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讯能否东山再起贝尔实验室成复苏关键
发布时间:2003-06-17 11:11:56 热度:2941
不支持该视频 2003年1月,朗讯科技有限公司公布了亏损的2003财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这已是这家世界著名电信设备制造商连续11个季度亏损了,翻开朗讯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朗讯一直是业界聚焦的中心,从无限辉煌到濒临破产,有关收购、拆分、股市摘牌和财务丑闻等传言也一直与朗讯伴随。
2000年秋,不甘破产的朗讯被迫进行公司重组,二年之后,持续亏损的朗讯提出了2003财年实现盈利的目标。我们所关注的是,在电信业仍处于寒冬之时,作为通信制造业代表的朗讯为何由盛转衰?在2003年还有无破产的危险?是否能如期实现盈利?
记者近来和朗讯管理层及相关市场研究专家进行了多次交流,日前还与一直见证朗讯成长的朗讯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关赫德进行了深入交流,试图深入剖析朗讯的盛衰历程,更希望籍此揭示萧条之中通信制造企业的未来。
辉煌为何变成灾难?
朗讯自1996年正式成立以来,由于处于互联网快速成长和逐步商用的时期,加之其出身AT&T显赫的身世,从而备受投资者追捧,其销售业绩连续15个季度强劲增长,其股价也一度飙升到创纪录的84美元,1999年1月,朗讯的市值高达1340亿美元。
突变发生在2000年,朗讯似乎一夜间由盛转衰,销售收入从1999财年第四季度的100亿美元一路下跌至2003财年第一季度的20.8亿美元,作为企业晴雨表的股价更是如泄洪之水,在2002年9月甚至一度跌至几十美分,沦为垃圾股之列,其由如日中天的辉煌最终竟面临破产,陨落之快令人震惊。
虽然很多人将朗讯由盛转衰归结为始于2000年的电信泡沫的破灭,但是记者认为更为重要的应该在朗讯本身的管理方式上寻找原因,2000年10月,被公司返聘取代原CEO Rich McGinn的Henry B. Schacht说,电信泡沫的破灭最终影响到了所有的参与者,但朗讯的衰落甚至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而且比其他竞争对手衰落得更快、更严重。
进入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技术市场之后,朗讯管理层没能及时改变以前那种缓慢且富有官僚气的作风,朗讯的结构庞大而臃肿,其财务控制结构也使其不堪重负,早期由于收入较快的增长掩盖了内部矛盾,但是这些收入主要来自朗讯传统的语音网络业务,在技术突飞猛进和市场残酷竞争的环境下,朗讯没能及时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朗讯在开发新产品过程中一直落后于市场,错失了最好的市场机遇,如在路由器和高速光纤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早在1997年,朗讯的工程师就申请开发光纤产品,但当时公司的领导层已经习惯了只听从其最大客户AT&T和地区性贝尔公司的建议,而未能考虑和规划未来客户的需求,而北电网络就做到了这一点,在满足当前大客户需求的同时,也看到了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光纤市场取得了控制权。
其次,为了尽快取得高速收入增长,朗讯采取了四面出击的战略,这种战略的直接后果是公司生产出了很多根本不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并购了一些自己根本无法整合,甚至无法管理的企业,其市场也扩张到了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历经36次并购后,朗讯公司的员工总数上升至160000多人,结果带来了大量的冗员、成本过高,公司的透明性也大大降低。
此外,由于朗讯领导层没能及时把握环境变化和自身定位,在朗讯已经开始衰落之时仍然制定了很高的销售目标,这使得员工在与运营商交易过程中被迫采取错误做法,如对缺乏资金的新兴运营商慷慨提供买方信贷,为客户提供难以想象的巨大折扣,承诺将对客户最终无法售出的设备进行回收等等。这些方式的确大大促进了朗讯产品的销量,但很大程度上,只是造成了朗讯需求旺盛的假象,实际上却加大了朗讯的损失。如在1999年,在收入增加20%的同时,朗讯的应收帐款却增加了一倍,达到接近100亿美元,从而导致大量外债无法收回。同时,由于大量并购和市场扩张,公司欠下了巨额债务,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在债务压力下,朗讯被迫低价出售一些业务部门,以至于朗讯差点被阿尔卡特公司收购,而有关诺基亚、思科等收购朗讯的传言也不绝于耳。
重组后的新朗讯,新在何处?
在严峻形势下,作为曾经的明星,朗讯不甘心倒下,2000年秋,公司宣布启动重组计划。一年后,其CEO Henry B. Schacht推出第二轮重组计划。2002年初,朗讯任命Pat Russo为新任CEO,更大规模的重组计划随后推出。
在重组两年多后对重组前后的朗讯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通过分拆、裁员和业务调整,新朗讯变得更为精简、更为专注。其中,朗讯通过将生产制造部门外包,退出了成本高昂的制造业;通过将微电子、网络、光纤等持续亏损和自己不擅长的部门进行拆分,明确了光通信、移动通信、数据网络和专业服务等目前增长最快的领域为主流业务,构建了综合网络解决方案和移动网络解决方案两大业务群,业务重点定位于帮助客户将其网络更新为智能化多业务网络(SIA),致力于核心网、城域网、接入网、IP业务、话音数据融合网络(C2P)和网络运行管理等六个方面支持未来的下一代网络架构。
表1 朗讯收购分拆历程
在市场定位方面,朗讯将重点业务区域从以前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精简到20多个,把支持80%业务量的产品生产基地从成本很高的北美和欧洲转移到成长较快的中国、马来西亚和墨西哥等新兴地区。而对于客户则专注于全球范围内的20多个大型电信运营商,因为尽管经济出现疲软,这些运营商仍将继续建造和维护其网络。
更为重要的是,重组是以客户为中心,目标是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更迅速、更优质和更敏捷的服务。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运营商愈来愈重视服务质量,因此对于网络调试、故障排除和功能维护等网络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此外,在电信设备市场持续下滑的情况下,设备制造商由过去的纯硬件业务转向软件和服务业已是大势所趋,IBM向服务转型的成功就是一例。
关赫德详细介绍了朗讯的服务战略,他称朗讯提供的服务包括四种类型,第一类是网络安装等基础服务;第二类是通常包括在产品设备合同中的保修服务;第三类是针对特定项目、技术问题和互联互通等提供咨询的专业技术服务;第四类是直接作为运营商的外包方,对运营商网络进行管理、运行维护和升级等服务。关赫德认为,朗讯从以前做产品到现在做系统集成,将来的发展目标是从事包括软件和服务的网络系统的整体部署和应用。
Pat Russo表示:“在大型多厂商服务提供商网络领域,朗讯全球服务(LWS)团队无疑是业界经验最丰富的建造商、运营商、集成商和优化商。朗讯全球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和功能十分广泛,从美国地区的IP Centrex安装,到我们最近获选成为英国电信集团的战略性服务提供商,再到同德国电信光纤合同的扩展,我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朗讯业务更精简、产品更专注的同时,不可避免会造成其产品系列的不完整,这就促使朗讯必须依靠更多的合作伙伴,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单打独斗。2002年,朗讯和Sun宣布在全球范围拓展长期战略联盟,为运营商和企业用户提供全面可靠的商业解决方案。而日前朗讯和思科在无线网络产品的合作更为引人注目,因为朗讯甚至可以和昔日的老竞争对手进行合作。关赫德将朗讯的合作战略概况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与具有较强实力、在市场上领先的企业合作以取长补短,比如与思科的合作;一种是结成战略联盟,一起进行产品系统的整合,共同进入企业网络等相关领域,和Sun的合作就是如此;此外最多的就是和渠道代理商等的合作。
记者注意到,重组后的新朗讯将重点放在大型电信运营商,那么是否会放弃市场潜力同样巨大的企业网络市场呢?关赫德说,“朗讯的确主要针对电信运营商,但也决不会放弃企业市场,更多的是选择合作伙伴一同进入,因为在通信市场,没有任何企业可以独占市场,应该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一起把饼作大。” 2003年2月,朗讯联合其合作伙伴上海邮电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为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部署下一代光网络解决方案的合同,为朗讯在企业网络市场的发展战略作了最好的说明。
贝尔实验室:朗讯复苏的关键
剖析朗讯,不能不提该公司的研究开发部门——贝尔实验室,早在上世纪初期,贝尔实验室就领导着全球的研发工作。截止目前,该实验室共产生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晶体管、激光器、自动电话交换机、Unix和分组交换机等当今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都源于贝尔实验室。
作为朗讯的一部分,朗讯的危机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贝尔实验室的发展,由此产生的人才流失、伪造论文等严重影响了这个“美国国宝”的声誉。此外,贝尔实验室过于注重基础科研的传统在市场变化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也愈来愈不适应朗讯的发展战略。
因此,在朗讯的重组计划中,贝尔实验室的重组被作为重要部分来进行。重组后的新朗讯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依然重视研究开发,一直将超过11%的收入用以研发,更重要的是,在吸取以往不太重视技术产业化的教训下,朗讯确立了比较合理的研发资金分配比例:将研发资金的10~20%用以基础和高尖端研究,而其余80~90%的研发资金全部用以面向市场的产品研发,如朗讯所专注的无线通信、光通信、高速数据网络和软交换等等,使得新技术可以更快的产业化,从而实现最大效益和最强核心竞争力。
重组后的贝尔实验室有力的支持了朗讯的发展,在朗讯重生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由其研发的众多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朗讯产品的竞争力,也使朗讯在通信市场上得以持续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如贝尔实验室开发的Ocelot网络优化新技术,可以大大节省移动通信基站天线调节的成本和时间,它在2002年朗讯与中国联通达成价值4亿美元网络建设合同中就起到了关键作用,贝尔实验室移动通信研究主管Gee Rittenhouse认为Ocelot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有望给朗讯带来新的盈利点。
一种称作“网络清单(Net Inventory)”的技术也是如此,该技术能自动产生一个网络组成的清单并对他们的连接方式进行分析。朗讯表示,他们的“网络清单”技术是少有的几个能够用来分析所有厂家设备的软件应用产品之一。并且,这种应用软件能够在不同的开放平台(如Unix和Linux)上运行。这意味着该技术的产品可以为世界上任何一个移动运营商服务,而不论其是否采用朗讯的设备。除此之外,贝尔实验室取得的重要成果还有工作频率高达50GHz的压控振荡器(VCO)的开发成功、全球首创微构造晶体的研制成功、全球首款Turbo解码器芯片的推出、可以加速无线通信的BLAST系统以及其他可以构建、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新材料及软件算法的推出等等。
重组后的贝尔实验室在电信萧条之时开发出了众多商用化的通信产品,在2002年朗讯连获运营商大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在光网络领域,推出了高容量、高可靠性的长途光传输系统(LambdaUnite、LambdaXtreme和LambdaManager)产品系列,推出了新一代城域多业务传输平台Metropolis产品系列,使朗讯具备了更完善的产品线;在无线网络领域,推出了Flexent OneBTS基站和MiLife平台等业界领先的移动解决方案,推出了能够帮助移动用户鉴别、管理和显示互联网地址以及其他用户信息的SuperHLR方案;在数据网络领域,推出了TMX880新型多业务核心交换机和新一代的朗讯软交换解决方案,其重新整合的Navis网络管理方案套件更是为运营商提供强大的网络控制能力。
朗讯已经连续两年被《MIT技术评论》评为全球电信领域技术实力最强的企业,而贝尔实验室自1925年至今30000多项的发明专利,以及现在平均每天产生4项专利的创新速度无疑都有力支撑着朗讯公司在技术和市场上的领导地位,也将在朗讯复苏的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还有破产的危险吗?
2002年10月,朗讯公布了其2002财年的财务报告,显示重组一年多来其销售业绩仍持续下滑,股价更是跌至谷底,一时间,“朗讯能否继续生存?”、“朗讯是否会被纽约证券交易所摘牌?”、“朗讯是否会破产?”等责问和传言四起。面对这些责问,关赫德当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回答:“朗讯绝对能够确保继续生存下去,决不会破产。”
现在,2003财年第一季度已经过去,翻开朗讯的财务报告,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朗讯在2003财年究竟是否还有破产的危险。众所周知,破产是指公司由于无力偿还债务,而被迫将全部财产变卖偿债的一种行为。而分析一个企业是否有破产的危险关键是看其营运资金是否充足,换言之应对其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
表2 朗讯2003财年第一季度部分财务数据(以百万美元计)
从朗讯的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到,截至2003财年第一季度末朗讯共有可支配现金37.38亿美元,未偿债务共有62.77亿美元。首先我们分析可支配现金的变化趋势,朗讯的可支配现金从2002财年末的44.2亿美元下降到目前的37.38亿美元,显示在2003财年第一季度共花费7亿美元左右,减少主要来自于营业支出和净亏损,注意到朗讯的营业支出已经从2002财年第四季度的24.5亿美元下降到2003财年第一季度的7.66亿美元,营业支出大大下降,而净亏损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比一年前同期减亏近50%),在2003年若能如朗讯管理层所言实现盈利,加之重组接近尾声,营业支出和亏损将大大改善,因此可以预计,2003财年余下3个季度的现金支出将比第一季度有较大幅度下降,朗讯管理层所宣称的“预计到2003财年年底我们的现金保有量将超过20亿美元”的目标的实现大有希望。
再来分析朗讯目前债务结构,截至2003财年第一季度末朗讯的短期债务共有1.93亿美元,长期借贷债务共有49.59亿美元,可转换债券有13.18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朗讯绝大部分长期债务的还债期是在2006年以后,因此其短期债务压力并不突出。
总之,朗讯若能在2003财年如期实现盈利,即使是微利或基本平衡,同时随着重组计划的接近尾声和生产经营的趋于稳定,朗讯应不会有破产之忧。Avtera 管理公司的分析家Tom Lauria 说,“如果朗讯所称的2003财年第二季度收入增长20%的目标能够实现,对其破产的担忧就大可不必了。”
当然,作为企业晴雨表的股价也不容忽视。2002年9月,朗讯股价一度跌至1美元以下,从而面临被纽约证券交易所摘牌的危险时,曾有分析家指出如果朗讯被摘牌,将丧失其长期培育起来的“超一流企业”的品牌形象,将导致信用丧失,甚至破产。
进入2002年10月,朗讯的股价已经连续低于1美元,为了防止被股市摘牌,朗讯管理层被迫提出“反向股票分割计划”,即将多股已经发行的股票合并成“一股”,分析家预测朗讯可能会将30~40股合为一股,使股价达到20~30美元的合理水平。2003年2月19日,朗讯股东大会批准了该计划,并将合股计划实施的权利授予了公司董事会,关赫德说:“公司将在2004年2月18日前必要的时候进行合股计划。”但是应该看到,虽然合股后,股票总市值并未本质变化,但是可能会对投资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合股后提高的股价反而产生了下跌的更大余地,甚至有可能陷入再次跌破1美元的恶性循环。但无论如何,合股计划被股东大会的批准,使朗讯在2003年得以无遭股市摘牌之忧,可以集中精力进行业务发展。
除此之外,一直困扰朗讯的有关财务危机的丑闻也得到了圆满解决。2003年3月,朗讯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有关2000年朗讯冬季披露收入记录问题达成和解,朗讯的CEO Pat Russo在一份公开声明中称:“我们很高兴能够以这种方式把这个问题扔到脑后,并将全部重点放到推动业务向前发展上来。”
朗讯的2003财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公布之后,大部分投资者和分析家表示了谨慎的乐观,认为朗讯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Pat Russo也表示:“市场仍然困难而且有不确定因素,这是事实,但我能说的最好的消息是市场可能接近稳定了。”朗讯的股价也保持了少有的稳定性,维持在1.5~1.8美元之间,事实上,朗讯不应该过分关注股市的起起落落和各大信用机构对朗讯投资信用评级的频繁升降,更多的应该将精力放在企业运营上。因为只要朗讯能实现经营的好转和现金流的正向平衡,其股价、债务评级等等相关指数必定能得到好转。
盈利之路:前景光明,路途坎坷
关赫德向记者分析了盈利的前景,他说,在2003财年朗讯直接能够掌控的是成本结构的继续优化重组,具体将通过人员优化(到2003年6月将员工裁减到35000余人)和非人员支出(如将生产外包给专业生产厂商等)的削减来实现成本的降低。而在收入方面,朗讯将通过向服务转型和积极拓展市场来实现销售收入的增加。朗讯预计,2003财年第二季度销售收入将增加20%(从而达到25亿美元),然后保持25亿美元作为盈亏平衡点,在2003财年第四季度成本结构优化到位,现金流实现正向平衡,进而实现盈利的目标。
可以看到,朗讯在重组近两年后,虽然其销售收入仍在下跌并在2003财年第一季度达到最低点。但是分析比较其财务报表变化,可以发现公司已经止住了恶化态势,某些方面还开始趋向好转,如朗讯通过出售非主流业务获得了重组和营运所需的比较充裕的现金流,毛利润从上一季度的-14.8%提高到21.9%,大量裁员和精简机构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等等。
即使如此,朗讯的盈利之路依然路途坎坷,首先电信业的继续萧条和运营商资本支出的屡创新低势必严重影响朗讯销售收入的增加,即使对于普遍看好的无线通信,其增长速度也在放缓,形势不容乐观。虽然朗讯开始积极向亚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地区拓展,但由于这些地区的消费总量同欧美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因此电信业好转很大程度上还是有赖于欧美经济的转暖。
其次,朗讯积极的向以软件和网络管理等为主的服务转型虽然顺应了行业发展趋势,但要让电信运营商们把技术维护的工作交给如朗讯这样的公司可能难度不小,因为运营商还担忧这可能对其运营网络的安全性和独立性造成威胁。而且在网络服务领域,有众多包括电信设备制造商、IT服务公司等等在争夺市场,可以预料竞争会异常惨烈。此外,由盛到衰的朗讯因为重组过程中的大裁员、股价低迷、大量生产线关停以及众多部门的分拆,已经严重影响了其声誉,这一点对朗讯在全球项目的竞标将一直产生负面影响。
但是朗讯已经没有退路,因为其很多未来都是建立在2003财年实现盈利的前提之上的,如果朗讯继续亏损,接踵而至的可能是现金流匮乏、债务缠身、投资信用等级降低、股价暴跌,甚至面临收购和破产。好在朗讯重组已经基本到位,各项工作也已经走上稳定。众多分析家预测,2003财年第二季度朗讯的收入为23.5亿美元,低于朗讯自己的预期,但是分析家预测朗讯收入会增加对朗讯来说毕竟是好消息。
此外,业界也普遍认为2003年将是电信业跌至谷底进而反弹的关键时期。如果朗讯能熬过2003年,相信迎接它的将是明媚的春天。关于朗讯是否能在9月底结束的2003财年实现盈利,记者与众多业界人士交流的结果是,朗讯应能实现略微盈利。很多国外分析家也认为,朗讯在2003财年当务之急是实现盈亏平衡,进而为以后电信业回暖积蓄力量,我们也期待曾经以朗讯为代表的通信设备制造业能早日走出困境,重铸辉煌。(闫跃龙/通讯世界)
2000年秋,不甘破产的朗讯被迫进行公司重组,二年之后,持续亏损的朗讯提出了2003财年实现盈利的目标。我们所关注的是,在电信业仍处于寒冬之时,作为通信制造业代表的朗讯为何由盛转衰?在2003年还有无破产的危险?是否能如期实现盈利?
记者近来和朗讯管理层及相关市场研究专家进行了多次交流,日前还与一直见证朗讯成长的朗讯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关赫德进行了深入交流,试图深入剖析朗讯的盛衰历程,更希望籍此揭示萧条之中通信制造企业的未来。
辉煌为何变成灾难?
朗讯自1996年正式成立以来,由于处于互联网快速成长和逐步商用的时期,加之其出身AT&T显赫的身世,从而备受投资者追捧,其销售业绩连续15个季度强劲增长,其股价也一度飙升到创纪录的84美元,1999年1月,朗讯的市值高达1340亿美元。
突变发生在2000年,朗讯似乎一夜间由盛转衰,销售收入从1999财年第四季度的100亿美元一路下跌至2003财年第一季度的20.8亿美元,作为企业晴雨表的股价更是如泄洪之水,在2002年9月甚至一度跌至几十美分,沦为垃圾股之列,其由如日中天的辉煌最终竟面临破产,陨落之快令人震惊。
虽然很多人将朗讯由盛转衰归结为始于2000年的电信泡沫的破灭,但是记者认为更为重要的应该在朗讯本身的管理方式上寻找原因,2000年10月,被公司返聘取代原CEO Rich McGinn的Henry B. Schacht说,电信泡沫的破灭最终影响到了所有的参与者,但朗讯的衰落甚至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而且比其他竞争对手衰落得更快、更严重。
进入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技术市场之后,朗讯管理层没能及时改变以前那种缓慢且富有官僚气的作风,朗讯的结构庞大而臃肿,其财务控制结构也使其不堪重负,早期由于收入较快的增长掩盖了内部矛盾,但是这些收入主要来自朗讯传统的语音网络业务,在技术突飞猛进和市场残酷竞争的环境下,朗讯没能及时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朗讯在开发新产品过程中一直落后于市场,错失了最好的市场机遇,如在路由器和高速光纤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早在1997年,朗讯的工程师就申请开发光纤产品,但当时公司的领导层已经习惯了只听从其最大客户AT&T和地区性贝尔公司的建议,而未能考虑和规划未来客户的需求,而北电网络就做到了这一点,在满足当前大客户需求的同时,也看到了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光纤市场取得了控制权。
其次,为了尽快取得高速收入增长,朗讯采取了四面出击的战略,这种战略的直接后果是公司生产出了很多根本不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并购了一些自己根本无法整合,甚至无法管理的企业,其市场也扩张到了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历经36次并购后,朗讯公司的员工总数上升至160000多人,结果带来了大量的冗员、成本过高,公司的透明性也大大降低。
此外,由于朗讯领导层没能及时把握环境变化和自身定位,在朗讯已经开始衰落之时仍然制定了很高的销售目标,这使得员工在与运营商交易过程中被迫采取错误做法,如对缺乏资金的新兴运营商慷慨提供买方信贷,为客户提供难以想象的巨大折扣,承诺将对客户最终无法售出的设备进行回收等等。这些方式的确大大促进了朗讯产品的销量,但很大程度上,只是造成了朗讯需求旺盛的假象,实际上却加大了朗讯的损失。如在1999年,在收入增加20%的同时,朗讯的应收帐款却增加了一倍,达到接近100亿美元,从而导致大量外债无法收回。同时,由于大量并购和市场扩张,公司欠下了巨额债务,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在债务压力下,朗讯被迫低价出售一些业务部门,以至于朗讯差点被阿尔卡特公司收购,而有关诺基亚、思科等收购朗讯的传言也不绝于耳。
重组后的新朗讯,新在何处?
在严峻形势下,作为曾经的明星,朗讯不甘心倒下,2000年秋,公司宣布启动重组计划。一年后,其CEO Henry B. Schacht推出第二轮重组计划。2002年初,朗讯任命Pat Russo为新任CEO,更大规模的重组计划随后推出。
在重组两年多后对重组前后的朗讯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通过分拆、裁员和业务调整,新朗讯变得更为精简、更为专注。其中,朗讯通过将生产制造部门外包,退出了成本高昂的制造业;通过将微电子、网络、光纤等持续亏损和自己不擅长的部门进行拆分,明确了光通信、移动通信、数据网络和专业服务等目前增长最快的领域为主流业务,构建了综合网络解决方案和移动网络解决方案两大业务群,业务重点定位于帮助客户将其网络更新为智能化多业务网络(SIA),致力于核心网、城域网、接入网、IP业务、话音数据融合网络(C2P)和网络运行管理等六个方面支持未来的下一代网络架构。
表1 朗讯收购分拆历程
在市场定位方面,朗讯将重点业务区域从以前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精简到20多个,把支持80%业务量的产品生产基地从成本很高的北美和欧洲转移到成长较快的中国、马来西亚和墨西哥等新兴地区。而对于客户则专注于全球范围内的20多个大型电信运营商,因为尽管经济出现疲软,这些运营商仍将继续建造和维护其网络。
更为重要的是,重组是以客户为中心,目标是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更迅速、更优质和更敏捷的服务。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运营商愈来愈重视服务质量,因此对于网络调试、故障排除和功能维护等网络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此外,在电信设备市场持续下滑的情况下,设备制造商由过去的纯硬件业务转向软件和服务业已是大势所趋,IBM向服务转型的成功就是一例。
关赫德详细介绍了朗讯的服务战略,他称朗讯提供的服务包括四种类型,第一类是网络安装等基础服务;第二类是通常包括在产品设备合同中的保修服务;第三类是针对特定项目、技术问题和互联互通等提供咨询的专业技术服务;第四类是直接作为运营商的外包方,对运营商网络进行管理、运行维护和升级等服务。关赫德认为,朗讯从以前做产品到现在做系统集成,将来的发展目标是从事包括软件和服务的网络系统的整体部署和应用。
Pat Russo表示:“在大型多厂商服务提供商网络领域,朗讯全球服务(LWS)团队无疑是业界经验最丰富的建造商、运营商、集成商和优化商。朗讯全球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和功能十分广泛,从美国地区的IP Centrex安装,到我们最近获选成为英国电信集团的战略性服务提供商,再到同德国电信光纤合同的扩展,我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朗讯业务更精简、产品更专注的同时,不可避免会造成其产品系列的不完整,这就促使朗讯必须依靠更多的合作伙伴,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单打独斗。2002年,朗讯和Sun宣布在全球范围拓展长期战略联盟,为运营商和企业用户提供全面可靠的商业解决方案。而日前朗讯和思科在无线网络产品的合作更为引人注目,因为朗讯甚至可以和昔日的老竞争对手进行合作。关赫德将朗讯的合作战略概况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与具有较强实力、在市场上领先的企业合作以取长补短,比如与思科的合作;一种是结成战略联盟,一起进行产品系统的整合,共同进入企业网络等相关领域,和Sun的合作就是如此;此外最多的就是和渠道代理商等的合作。
记者注意到,重组后的新朗讯将重点放在大型电信运营商,那么是否会放弃市场潜力同样巨大的企业网络市场呢?关赫德说,“朗讯的确主要针对电信运营商,但也决不会放弃企业市场,更多的是选择合作伙伴一同进入,因为在通信市场,没有任何企业可以独占市场,应该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一起把饼作大。” 2003年2月,朗讯联合其合作伙伴上海邮电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为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部署下一代光网络解决方案的合同,为朗讯在企业网络市场的发展战略作了最好的说明。
贝尔实验室:朗讯复苏的关键
剖析朗讯,不能不提该公司的研究开发部门——贝尔实验室,早在上世纪初期,贝尔实验室就领导着全球的研发工作。截止目前,该实验室共产生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晶体管、激光器、自动电话交换机、Unix和分组交换机等当今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都源于贝尔实验室。
作为朗讯的一部分,朗讯的危机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贝尔实验室的发展,由此产生的人才流失、伪造论文等严重影响了这个“美国国宝”的声誉。此外,贝尔实验室过于注重基础科研的传统在市场变化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也愈来愈不适应朗讯的发展战略。
因此,在朗讯的重组计划中,贝尔实验室的重组被作为重要部分来进行。重组后的新朗讯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依然重视研究开发,一直将超过11%的收入用以研发,更重要的是,在吸取以往不太重视技术产业化的教训下,朗讯确立了比较合理的研发资金分配比例:将研发资金的10~20%用以基础和高尖端研究,而其余80~90%的研发资金全部用以面向市场的产品研发,如朗讯所专注的无线通信、光通信、高速数据网络和软交换等等,使得新技术可以更快的产业化,从而实现最大效益和最强核心竞争力。
重组后的贝尔实验室有力的支持了朗讯的发展,在朗讯重生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由其研发的众多新技术大大提高了朗讯产品的竞争力,也使朗讯在通信市场上得以持续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如贝尔实验室开发的Ocelot网络优化新技术,可以大大节省移动通信基站天线调节的成本和时间,它在2002年朗讯与中国联通达成价值4亿美元网络建设合同中就起到了关键作用,贝尔实验室移动通信研究主管Gee Rittenhouse认为Ocelot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有望给朗讯带来新的盈利点。
一种称作“网络清单(Net Inventory)”的技术也是如此,该技术能自动产生一个网络组成的清单并对他们的连接方式进行分析。朗讯表示,他们的“网络清单”技术是少有的几个能够用来分析所有厂家设备的软件应用产品之一。并且,这种应用软件能够在不同的开放平台(如Unix和Linux)上运行。这意味着该技术的产品可以为世界上任何一个移动运营商服务,而不论其是否采用朗讯的设备。除此之外,贝尔实验室取得的重要成果还有工作频率高达50GHz的压控振荡器(VCO)的开发成功、全球首创微构造晶体的研制成功、全球首款Turbo解码器芯片的推出、可以加速无线通信的BLAST系统以及其他可以构建、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新材料及软件算法的推出等等。
重组后的贝尔实验室在电信萧条之时开发出了众多商用化的通信产品,在2002年朗讯连获运营商大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在光网络领域,推出了高容量、高可靠性的长途光传输系统(LambdaUnite、LambdaXtreme和LambdaManager)产品系列,推出了新一代城域多业务传输平台Metropolis产品系列,使朗讯具备了更完善的产品线;在无线网络领域,推出了Flexent OneBTS基站和MiLife平台等业界领先的移动解决方案,推出了能够帮助移动用户鉴别、管理和显示互联网地址以及其他用户信息的SuperHLR方案;在数据网络领域,推出了TMX880新型多业务核心交换机和新一代的朗讯软交换解决方案,其重新整合的Navis网络管理方案套件更是为运营商提供强大的网络控制能力。
朗讯已经连续两年被《MIT技术评论》评为全球电信领域技术实力最强的企业,而贝尔实验室自1925年至今30000多项的发明专利,以及现在平均每天产生4项专利的创新速度无疑都有力支撑着朗讯公司在技术和市场上的领导地位,也将在朗讯复苏的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还有破产的危险吗?
2002年10月,朗讯公布了其2002财年的财务报告,显示重组一年多来其销售业绩仍持续下滑,股价更是跌至谷底,一时间,“朗讯能否继续生存?”、“朗讯是否会被纽约证券交易所摘牌?”、“朗讯是否会破产?”等责问和传言四起。面对这些责问,关赫德当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回答:“朗讯绝对能够确保继续生存下去,决不会破产。”
现在,2003财年第一季度已经过去,翻开朗讯的财务报告,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朗讯在2003财年究竟是否还有破产的危险。众所周知,破产是指公司由于无力偿还债务,而被迫将全部财产变卖偿债的一种行为。而分析一个企业是否有破产的危险关键是看其营运资金是否充足,换言之应对其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
表2 朗讯2003财年第一季度部分财务数据(以百万美元计)
从朗讯的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到,截至2003财年第一季度末朗讯共有可支配现金37.38亿美元,未偿债务共有62.77亿美元。首先我们分析可支配现金的变化趋势,朗讯的可支配现金从2002财年末的44.2亿美元下降到目前的37.38亿美元,显示在2003财年第一季度共花费7亿美元左右,减少主要来自于营业支出和净亏损,注意到朗讯的营业支出已经从2002财年第四季度的24.5亿美元下降到2003财年第一季度的7.66亿美元,营业支出大大下降,而净亏损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比一年前同期减亏近50%),在2003年若能如朗讯管理层所言实现盈利,加之重组接近尾声,营业支出和亏损将大大改善,因此可以预计,2003财年余下3个季度的现金支出将比第一季度有较大幅度下降,朗讯管理层所宣称的“预计到2003财年年底我们的现金保有量将超过20亿美元”的目标的实现大有希望。
再来分析朗讯目前债务结构,截至2003财年第一季度末朗讯的短期债务共有1.93亿美元,长期借贷债务共有49.59亿美元,可转换债券有13.18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朗讯绝大部分长期债务的还债期是在2006年以后,因此其短期债务压力并不突出。
总之,朗讯若能在2003财年如期实现盈利,即使是微利或基本平衡,同时随着重组计划的接近尾声和生产经营的趋于稳定,朗讯应不会有破产之忧。Avtera 管理公司的分析家Tom Lauria 说,“如果朗讯所称的2003财年第二季度收入增长20%的目标能够实现,对其破产的担忧就大可不必了。”
当然,作为企业晴雨表的股价也不容忽视。2002年9月,朗讯股价一度跌至1美元以下,从而面临被纽约证券交易所摘牌的危险时,曾有分析家指出如果朗讯被摘牌,将丧失其长期培育起来的“超一流企业”的品牌形象,将导致信用丧失,甚至破产。
进入2002年10月,朗讯的股价已经连续低于1美元,为了防止被股市摘牌,朗讯管理层被迫提出“反向股票分割计划”,即将多股已经发行的股票合并成“一股”,分析家预测朗讯可能会将30~40股合为一股,使股价达到20~30美元的合理水平。2003年2月19日,朗讯股东大会批准了该计划,并将合股计划实施的权利授予了公司董事会,关赫德说:“公司将在2004年2月18日前必要的时候进行合股计划。”但是应该看到,虽然合股后,股票总市值并未本质变化,但是可能会对投资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合股后提高的股价反而产生了下跌的更大余地,甚至有可能陷入再次跌破1美元的恶性循环。但无论如何,合股计划被股东大会的批准,使朗讯在2003年得以无遭股市摘牌之忧,可以集中精力进行业务发展。
除此之外,一直困扰朗讯的有关财务危机的丑闻也得到了圆满解决。2003年3月,朗讯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有关2000年朗讯冬季披露收入记录问题达成和解,朗讯的CEO Pat Russo在一份公开声明中称:“我们很高兴能够以这种方式把这个问题扔到脑后,并将全部重点放到推动业务向前发展上来。”
朗讯的2003财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公布之后,大部分投资者和分析家表示了谨慎的乐观,认为朗讯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Pat Russo也表示:“市场仍然困难而且有不确定因素,这是事实,但我能说的最好的消息是市场可能接近稳定了。”朗讯的股价也保持了少有的稳定性,维持在1.5~1.8美元之间,事实上,朗讯不应该过分关注股市的起起落落和各大信用机构对朗讯投资信用评级的频繁升降,更多的应该将精力放在企业运营上。因为只要朗讯能实现经营的好转和现金流的正向平衡,其股价、债务评级等等相关指数必定能得到好转。
盈利之路:前景光明,路途坎坷
关赫德向记者分析了盈利的前景,他说,在2003财年朗讯直接能够掌控的是成本结构的继续优化重组,具体将通过人员优化(到2003年6月将员工裁减到35000余人)和非人员支出(如将生产外包给专业生产厂商等)的削减来实现成本的降低。而在收入方面,朗讯将通过向服务转型和积极拓展市场来实现销售收入的增加。朗讯预计,2003财年第二季度销售收入将增加20%(从而达到25亿美元),然后保持25亿美元作为盈亏平衡点,在2003财年第四季度成本结构优化到位,现金流实现正向平衡,进而实现盈利的目标。
可以看到,朗讯在重组近两年后,虽然其销售收入仍在下跌并在2003财年第一季度达到最低点。但是分析比较其财务报表变化,可以发现公司已经止住了恶化态势,某些方面还开始趋向好转,如朗讯通过出售非主流业务获得了重组和营运所需的比较充裕的现金流,毛利润从上一季度的-14.8%提高到21.9%,大量裁员和精简机构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等等。
即使如此,朗讯的盈利之路依然路途坎坷,首先电信业的继续萧条和运营商资本支出的屡创新低势必严重影响朗讯销售收入的增加,即使对于普遍看好的无线通信,其增长速度也在放缓,形势不容乐观。虽然朗讯开始积极向亚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地区拓展,但由于这些地区的消费总量同欧美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因此电信业好转很大程度上还是有赖于欧美经济的转暖。
其次,朗讯积极的向以软件和网络管理等为主的服务转型虽然顺应了行业发展趋势,但要让电信运营商们把技术维护的工作交给如朗讯这样的公司可能难度不小,因为运营商还担忧这可能对其运营网络的安全性和独立性造成威胁。而且在网络服务领域,有众多包括电信设备制造商、IT服务公司等等在争夺市场,可以预料竞争会异常惨烈。此外,由盛到衰的朗讯因为重组过程中的大裁员、股价低迷、大量生产线关停以及众多部门的分拆,已经严重影响了其声誉,这一点对朗讯在全球项目的竞标将一直产生负面影响。
但是朗讯已经没有退路,因为其很多未来都是建立在2003财年实现盈利的前提之上的,如果朗讯继续亏损,接踵而至的可能是现金流匮乏、债务缠身、投资信用等级降低、股价暴跌,甚至面临收购和破产。好在朗讯重组已经基本到位,各项工作也已经走上稳定。众多分析家预测,2003财年第二季度朗讯的收入为23.5亿美元,低于朗讯自己的预期,但是分析家预测朗讯收入会增加对朗讯来说毕竟是好消息。
此外,业界也普遍认为2003年将是电信业跌至谷底进而反弹的关键时期。如果朗讯能熬过2003年,相信迎接它的将是明媚的春天。关于朗讯是否能在9月底结束的2003财年实现盈利,记者与众多业界人士交流的结果是,朗讯应能实现略微盈利。很多国外分析家也认为,朗讯在2003财年当务之急是实现盈亏平衡,进而为以后电信业回暖积蓄力量,我们也期待曾经以朗讯为代表的通信设备制造业能早日走出困境,重铸辉煌。(闫跃龙/通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