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贝尔: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市场需求
发布时间:2004-01-16 09:11:36 热度:1607
不支持该视频 (来源陈勋燕 原创)2004年1月1日,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全体员工迎来了他们的新任总裁Gerard DEGA。正值此辞旧迎新之际,作者第一时间采访了精神抖擞的Gerard DEGA先生。
记者:Mr.Gerard DEGA,由于您刚上任不久,所以我想知道,您对上海贝尔阿尔卡特2003年所取得的业绩是否感到满意?
Gerard DEGA:是的,总体上来说,我很满意。2003年,我们在市场、研发、生产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步。
在市场方面,我们在运营商市场的领先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我给你列举一些数据就足以说明:我们以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占据全国骨干交换网络第一位;在DSL设备方面,我们累计供货达500万线;在数字数据网(DDN)方面,我们也以超过70%的份额占据市场第一位;另外,我们还以53%的份额占据LMDS市场第一位。我们还继续保持在CDMA、GSM扩容业务和传输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设备覆盖全国21个省份并占据CDMA交换市场30%的份额,并在下一代网络实验网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方面保持领先地位。除此之外,我们在非运营商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山东电子政务骨干网项目,北京地铁八通线通信传输网工程,国家电力传输骨干网项目,总价达数百万美元的巴基斯坦800公里石油管道项目配套综合电信建设工程等。
在研发方面,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已成为阿尔卡特全球三大研发支柱之一,为中国乃至全球研发贡献力量。目前,我们的研创中心已申请多项专利,完成4G研发方面部分功能定义,参与国家863项目组4G项目第一阶段测试,并且表现出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承担了阿尔卡特20%的3G研发任务,并且已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可以迅速投入商用的3G应用。
在生产方面,目前我们除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成为阿尔卡特亚太乃至全球生产基地2003年我们所承接的集团外包业务总额达1.1亿美元,是2002年的10倍。
记者:那么,您对今年中国通信市场是否充满信心?
Gerard DEGA :我个人认为,2004年中国通信市场将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据信息产业部预计,2004年中国电信市场总投资额将达到2100亿人民币,同去年相比增长5%,而通信设备市场投资将达到842亿元人民币,也比2003年略有增长。同时,我认为中国的电信运营商还将继续投资网络优化以及网络新业务的开发。另外,中国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根据有关预计,2004年,中国新增移动用户数将达6000万户,固定用户新增将达5000千万户,而互联网用户数也将超过1亿户。毫无疑问,中国电信市场仍然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面对这么大的市场,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充满信心的。
记者:您能否谈谈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今年的发展重点?
Gerard DEGA:作为拥有国际资源的中国公司,我们有信心继续成为市场的领先者。同时,我们将根据市场变化情况,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市场需求。
首先,我们将继续保持在国内传统运营商市场,如交换、移动、传输等市场领域的优势,大力发展3G、NGN、网络应用及服务,开发更多的增值业务;利用在运营商市场的经验,大力开拓石油、电力、交通等非运营商市场领域;在出口方面,我们将充分利用阿尔卡特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加大海外业务的比重,并带动相关产业的产品出口。
其次,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以市场为导向,利用阿尔卡特全球技术资源,建造世界一流的研发能力中心,研制更多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电信产品。
最后,我们还将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使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成为阿尔卡特全球最重要的生产、物流中心。
记者:中国3G很可能在2004年或稍迟些时候启动,那么你们在3G方面的策略是什么?
Gerard DEGA:在3G问题上,中国政府显得很谨慎,但作为移动端到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我们公司将有信心以开放、积极和务实的姿态,成为3G领域的领导者。首先,通过阿尔卡特和富士通的合资企业Evolium SAS,把成功的经验带到中国,同时不断提高公司自身实施3G端到端移动解决方案的能力,并通过上海的3GRC及阿尔卡特全球其他13个3GRC,以演进的方式向商用网平滑过渡。其次,我们将充分利用Evolium移动无线和核心网络固有的优势,积极推进网络的互连互通、网络共享,推动基站优化、无线性能和ATM/IP数据骨干网的发展。最后,我们将专注于商务、通信/消息、娱乐等3类终端用户的服务,通过为现有网络提供业务和应用,与运营商一起培育数据业务市场。
记者:最后,您能否对今年通信市场的技术走势作个预测?
Gerard DEGA:好的。我觉得2004年通信市场的技术走势将呈现3大特征,即通信网络宽带化、通信业务数据化、用户服务移动化和多元化。这3个走势不仅仅是技术推动的结果,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是市场需求推动的结果。
在通信市场走势的带动下,移动通信(3G)、宽带以及电信增值业务会形成通信市场的三大热点,当然,它们也将是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关注的焦点。
(原创作者为:陈勋燕先生)
记者:Mr.Gerard DEGA,由于您刚上任不久,所以我想知道,您对上海贝尔阿尔卡特2003年所取得的业绩是否感到满意?
Gerard DEGA:是的,总体上来说,我很满意。2003年,我们在市场、研发、生产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步。
在市场方面,我们在运营商市场的领先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我给你列举一些数据就足以说明:我们以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占据全国骨干交换网络第一位;在DSL设备方面,我们累计供货达500万线;在数字数据网(DDN)方面,我们也以超过70%的份额占据市场第一位;另外,我们还以53%的份额占据LMDS市场第一位。我们还继续保持在CDMA、GSM扩容业务和传输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设备覆盖全国21个省份并占据CDMA交换市场30%的份额,并在下一代网络实验网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方面保持领先地位。除此之外,我们在非运营商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山东电子政务骨干网项目,北京地铁八通线通信传输网工程,国家电力传输骨干网项目,总价达数百万美元的巴基斯坦800公里石油管道项目配套综合电信建设工程等。
在研发方面,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已成为阿尔卡特全球三大研发支柱之一,为中国乃至全球研发贡献力量。目前,我们的研创中心已申请多项专利,完成4G研发方面部分功能定义,参与国家863项目组4G项目第一阶段测试,并且表现出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承担了阿尔卡特20%的3G研发任务,并且已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可以迅速投入商用的3G应用。
在生产方面,目前我们除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成为阿尔卡特亚太乃至全球生产基地2003年我们所承接的集团外包业务总额达1.1亿美元,是2002年的10倍。
记者:那么,您对今年中国通信市场是否充满信心?
Gerard DEGA :我个人认为,2004年中国通信市场将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据信息产业部预计,2004年中国电信市场总投资额将达到2100亿人民币,同去年相比增长5%,而通信设备市场投资将达到842亿元人民币,也比2003年略有增长。同时,我认为中国的电信运营商还将继续投资网络优化以及网络新业务的开发。另外,中国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根据有关预计,2004年,中国新增移动用户数将达6000万户,固定用户新增将达5000千万户,而互联网用户数也将超过1亿户。毫无疑问,中国电信市场仍然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面对这么大的市场,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充满信心的。
记者:您能否谈谈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今年的发展重点?
Gerard DEGA:作为拥有国际资源的中国公司,我们有信心继续成为市场的领先者。同时,我们将根据市场变化情况,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市场需求。
首先,我们将继续保持在国内传统运营商市场,如交换、移动、传输等市场领域的优势,大力发展3G、NGN、网络应用及服务,开发更多的增值业务;利用在运营商市场的经验,大力开拓石油、电力、交通等非运营商市场领域;在出口方面,我们将充分利用阿尔卡特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加大海外业务的比重,并带动相关产业的产品出口。
其次,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以市场为导向,利用阿尔卡特全球技术资源,建造世界一流的研发能力中心,研制更多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电信产品。
最后,我们还将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使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成为阿尔卡特全球最重要的生产、物流中心。
记者:中国3G很可能在2004年或稍迟些时候启动,那么你们在3G方面的策略是什么?
Gerard DEGA:在3G问题上,中国政府显得很谨慎,但作为移动端到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我们公司将有信心以开放、积极和务实的姿态,成为3G领域的领导者。首先,通过阿尔卡特和富士通的合资企业Evolium SAS,把成功的经验带到中国,同时不断提高公司自身实施3G端到端移动解决方案的能力,并通过上海的3GRC及阿尔卡特全球其他13个3GRC,以演进的方式向商用网平滑过渡。其次,我们将充分利用Evolium移动无线和核心网络固有的优势,积极推进网络的互连互通、网络共享,推动基站优化、无线性能和ATM/IP数据骨干网的发展。最后,我们将专注于商务、通信/消息、娱乐等3类终端用户的服务,通过为现有网络提供业务和应用,与运营商一起培育数据业务市场。
记者:最后,您能否对今年通信市场的技术走势作个预测?
Gerard DEGA:好的。我觉得2004年通信市场的技术走势将呈现3大特征,即通信网络宽带化、通信业务数据化、用户服务移动化和多元化。这3个走势不仅仅是技术推动的结果,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是市场需求推动的结果。
在通信市场走势的带动下,移动通信(3G)、宽带以及电信增值业务会形成通信市场的三大热点,当然,它们也将是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关注的焦点。
(原创作者为:陈勋燕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