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Starcom 独领通信业风骚
发布时间:2003-03-06 10:40:37 热度:2051
不支持该视频3/5/2003, 3COM公司下属的面向电信运营商的子公司CommWorks今天被UTStarcom以1亿美元的现金价格收购了大部分资产,客户资源以及合同。这是以中国为基地的美国上市公司UTStarcom进军美国市场的重要一步。通过收购Utstarcom的客户中便包括了AT&T, BellSouth,这样的美国传统电信公司。
由于其核心业务IP PADS以及DSLAM在中国和日本的强劲销售,UTStarcom的2002年业绩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非常耀眼。2002年4季度销售收入3.011亿美元,比上季度增长53%。全年业绩9.818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57%。该公司更希望2003年的业绩达到13.25亿美元。但是2002年全部业务中17%来自日本,台湾和印度,其他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
CommWorks的核心业务包括IP 电话,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以及软交换产品。其软交换产品更荣获美国通信杂志2001年度产品奖。该公司声称世界前20位的电信运营商中其中有16家是他们的客户。2002财年(截至2002年5月)的销售收入是1.775亿美元。该公司在中国市场也颇有建树。2002年11月还赢得联通移动数据网络设备合同。
这次收购对于UTStarcom来说,第一是CommWorks产品和他们现有的产品互补性很强。UT总裁陆宏举例说CommWorks的远程接入服务器RAS对于UT的DSLAM就非常有帮助。另外CommWorks的无线接入,无线数据解决方案以及软件换产品相信对于产品结构过于依赖PADS和DSLAM的UT来说都是非常好的补充。第二,UT归根到底是个中国公司,但是美国市场对于他们的吸引力也不言而喻。收购当地公司是进入一个壁垒森严的市场的最好办法。
UT这段时间可以用风头很劲来形容。在市场调研公司的调查报告中其软交换产品占世界市场51%,排名第一,DSLAM产品市场份额11%,排名第二。年初通过和Yahoo合作获得日本接近1亿美元的DSLAM大订单。去年9月开设欧洲办事处。去年在北京通信展通过和Force 10合作推出10G以太网产品。去年年底又悄悄收购SDH传输产品厂商上海沪科。这次的收购无疑又给UT的前景添上一道亮色。
相比国内其他通信设备公司,UT由于是总部在美国的上市公司,国际化色彩很强,本身比较容易得到美国通信行业认可,其海外公司身份对于在中国销售又有很大帮助。另外一方面,其本身产品和市场定位应该说选得很凑巧。还有就是该公司的投资背景对于开拓日本市场也帮助很大。这些因素综合促成了UT今天的成功。但是在技术力量上以及产品线的广度,公司整体对于中国通信业的贡献上, UT显然不如华为,中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不如大唐,烽火。在编辑看来,UT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最佳地利用了自己的资源,取了一个大巧。这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来源于他们的留学生背景。
由于其核心业务IP PADS以及DSLAM在中国和日本的强劲销售,UTStarcom的2002年业绩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非常耀眼。2002年4季度销售收入3.011亿美元,比上季度增长53%。全年业绩9.818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57%。该公司更希望2003年的业绩达到13.25亿美元。但是2002年全部业务中17%来自日本,台湾和印度,其他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
CommWorks的核心业务包括IP 电话,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以及软交换产品。其软交换产品更荣获美国通信杂志2001年度产品奖。该公司声称世界前20位的电信运营商中其中有16家是他们的客户。2002财年(截至2002年5月)的销售收入是1.775亿美元。该公司在中国市场也颇有建树。2002年11月还赢得联通移动数据网络设备合同。
这次收购对于UTStarcom来说,第一是CommWorks产品和他们现有的产品互补性很强。UT总裁陆宏举例说CommWorks的远程接入服务器RAS对于UT的DSLAM就非常有帮助。另外CommWorks的无线接入,无线数据解决方案以及软件换产品相信对于产品结构过于依赖PADS和DSLAM的UT来说都是非常好的补充。第二,UT归根到底是个中国公司,但是美国市场对于他们的吸引力也不言而喻。收购当地公司是进入一个壁垒森严的市场的最好办法。
UT这段时间可以用风头很劲来形容。在市场调研公司的调查报告中其软交换产品占世界市场51%,排名第一,DSLAM产品市场份额11%,排名第二。年初通过和Yahoo合作获得日本接近1亿美元的DSLAM大订单。去年9月开设欧洲办事处。去年在北京通信展通过和Force 10合作推出10G以太网产品。去年年底又悄悄收购SDH传输产品厂商上海沪科。这次的收购无疑又给UT的前景添上一道亮色。
相比国内其他通信设备公司,UT由于是总部在美国的上市公司,国际化色彩很强,本身比较容易得到美国通信行业认可,其海外公司身份对于在中国销售又有很大帮助。另外一方面,其本身产品和市场定位应该说选得很凑巧。还有就是该公司的投资背景对于开拓日本市场也帮助很大。这些因素综合促成了UT今天的成功。但是在技术力量上以及产品线的广度,公司整体对于中国通信业的贡献上, UT显然不如华为,中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不如大唐,烽火。在编辑看来,UT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最佳地利用了自己的资源,取了一个大巧。这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来源于他们的留学生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