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强国不只需要一个华为

光纤在线编辑部  2004-03-26 08:28:43  文章来源:自我撰写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导读:

3/23/2004,不知道是否是一次公关策划,新浪今天推出中国电信设备企业海外拓展的专题,将近一段时间来华为中兴的海外战绩做了一次总结。互联网周刊也发表不署名的文章,为中国走向世界电信强国出谋划策,并将日本,韩国,德国,美国列为中国电信业学习的榜样。Lightreading美国时间22日也借助华为美国公司Futurwei的消息正式披露了2年前华为对超长距离传输技术厂商Optimight的收购。在这些媒体编辑们的眼里,华为中兴的海外扩张,电信移动最近的骄人业绩,中国的电信业已经有充足的理由来谈论何时能够成为世界电信强国。
在电信强国这个话题上,最好的办法是提出一个具体的衡量指标,比如宽带普及率达到什么程度,电信设备出口销售额达到什么程度等。相信这样的指标一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任何一个领域的强大一定反映在对别人的示范能力上,我们在这里只想讨论几个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方面。
第一, 电信业整体管制水平。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FCC的一举一动都让世界关心。1984年对AT&T的分解,1996年新电信法案的出台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电信业的面貌。日本韩国雄心勃勃的宽带发展计划让全世界为之兴奋,成为这次全球电信业恢复最重要的引导力量。
第二, 电信运营业的创新能力。NTT,Verizon, SBC等推动FTTH, AT&T, 英国电信推动VoIP,英国电信推动宽带新业务,法国电信推动DSL TV等等。这些新业务都是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体现了运营商审时度势,驾驭技术发展的能力。
第三, 电信设备业的整体的技术水平,销售能力。中兴,华为在第三世界取得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对他们的整体支持,离不开国内市场的依托。即便是华为最近一两年来在欧洲取得的若干成功案例也最多奠定了自己挑战者的地位。除了财大气粗的中兴,华为,中国的中小电信设备公司鲜有海外销售的成功案例。更进一步到技术领域,中国的通信设备行业整体上仍被认为缺乏自己独立的技术创新。
第四, 电信业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关系。笔者每次到美国,都被美国互联网的发达所感动。美国的互联网企业频频在传统媒体上做广告,包括旅行安排,求职找工作,买卖二手物品及书籍,天气预报,报税,查询新闻,甚至学生做作业都有专门的网站。最典型的今年320美国反战游行的组织者都不忘告诉人们浏览他们的网站。美国人的生活和互联网基本已经达到了不可或缺的程度。比如没有mapquest或者yahoo的地图服务,很多人的驾车出行便会成为大问题,没有Orbitz,Expedia,出门订房,订机票,租车都很困难。在这些网站,人们随时可以比较最新的价格,其服务远远超过Ctrip这样的国内类似网站。最近笔者经常收到美国一家公司的广告邮件,他们提供利用互联网连接自己家中的电脑的服务功能,身在外地,我们仍有可能操作自己家中的电脑。在美国这样的电信强国,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根本的。这种改变远不是我们的游戏,短信所能带来的。
第五, 电信业的传媒是否足够强大。我们只要看看我们有多少知名电信设备公司在我们最负盛名的北京国际通信设备展宣布新产品,就可以知道我们的差距。

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现状就去奢谈电信强国,这只能是自欺欺人。华为2年前曾经极力阻止媒体发布他们收购Optimight的消息,今天他们开始主动面对这个领域的世界知名媒体。华为赢得西方社会的尊重更多是因为他们的管理,他们的理念让西方人认可。而在这个层次上,中国的电信业只有华为,UT斯达康符合这个标准。同样在今天,新浪低调发布电信网通调高对香港的国际长途接入费,不久前北美华人报纸更透露中国电信已经调高中美长途接入费。对这样的牵扯甚广的调价行动,早在中国电信海外上市的时候就曾经引起过广泛的反对,这次故技重来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目的,我们看不到来自中国这些顶尖运营商的解释。中国电信早就宣称进军美国市场,但是笔者在美国盘桓半年却看不到中国电信拓展北美业务的丝毫踪影。在电信法的问题上,媒体一而再,再而三预报出台时间,却看不到多少实际的动静。
在电信强国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是多来看看我们的不足。笔者深为赞赏新浪专题编辑提出的若干调查题目。对照这些问题,我们的电信强国梦会离我们更近。
关键字: 电信强国
光纤在线

光纤在线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光纤在线官方微信

更多关于 电信强国 的新闻

热门搜索

热门新闻

最新简历

  • 刘** 嘉兴 技术支持工程师
  • 陈** 广东 副总经理/副总裁生产经理/主管营运经理/主管
  • 刘** 恩施 技术支持工程师生产线领班/线长技术/工艺设计工程师
  • 张** 嘉兴 研发/开发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
  • 梁** 东莞 品质/测试工程师

展会速递

微信扫描二维码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