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元器件业发展模式思考与探讨

光纤在线编辑部  2003-08-20 10:05:52  文章来源:综合整理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导读:

8/20/2003, 赛迪网转中国电子报,作者: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肖华。
推荐理由:光电子器件其实也是电子元器件的一个种类。长期以来相对于我国的光通信设备产业,光电子器件行业长期处于一个比较薄弱的地位。但是另一方面在现今的光网络设备中光器件占整机成本的比例却高居不下。根据华为传输部张平安先生给出的数据在SDH 2.5G 设备中光器件成本是25%,在DWDM设备中光器件成本升到了40-50%。光器件技术的发展更是有赖于系统设备的需求。系统厂家在技术上的帮助对于器件厂商往往来说获益良多。在2000年以前,世界各大通信设备公司都有独立的光器件部门。在这一轮光通信热中所有的光器件部门都独立了出来,通过合并重组,形成了设备巨头和器件巨头并列的新格局。在国内,编辑曾经致力推动华为等设备厂商和器件公司的战略合作,也曾经致力器件厂商自己的联盟。在BBS上编辑关于设备公司发展器件的言论曾经得到网友 的热烈反应,虽然批评的观点占上风,但是编辑对如何发展器件厂商和设备厂商的合作这一课题的兴趣一直没有减少。读肖司长的文章,重新审视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问题,我相信我们的读者一定有一个更清晰的思路。国家主管领导注意到这个问题,这是难得的好事情。器件技术是一切的根本,我们的通信产业不能做为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电子元器件行业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九五”以来,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发展,年均增长16%,目前的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但是,由于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远非电子元器件生产强国。要实现我国从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向电子信息产业强国的跨越,必须有强大的电子元器件行业做支撑。因此,认真总结和思考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发展模式,结合世界各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发展经验和现实环境变化的要求,研究和思考新的发展模式,壮大我国电子元器件企业,推动整个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发展,对我们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当前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大多数企业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相对独立于整机企业的自成体系的自我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国电子元器件企业和整机企业之间的合作层次低,产品结构相对单一,配套能力差,技术水平落后。这种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保持综合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电子元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合作还停留在产品配套的初级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电子元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联系不紧密,双方主要是简单的产品配套的交易合作,缺乏企业间包括所有权在内的深层次联合。在研发、生产和发展战略上没有形成有机协调、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我国电子元器件企业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不利于集成产业链条各要素形成合力,做大做强产业。包括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元器件企业间、整机企业间的价格战,也从根本上反映了产业内部没有形成以整机企业与元器件企业间利益互动为基础的联盟。企业各自为战,从自身局部狭隘利益出发,没有利益联盟的约束,也不顾及行业的整体利益。 
反观日本和韩国,电子元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间通过股权融合,能够形成广泛的利益联盟,从而有效促进了整机与电子元器件业的健康互动发展,进而增强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二)需求与积累矛盾突出适应变化能力差配套效果差 
由于目前我国电子元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不能深层次合作,因而元器件企业对发展方向信息不灵,与整机需求配套十分被动,且明显滞后。总体形成了通用元器件生产能力富裕,而新产品所需的新型元器件,企业却很难满足整机生产成套供货要求的被动局面。如手机和便携计算机等产品,生产配套所需元器件一半以上需要进口。 
造成国内电子元器件企业产品结构相对单一、配套能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电子元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间联合、结盟关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利益共同点,则是根本原因。整机和元器件企业与国外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却没有将非常有限的技术、资本积累形成参与竞争的共同资源。人为地割裂了产业链,加剧了需求与积累间的矛盾。 
国外整机企业与电子元器件企业之间往往基于母子公司体制,加强二者之间的协同,提高创新和竞争能力。同时,也通过建立分包制,将整机企业的需求与电子元器件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优化了电子元器件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了电子元器件产品与整机产品的同步配套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三)创新基础差综合竞争能力弱主流技术、工艺升级严重依赖引进 
电子元器件行业是随整机技术进步而进步且变化很快的行业,尤其是在整机技术创新能力活跃的今天,整机的快速变化,对元器件行业的技术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经过不断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以及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的技术积累薄弱,产品技术档次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新技术实用化进程慢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有产品的微小型化、多功能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等高新技术的特征,显示度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产品更少。研发水平落后以及支撑条件差距大,导致我国元器件企业当前在新型元器件领域,主要依靠引进国外生产设备、合资合作等方式实现企业技术、工艺升级。 
(四)整机牵引带动乏力产业配套链各环节难以有效互动 
电子元器件处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上游需要原材料企业提供支持和合作,下游需要整机企业提供市场。完备的产业合作体系既是整个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元器件行业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然而由于国内整机企业的发展、扩张,在缺乏核心技术积累,面对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更注重现实的眼前利益,因此科研开发投入少,自主发展的可控性差,对产业的带动能力弱,其结果造成整机企业(集团)的发展,横向面宽、面广,纵向缺深、乏透。长此以往,我们的整机企业(集团)在竞争中必然因为自配套能力差,合作链条短,竞争战线长而削弱竞争力。我国家用电器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是这种现象的最好诠释。 
造成元器件企业和行业当前发展较为被动的以上主要原因,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元器件企业相当部分是原计划经济的产物,当时的指导思想就是元器件企业和整机企业分开建设,自成体系。这种人为的分割,不仅在企业组织结构上,而且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打下了深刻的分割而不是联盟的烙印。 
第二,长期以来,经济工作重结果,轻过程,使得处于配套底层的元器件和原材料行业很难得到应有的关心和支持。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追求眼前利益,有的政府部门在经济活动中追求有显示度的政绩,使基础产业得不到应有的培育和重视。目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超过80%)的结果,正是我们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和能力的真实反映。这种十分被动的局面不改观,产业就很难提高竞争力,更难得到真正发展。 
第三,整机的创新能力差,带动能力弱,客观上没有起好“龙头”作用,导致在行业内的凝聚力弱化,利益联盟缺乏载体,也加剧了行业内各自为战,利益偏重眼前化的趋势。 
第四,大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雏形,即从自主研制产品到有能力完成生产配套,提供用户能够接受的产品,并且具有市场竞争能力这样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产业模型,也是最近几年才比较明晰。像PC机、移动通信手机、各种家电产品等刚经历了这样一个完整的产业发展历程。这为我们认识和思考形成利益联盟机制提供了客观分析、判断的依据。 
纵观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格局,结合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分析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格局的走向,提出利益(股权)联盟的发展思路,实际上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分析、探索行业发展的模式。 
环境变化对电子元器件行业 发展模式转换的客观要求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使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客观上对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模式的转换,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我国加入WTO使电子元器件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加剧 
按照加入WTO承诺的要求,我国电子产品进口关税逐渐削减。目前已经有多种电子元器件产品关税为零。整机厂商为了生产成本最小化,必然会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元器件,从而进一步加剧我国电子元器件企业的外部竞争压力。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关税下降导致我国电子元器件进口增长率超过出口。全年电子元件出口创汇达128.98 亿美元,同比增长25.82%,但进口用汇增幅更大,贸易逆差42.86 亿美元,同比增长44.46%。 
加入WTO后,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开放竞争程度加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市场受到国外产品冲击更加直接。如2001年我国光纤及光电子器件产品的生产,曾是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赢利的主要品种,是整个行业经济效益增长的来源。2002年,国外光纤厂商为消化本国剩余产能,对我国实行大幅倾销,导致全行业亏损。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将本国相对落后的元器件产品生产线转移到我国,恶化了我国电子元器件企业的生存环境。 
(二)整机技术更新加快、IC生产技术发展及专业分工细化提出新挑战 
1.整机产品更新加快,产品生命周期更短 
电子整机产品的更新周期加快,特别是消费类电子产品生命周期进一步缩短。例如复印机的产品生命周期约2年,办公用扫描仪的产品生命周期约1年,电脑主机的产品生命周期则小于1年等。整机企业直接提供用户消费的产品,与最终消费市场直接接触,依靠产品差异化赢得市场份额,是整机企业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结果导致相应电子元器件产品的研发、生产、更新的速度加快。更新带来的生产准备、资金、员工培训的投入等压力将会增大,而元器件企业目前的被动配套发展模式,越来越难适应整机这种迅速创新成果的发展需要。 
2.IC业加快发展,单位产品中元器件数量减少 
由于集成电路集成度和功能的提高,整机线路得以简化,单机所用的电子元器件尤其是分立器件的数量不断减少。另外,由于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成本的快速降低,使用将更为广泛、普及。与此同时,通用元器件的销售价格又在不断降低。销量减少、价格降低及品种增加,都对元器件行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一系列被动配套发展模式难以解决的新问题。 
3.专业分工更加细化,产业门槛不断增高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加剧,客观上要求电子元器件生产规模化。而这种规模化大生产往往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按很高的质量要求完成,这对从业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说,没有一定的积累和功底,不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很难适应产业门槛提高的变化,难以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另外,产品的不断细分即多样化,引入了更多的竞争者。随着后进入者资金、设备、人才的加入,特别是国外与整机企业有着所有权关系联盟的大型专业化电子元器件企业的进入,会对在原行业中按照习惯思维生存和习惯模式运行的企业以极大的震动和冲击。 
(三)电子元器件专用化、模块化成为整机与元器件企业合作的推动力 
整机发展的明显趋势是专用集成电路(即ASIC,包括DSP和FPGA实现)的作用愈加突出。与之配套的专用元器件或元器件组件、模块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这在主观上是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垄断利润的要求,客观上则是科学技术进步对整机企业与元器件企业加强合作,整合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资源甚至股权结盟提出的新要求。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以整机产品为龙头,通过不断引入新技术和细化专业分工与合作,不断延长和丰富产业链。而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又反作用于整机产品的规模化和低成本、高效益。另外,当今电子信息产品系统的高技术化和复杂化趋势,使得整机产品的创新将会更多体现在集成能力上。元器件、原材料的创新,则更多依赖基础理论的突破和新工艺的创立。创新和集成能在一个闭环的利益联盟内实现,它具有松散合作无可比拟的高效率、低成本。从经济理论分析,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新模式探讨 
倡导新的适应环境变化要求和技术进步规律的,与整机企业融合成长的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新模式,主要目的是使我国电子元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整机行业的发展带动电子元器件行业技术和产品升级,以元器件行业发展提升整机行业的综合竞争力。最终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整机企业与电子元器件企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母子公司体制模式 
母子公司体制模式主要是指国内大型整机企业直接对电子元器件企业、原材料企业进行投资控股,形成独立系统企业集团。通过大型整机企业向上游电子元器件供应商的股权投资,实施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母子公司体制模式通过股权控制、内部交易和雇员派驻三种方式加强集团内部元器件企业之间、元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第一,股权控制保证稳定的合作。大型整机企业通过对下属元器件企业实施股权控制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得电子元器件供应商与整机母公司之间的利益休戚相关,避免信用风险。另外,作为一个利益整体,能够综合、协调、集成各方的资源投入竞争,加速发展,保证投资回报的最大化,实现品牌增值,企业做大做强。 
第二,内部交易能降低成本,有利于配套,提高综合竞争力。整机企业通过向下属元器件企业提供直接贷款、设备融资和贷款担保,对其进行资金和财务支持,从而保证下属元器件供应商及时更新设备和提高产品设计和创新水平。在保证集团供货的同时,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元器件企业的发展。 
第三,雇员派驻,加强整机企业对元器件企业的支持。即从母公司向下属企业派出雇员,加强对下属企业的组织控制和业务指导,降低集团内部企业间的交易成本,促进“隐含知识”(包括技术、管理和渠道等资源)在集团内部的传播,加快下属元器件企业积累速度。 
(二)相互持股模式 
相互持股模式是指整机企业、元器件企业、原材料企业之间相互参股,构成利益同盟。企业间的相互持股,使得在董事会决策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联盟决策机制。这是一种整机企业与元器件企业共同发展的联盟体制,也是解决恶性价格战的根本制度保证。 
第一,相互持股实现稳定经营。与企业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单向控股获取控制权不同,相互持股主要是加强利益集团内部整机企业与元器件企业融合,并可规避内部恶性竞争。集团内部整机企业与元器件企业通过相互持股可以增强企业经营的安全性,降低风险。“稳定的股东”关系还可以防止被外部恶意收买,一旦发现集团外企业或个人购买某成员企业的股票过多,各成员企业就会联合行动,以增资方式购买该成员企业的股票,从而使外界恶意控股的企图不能成功。 
第二,相互持股节省交易成本。国外实践证明,在以相互持股的法人股权结构为基础的企业集团内部,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比例可高达1/3以上。由于电子产品的复杂性特征,电子企业集团内部整机企业法人与元器件企业法人相互持股可以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避免一次次为寻找新用户而重复交易活动,由此节约了交易费用。 
第三,相互持股减少经营风险。由于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短,经常会受到外部市场条件变化的冲击。在相互持股条件下,当一方持股公司业绩不良或发生其他困难时,可以得到他方持股公司的帮助或来自整个企业集团的干涉。一方面,企业业绩平均化构成企业间“相互保险制”和“风险分担体制”;另一方面,缩小了电子元器件企业之间以及元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之间的差距,维系整个产业协调、持续发展。 
(三)分包制模式 
整机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特定的生产规模,这种生产规模是由订货量、消费时尚和产品在技术上的成熟度共同决定的,整机企业生产柔性化要求电子元器件企业与其保持较高的生产协同效率。实行分包制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分包制主要是指在整机企业与元器件企业之间构筑一种生产合作体系,以提高整机企业与元器件企业的生产协同效率。一般是由整机企业与元器件企业签订生产期限固定的“基本合同”,但并不规定明确的供应数量,只是框架性的指导指标。无特殊情况,定期谈判一次价格,并且,合同在期满后无需再次谈判就可以自动延长。 
在日常交易中真正起作用的是整机企业制定的生产计划,这种生产计划一经元器件企业认可之后就会被视为订货合同。而最后的实际交易数量则是由整机厂商通过“看板”体系每天向元器件供应商所发出的“传票卡”最后决定。通过分包合同的设计,整机企业与元器件企业可以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又不排斥竞争。 
从合同期限来看,仅做部分修改的合同一般可保持2年,做根本性修改的合同期限则可保持4年;从供应渠道选择来看,整机企业可以采取“双供应商策略”,即同时保持两个以上生产相同产品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商的办法,而对于相同元器件的不同型号,则委托不同的供应商进行生产;从交易的竞争程度来看,整机企业旧型号产品的供应合同一般可由固定元器件供应商承担,而在新产品开发时,则由不同的元器件供应商进行投标竞争。这样就保证了元器件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活力,同时维系了长期交易关系,稳定的交易关系反过来又促进了元器件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值得高兴的是,我国在引进外资的实践中,有了“分包制”模式的成功案例,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N OKIA ) 星网工业园内的企业,就是非常典型的分包合作制关系。 
(四)战略联盟模式 
战略联盟模式是指大型整机与大型元器件企业之间,大型元器件企业与原材料企业之间在研发、生产等各个环节进行紧密合作,是一种较为灵活的企业合作模式。 
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中,经常采取战略联盟的形式在某个项目上借助联盟各方的比较优势获得中长期利益。由于这种模式不涉及到资本流动,即使是处于竞争状态的跨国企业,也经常选择此种模式进行合作。在长期的战略合作方面,这种合作模式应用十分广泛,如GSM联盟内的企业, Wi - Fi 联盟内的企业,日本NEC, Natio nal 等在3G方面的合作等,都是典型案例。 
在发展我国电子元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的合作关系中,战略联盟可以方便、有效地加强二者的协同与合作。以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为例,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或是部分引导资金,支持建立技术共同研发,吸引相应的整机企业与电子元器件企业参与,在实施过程中引导整机企业与元器件企业加深合作。与国外的战略合作相似,我国在3G标准产业化的过程中,企业间的合作也采用了这种模式。如 TD - SCDMA 产业联盟的诞生,就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领域企业合作方式与国际接轨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引导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模式转换的思考 
(一)发展产业的关键是发展企业没有企业的强大产业将成为无本之木 
纵观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历史,任何一国产业的发展都是以企业发展为基础。企业构成了产业的基本元素,而大公司大集团又是一个国家增强产业竞争优势的载体。如 In tel 公司决定了美国半导体产业的世界竞争地位; NOKIA 公司决定了芬兰在世界手机产业的竞争地位;微软公司称霸全球决定了美国软件业在世界的竞争地位等等。 
虽然电子元器件大型企业由于其产品的配套生产特点决定了其品牌较难为世人所熟知,但行业内的认同度、投资者的青睐、企业良好的效益及大型化的步伐却一刻也未停顿。以西欧电子元器件行业为例,该地区的大型电子元器件企业不断吸收合并原整机企业旗下的电子元器件企业,或是进行同行业兼并。这种横向一体化进程,既弱化了竞争对手,又使得企业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大大增强了企业抗击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风险。 
对比国外元器件企业,我国电子元器件企业大都规模小、产品单一,一旦遇到外部技术或市场的环境变化或产业调整期就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价格战就不可避免。通过股权融合或建立生产协作体系,鼓励在电子元器件行业组建一批优势互补的航母企业,或是整机企业控股、参股元器件企业,形成新的大公司、大集团,以适应电子元器件产品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同时,鼓励电子元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间通过资本纽带和生产协作机制建立起命运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由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向电子信息产业强国转变。 
(二)加快确立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 为企业做强提供体制保障 
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在于:企业外部要有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内部要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企业自身在市场的磨砺、竞争中形成的。它包括体制、机制、管理、市场、技术等要素。其中体制是保障;机制是基础;技术是支撑;管理是核心;市场是关键。当前,做强电子元器件企业的关键在于从体制上保证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这就要求加快电子信息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改革,把单一国有经济投资主体转变成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为电子元器件企业做强奠定体制基础。比较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前者虽然拥有许多优势,但其经济效益往往比不上后者。又由于企业长期利益获得与经营者短期利益获得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如果企业不成为市场经济主体,对企业经营的责任主体不明,会严重制约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 
电子元器件企业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大,企业发展的变革因素较多,维系电子元器件企业的长期竞争力要求企业在研发、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客观要求企业有实现长期投入的动力。因此,从根本上考虑,电子元器件企业必须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规范决策,规范运作,才能实现保持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通过资本纽带完善产业链 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围绕产业链完善,通过资本纽带连接,规范联合与合作,可以帮助我国电子元器件企业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鼓励整机企业与元器件企业之间加强资本联合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在发展比较成熟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行业,由于整机企业实力较强,可以鼓励其并购上游相应的制造元器件供应商,形成垂直一体化的发展,这样可以把整机产品的综合优势扩大,有利于企业、品牌的成长,也有利于发挥综合竞争优势,如彩电业。国家也应提供财政、金融业务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引导整机企业与元器件企业的纵向融合。其次,对于实力较强的国有和民营大型电子元器件企业,其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都较强,并具有强烈的扩张欲望或产业升级的需要,应该引导、帮助其持股下游整机企业,实现股权融合式发展。第三,对于新兴整机企业或电子元器件企业而言,由于缺乏原始资本积累,可以采取互相购买对方企业对等数额股份的方式进行联合,实现双方在没有资本输出的情况下成为对方的大股东,经营中双方携手发展,排除其他股东对公司的影响。法人相互持股可以使整机企业与电子元器件企业之间的资本联系空前加强,形成利益共同体。 
(四)以发展新型元器件为契机 加速壮大电子元器件行业 
电子元器件行业所提供的产品种类繁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未来产业,尤其是主流整机产品的发展态势,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培育主导产品、营造大市场、推进大公司、发展大产业,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从总体上分析,新型元器件的发展,特别是围绕各种家电消费类产品、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基础网络设备等重要整机产品配套的新型元器件的发展,可以为与之配套的电子元器件企业提供非常广阔的市场。抓住这一机遇,加速调整,做大元器件企业,并培育若干电子元器件行业的航母企业,环境是具备的。关键是提高认识,规范操作。做好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是发展电子元器件企业,壮大电子元器件行业,更重要的是,向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体系———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这一目标迈出实质性步伐。因为企业不强大,就不可能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关键字: 电子元器件
光纤在线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

更多关于 电子元器件 的新闻

热门搜索

热门新闻

最新简历

  • 陈** 广东 副总经理/副总裁生产经理/主管营运经理/主管
  • 刘** 恩施 技术支持工程师生产线领班/线长技术/工艺设计工程师
  • 张** 嘉兴 研发/开发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
  • 梁** 东莞 品质/测试工程师
  • 朱** 宜春 技术支持工程师培训专员采购经理/主管

展会速递

微信扫描二维码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