力。MetroPhotonics以前的拿手产品是DWDM系统中的通道监视器件,他们能在一片硅片上集成探测器,分路器,滤波器等多种器件。王一民博士指出这是一种真正的集成工艺。王博士同样也不讳言在硅工艺和InP工艺的PLC之间还存在技术路线上的激烈竞争,InP材料理论上适合于有源和无源器件的集成,但是目前的工艺激光器部分需要选择性生长技术,成本较高。硅工艺和传统电子线路产品兼容,但是硅材料天生不适合做发光材料,尽管目前在硅LED方面已经有不少进展。王一民博士希望有更多的客户比较尝试不同的技术,他一直对Metrophotonics的技术和前景看好。
Infinera这次并没有参展,但是他们却带来了4篇技术文章。文章中介绍了他们的支持400Gb.s传输的PIC芯片,集成度超过了50个光器件。在编辑看来,这样的光集成技术已经相当惊人,不过当年一位大学同学,现在同样在美从事硅集成技术研究的朋友告诉编辑这样的进展不算惊奇,就在Intel不久前在科学杂志发表10G硅基PLC芯片的时候,他在实验室里已经做到了40G速率。他说能够发表出来的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只是离商用不远的技术。
道康宁和杜邦光子所代表的聚合物薄膜波导技术应该是另一类光集成技术。3月10日上午11点道康宁公司光子业务总监Babette Pettersen女士接受了光纤在线的采访。今年的OFC上该公司宣布和硅谷的光集成IC供应商Gemfire公司合作进行在PCB背板制造中应用硅基聚合物波导工艺和成本分析。道康宁和Gemfire还将一起在OFC上发表题为“芯片间光互连技术中的聚合物波导”的技术演讲。Pettersen女士指出这是聚合物波导业界第一次商用实验。他们明了聚合物波导技术也许仍处在一个发展的初期,但是他们相信这将是电子线路发展的下一阶段,作为领先的电子制造材料厂商,道康宁必须把握先机,为此道康宁专门成立了发展光集成技术的光子业务部门。道康宁是康宁玻璃公司和道化学公司1943年成立的合资公司,主要发展硅树脂Silicone及相关产品。2002年销售额达到26.1亿美元,全球员工总数8200人,在中国台湾,香港以及上海都有工厂。道康宁的产品如今遍布航空,汽车,电子,日化等领域。在光子学领域,他们目前的产品主要有光纤光缆涂敷材料,折射率匹配材料,温度稳定用散热材料以及基于siloxane硅氧烷材料的波导等。
在FOE005上打出出口北美第一多的日本发条公司这次也参加了OFC。在ADC的展台编辑还看到了住友的PLC产品。国内的PLC产品代工厂深圳富创也参加了展览。另外Senko实际上也是一家PLC产品公司,去年他们的OFC晚餐会上康宁的朋友告诉我们他们购买了不少Senko的PLC产品,今年的晚餐会上编辑则碰到了上海博创的两位老总。CEO 朱伟告诉编辑他们在PLC技术上也和Senko有着密切的合作,2005年他们希望在美国市场有个好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